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看一系列优质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看一系列优质内容。
一到初春,气温忽上忽下,北方的风像是没吃饭似地咆哮,南方的雨像是补作业的孩子,连夜赶工。
这个时候,广场舞的大姐们还在坚持跳,老爷子们撸着袖子打太极,甚至还有人早晨穿着单衣遛弯。这不是锻炼身体,是在拿自己身体跟天气较劲。
身体再硬朗,也架不住这“倒春寒”的一闷棍,更何况这轮降温大风过程,被权威气象专家明确标注了“致灾性较强”。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春天的寒冷比冬天更容易伤人。
冬天人们穿得厚、戒备心强,但一踏入阳春三月,稍有回暖,不少人立马“放飞自我”,短袖上身、窗户大开、出门遛弯。问题是,这种忽冷忽热的天气变化,最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复发,甚至诱发呼吸系统急性事件。
中老年人是这场气候变脸下最“吃亏”的一群人。
别以为风只是吹乱头发,它能直击肺部,让原本稳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一秒钟陷入呼吸困难的危险。尤其是北方的“落絮风”夹杂着柳絮、尘土、花粉,看似浪漫,实则是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引爆器。
再叠加气温骤降,血管收缩速度加快,心脏负荷骤然加重,很多心梗、脑梗,就是在这种看似温和的天气里突然发作的。
有人觉得不出门就等于“躺平”,其实外出活动和健康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数学题。
春天的风带着寒气,让人感冒,更可能引发身体潜藏的“旧病”。你可能没注意到,邻居张大爷去年就是在一次风口遛弯后回家高烧不退,后来查出肺部感染并发心衰。
不是天气让他生病,是他对天气的轻视让身体陷入危机。
那是不是所有人都该窝在家里不动?当然不是。
但“非必要不外出”这句话的重点不在“禁足”,而在“选择性地出门”。中老年人要学会观察天气预警、关注气象局发布的“冷空气蓝色预警”“大风黄色预警”,而不是盲目看阳光亮不亮。
有时候,阳台上晒得发烫,风里却能藏着足以让呼吸道“罢工”的低温气流。
一个冷知识是,人体对气温下降的感知不如对升温敏感。尤其是老年人的体温调节机制变差,对冷的反应慢、恢复也慢。
哪怕只是降个5℃,也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心率紊乱。而且春天的降温往往伴随大风,风速每增加1米/秒,体表感受到的温度可下降1.3℃左右。
所以有时候你觉得“也没多冷”,其实身体已经在默默吃苦。
再说个被忽视的问题:风还会“吹走药效”。很多慢病患者的药物代谢受环境影响。
比如高血压药物在寒冷状态下效果减弱,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亦会因低温下降。这时候如果还按照平日剂量吃药,很容易失控。
更别说,春季人体交感神经更为活跃,原本就不稳定的血糖、血压在气温刺激下更容易“翻车”,而风寒正是背后的“推手”。
不是大风天不能动,而是要看怎么动。
可以选择室内活动,比如慢走、拉伸、太极操,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注意通风但避免穿堂风。出门一定要看风力预报,风力超过5级,建议推迟外出计划。
口罩不只是挡病毒,大风天也能挡掉大部分过敏原和冷空气,保护呼吸道。
老年人特别要注意一个细节:不要在风口处站立、等车、聊天。
这个小动作,可能让风把寒气直灌进关节、脖颈,诱发颈椎病、肩周炎。风寒湿三者联手,是“老寒腿”的最爱。
别小看这些小病,它们会像钉子一样,一点点敲打着生活质量。
也别忽视“衣不蔽体”的年轻人,他们的“硬抗”常常变成家庭的隐患。
年轻人着凉感冒,带回病毒,家里老人最先中招。春季是流感交叉感染的高发期,大风降温时病毒传播更广。
老年人一旦感染,不像年轻人能挺两天过去,往往是直接进医院挂点滴,严重的要住院观察。
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生活角落——窗户。春天一来,很多人喜欢开窗通风,一开一整天。
但遇到大风天气,窗户成了“寒气高速通道”。尤其是晚上睡觉时窗户没关严,冷风直吹,第二天醒来十有八九嗓子肿、鼻塞、头晕。
建议早晚开窗通风不超过30分钟,风大时用毛巾、窗帘做挡风,别让风直冲床铺和沙发。
至于饮食,也不能忽略。降温时身体热量消耗增加,建议多吃温补类食物,如红枣、姜汤、羊肉汤,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增强身体免疫力。
不要相信“春天要减肥”的误区,降温的时候节食会让身体更耗能,免疫力下降反而更容易生病。
一个被医生常提醒却常被忽视的建议是:春季备一个“气温突变包”。里面可以放一条围巾、一顶帽子、一件轻便外套,以及随身常用药品。
早晚温差大时及时加减,别图一时“清爽”,落下一身病。
气象局的预警不是喊口号,是给生活敲响警钟。“非必要不外出”不是禁锢自由,而是提醒我们用更智慧的方式面对自然。
天气变冷的背后,是身体调节机制的挑战,是慢病管理的考验,是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力。
你可以不怕风,但身体怕;你可以不觉冷,但血管知道;你可以图方便,但健康不能妥协。
春天的阳光和风都带着“真假难辨”的面孔,真正的健康,是能在这变化中保持稳定的自我节律。
参考资料:
中国气象局官网发布《2025年春季全国大风降温预警通报》,编号:气象预警〔2025〕第031号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年第43卷第4期,《春季气温波动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的临床研究》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年第41卷第10期,《老年人春季多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戚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