外卖骑手社保真相:美团补贴背后,藏着多少骑手的心酸账本?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1 11:40 1

摘要:在国家嘀嘀嘀地按喇叭催促下,各大外卖平台,这些掌控着数百万骑手生计的巨头们,终于开始扭扭捏捏地给骑手们上社保了。 听上去是天大的好事,对吧?是迟来的正义,是劳动者的福音。 但你真去问问王猛们,或者小区门口等单的李姐,你会发现,这瓢泼下来的不是甘霖,更像是一场掺

外卖骑手社保真相:美团补贴背后,藏着多少骑手的心酸账本?

在国家嘀嘀嘀地按喇叭催促下,各大外卖平台,这些掌控着数百万骑手生计的巨头们,终于开始扭扭捏捏地给骑手们上社保了。 听上去是天大的好事,对吧?是迟来的正义,是劳动者的福音。 但你真去问问王猛们,或者小区门口等单的李姐,你会发现,这瓢泼下来的不是甘霖,更像是一场掺杂着冰雹的阵雨,砸得人有点懵,甚至有点疼。

为啥?因为这雨下得太个性化了。 国家层面说要研究完善,要纳入覆盖,但没给个统一的施工图。 于是乎,各大平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掏出来的方案五花八门,规则差异大到能让你怀疑人生。 这就像你饿了想吃碗面,结果人家给你端上来一份分子料理菜单,告诉你我们这儿有解构主义兰州拉面、低温慢煮意式肉酱面泡沫……听着高大上,但你只想知道,哪碗能踏踏实实填饱肚子,还不用我卖血付账。

迷雾中的社保:雷声大,雨点乱?

这事儿的根子,其实挺深的。 外卖骑手,这个撑起了我们万物到家便利生活的庞大群体,他们的身份一直很模糊。 他们是平台的合作者?独立承包商?还是传统意义上的雇员?这直接决定了平台需不需要、以及如何为他们承担那份沉甸甸的社保责任。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平台乐于维持这种模糊。 灵活嘛,成本低嘛。 骑手就像游牧民族,逐单而居,平台提供草场(订单) ,但不负责他们的生老病死。 这种模式跑了很久,直到跑出了问题——骑手出事的报道屡见不鲜,过劳、缺乏保障的困境越来越刺眼,社会舆论的压力锅终于快要盖不住了。

国家出手了,人社部发话了,要引导,要规范。 平台们不能再装聋作哑,于是,社保这个词开始频繁出现在他们的公关稿和APP公告里。 但怎么做?学问大了去了。

有的平台,比如一直强调自营模式的京东物流,相对规矩,给自营配送员按传统员工缴纳五险一金,那是亲儿子待遇。 但更多平台的绝大多数骑手,是所谓的众包或专送模式下的灵活就业人员。 对这部分人,平台的心思就活络多了。

这就引出了一个让法律界和学界都挠头的概念:劳动二分法和劳动三分法。

二分法到三分法:法律的纠结与骑手的身份

简单人话翻译一下:

劳动二分法:比较传统,非黑即白。 要么你是正经八百的员工(全日制) ,企业就得给你交全套社保;要么你就不是(非全日制或压根不算劳动关系) ,那对不起,社保这事儿,理论上企业可以不管。 过去很多平台就是钻这个空子,说骑手是合作方,完美规避。

劳动三分法:这是个更与时俱进的想法。 它承认在纯员工和纯路人之间,还存在一种中间地带,叫不完全劳动关系或者类劳动关系。

这些人(比如很多骑手) ,跟平台有管理关系,听平台派单,受平台考核,但又不像传统员工那样朝九晚五,工作时间和强度有很大弹性。 对这部分人,是不是可以探索一种介于全交和不交之间的社保模式?

这个三分法的口子一开,就给了平台创新的空间。 注意,我这里打引号,是因为这种创新,有时候是真探索,有时候,也可能是新瓶装旧酒的成本算计。

你看,国家没说必须按传统员工那样顶格缴纳,只说要纳入。 那怎么纳入?纳入多少?平台就开始因地制宜了。 有的可能只给交工伤保险,毕竟这是风险大头;有的可能尝试性地交养老、医疗中的一部分;还有的,就搞出了更灵活的补贴方案。

这就好比,以前大家默认孩子上学要么读公立(全包) ,要么自己在家教(不管) 。 现在说,可以搞点民办公助嘛。 听起来是多了选择,但具体怎么助?助多少?谁说了算?家长(骑手) 心里就打鼓了。

京东的全家桶与美团的半价自助餐:谁更懂骑手的心?

咱们具体看看案例。

京东的自营配送员,那是别人家的孩子,五险一金配齐,虽然可能基础工资没那么高,但胜在稳定、有保障。 这更像是传统的雇佣模式,对应的是劳动二分法里的全日制员工。 这部分骑手,心里踏实。

但市场上更大体量的,是像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上的众包和部分专送骑手。 他们构成了灵活就业的主力军。 美团最近推出的同舟计划里的社保补贴方案,就很有代表性,也引发了大量讨论。

美团这个方案,你可以理解为一种半价自助餐。 它不强制你必须参保,而是说:你想在老家或者工作地自己交灵活就业社保(通常只有养老和医疗两险) ,行,只要你交了,拿着凭证来,我美团给你报销一半!而且,它号称无前置资格限制(不像有些方案可能要求跑单量达标) ,无参保地点限制(你想在哪儿交都行) 。 听上去是不是很美?

这确实是一种创新。 它绕开了直接给骑手以平台名义缴纳社保可能带来的确认劳动关系的法律风险,也看似把选择权交给了骑手,还实打实地给出了补贴。

但是,魔鬼往往藏在细节里。

首先,自己交,平台补一半,前提是你得自己交。 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虽然比职工社保便宜点,但一年下来也不是个小数目。 养老、医疗两项加起来,很多地方一年也得一万多块。 平台补贴一半,意味着骑手自己还得掏五六千甚至更多。

这笔钱,对于每个月挣死挣活,可能到手也就几千块,还要负担吃住、车辆损耗的骑手来说,是笔不小的开销。 他们愿不愿意掏?掏不掏得起?

500块是我的极限:骑手小哥的账本与乡愁

我前段时间跟几个骑手小哥聊过这事儿。 在北京东五环外的一个城中村,晚上十点多,他们刚收工,蹲在路边抽烟。

小张,23岁,干这行两年,想攒钱回老家盖房娶媳妇。 他说:社保?那玩意儿我知道是好东西,老了有保障。 但哥,我现在一个月累死累活也就挣个七八千,刨去房租吃饭油钱罚款,能攒下三四千就不错了。 你让我一个月再掏五六百交社保?我这盖房子的砖又得少买多少块?美团说补一半,听着好听,可剩下那一半也是从我牙缝里省出来的啊。 再说了,我在北京交,老了能在北京养老?还不是得回老家?那我在老家交不是更省心?

李姐,快40了,单亲妈妈,孩子在老家上初中。 她叹气:我倒是想交,谁不想老了病了有个依靠?特别是我们干这行的,天天路上跑,风险大。 但你说,我一个月就挣那么点,孩子学费生活费,家里老人偶尔还得寄点。 一个月五六百,对我来说太难了。 上次我问了老家那边,好像自己交一年也要好几千。 平台能补一半是好,但另一半,我得跑多少单才能挣回来?有时候想想,还不如把这钱省下来,给孩子买点学习资料实在。

老赵,50出头,干这行五六年了,身体明显不如以前。 他抽着烟,眼神有点迷茫:年轻时候没想那么多,觉得有力气就能挣钱。 现在不行了,腰不好,腿也疼。 前阵子感冒发烧,硬扛着送单,怕请假扣钱。 你说社保,我比谁都想要。 特别是医疗,万一哪天真病倒了,没保险,那家就塌了。 但问题是,我这岁数,交够15年养老都难了吧?而且,听说灵活就业的养老金,跟职工的比差一大截。 我现在交,划算吗?美团那个补贴,听着不错,但我更想要的是那种公司给交大头,我自己交小头,像正经上班那样的。 可人家平台不认咱是员工啊……

他们的顾虑,真实得让人心疼。 调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大部分骑手对于社保的月承受能力,就在500元以下。 他们更希望能在老家参保,因为那里有他们的根,有他们最终的归宿。

美团的方案,灵活是灵活了,也确实给了补贴,但它可能并没有完全解决骑手最核心的痛点:支付能力有限,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那一半的自付费用,对很多人来说,依然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而灵活就业社保与职工社保在待遇上的差距,也让他们在计算性价比时犹豫不决。

不只是福利,更是归属:社保背后的那份尊严

我们讨论社保,不能仅仅算经济账。

它背后承载的,是更深层的东西:安全感、归属感和尊严感。

一个人,在一个城市辛勤工作,为这个城市的运转贡献力量,却始终感觉自己像个外人,没有那张薄薄的社保卡作为市民待遇的凭证,心里是什么滋味?

当他们生病时,不敢去医院,怕负担不起高昂的费用;当他们老去时,不知道依靠什么来维持基本生活;当他们与那些在写字楼里、有五险一金保障的同龄人擦肩而过时,会不会感到一种无形的隔阂与失落?

社保,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它关乎一个人能否有尊严地、有预期地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 它是一种社会契约的体现:你付出了劳动,社会就有责任为你提供基本的保障网络。

对于外卖骑手这个群体来说,他们渴望的,可能不仅仅是平台给的那点补贴,更是一种身份的认可,一种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安全感,一种我也是这个城市建设者,我也配拥有保障的尊严。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京东的全家桶,还是美团的半价自助餐,亦或是其他平台可能正在酝酿的各种方案,都只是这场探索的开始。 它们或许不完美,或许有算计,但至少,齿轮开始转动了。

摸着石头过河:阵痛中的探索与未来的微光

放眼全球,给零工经济从业者上社保,都是个世界性难题。 美国加州搞了个AB5法案,想把零工平台上的劳动者强制认定为雇员,结果引发巨大争议,平台公司花了血本去推翻它。 欧洲国家也在不断尝试和调整。

相比之下,中国的平台和相关部门,在压力之下开始进行本土化的探索,试图在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持平台经济活力和控制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本身就值得关注。

劳动三分法的讨论,美团等平台的补贴试点,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阵痛、争议,甚至反复。 可能会有平台钻空子,可能会有政策落地变形,可能会有骑手觉得不解渴。

但重要的是,坚冰开始融化了。 那个过去被刻意模糊的骑手身份问题,被摆上了台面。 那份缺失的保障,开始有人尝试去填补,哪怕最初的方式笨拙、零碎,甚至不尽如人意。

我们不能苛求一步到位,要求所有平台立刻像对待传统员工一样,为几百万骑手缴纳全额五险一金。 这背后的成本压力和对现有商业模式的冲击是巨大的,可能会导致平台收缩业务、提高抽成,最终压力还是会部分转移到骑手和消费者身上。

但我们也不能因为困难,就对骑手的困境视而不见,任由他们在高风险、低保障的环境里裸奔。

未来的方向,或许在于更精细化的制度设计。 比如:

国家层面能否出台更明确的指导意见? 明确不同用工模式下平台的基本责任,设定一个社保缴纳的底线。

能否针对灵活就业群体设计更具吸引力的社保产品? 比如缴费更灵活、门槛更低、但保障水平与付出相对等的养老和医疗保险?

能否探索平台、骑手、政府三方共担的模式? 而不是仅仅让平台补贴或骑手自费。

能否打通异地参保、转移接续的障碍? 让骑手无论在哪里奔波,都能方便地为自己的未来存下一份保障,并且这份保障能够跟着他们回家。

这很难,非常难。 它考验着政策制定者的智慧,考验着平台的社会责任感,也考验着我们整个社会对于公平和效率的平衡能力。

看着窗外依旧穿梭不息的骑手身影,他们像城市的毛细血管,输送着便利,也承载着生活的重压。 那份关于五险一金的迷思与渴望,不应该仅仅是他们深夜里疲惫的叹息。 它应该成为我们共同面对和求解的议题。

毕竟,让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能活得更有保障,更有尊严,这不该是一朵遥不可及的云,而应是倾洒在每个人身上的,温暖而坚实的阳光。 这条路还很长,但至少,我们看到了地平线上,那一点点正在努力透出来的微光。

来源:树变步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