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时,卫立煌接替陈诚收拾烂摊子,他坐镇沈阳城,一直都是采取“固守待援”策略,一方面为了应付蒋介石命令,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士兵的生命。摘要:辽沈战役时,卫立煌接替陈诚收拾烂摊子,他坐镇沈阳城,一直都是采取“固守待援”策略,一方面为了应付蒋介石命令,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士兵的生命。
沈阳是东北最大的城市,也是国民党在东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解放沈阳是辽沈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是沈阳城基本的解放经过:
一、背景与战略部署
1. 辽沈战役的推进
之前在东北大小战斗中,国民党军已然全盘溃败,被我们分割包围在大城市和交通干线附近,后续在辽沈战役中,我们又通过围困长春、攻克锦州等一系列战役,逐步切断了国民党军在东北的退路。
形成了“关门打狗”的战略态势。
随着廖耀湘兵团在辽西被全歼,国民党在东北的主力部队基本被消灭,可以说这个时候也只剩唯一的沈阳城了。
2. 沈阳的战略地位
沈阳是国民党在东北的最后一个据点,也是卫立煌自己所在地,东北“剿总”最后一支部队就在沈阳了,更是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最后希望了。解放沈阳对于彻底结束东北战场的战斗、巩固解放区具有重要意义。
二、沈阳的解放过程
1. 国民党军的撤退与混乱
在辽沈战役后期,沈阳的国民党守军就已经陷入混乱。随着在辽西走廊中廖耀湘兵团被全歼,沈阳的国民党军失去了最后支撑的勇气,士气低落,就连沈阳城里普通的治安都已经难以维持了,城内一片颓废,散落着混乱和无序。这时候的卫立煌也认识到大势已去,沈阳难以坚守了,于是开始了正式的撤退。
• 撤退行动:海运是当时可行并且能够运输大量兵力的有效方式。卫立煌命令部分部队撤退到锦州、葫芦岛等地,试图通过海运撤回关内。然而,我们早就看清楚了这一战略意图,本着歼灭有生力量的计划,东北野战军迅速推进,堵住了从沈阳去往葫芦岛的道路,国民党这一计划未能完全实现。
• 留守部队:为了维持治安,沈阳城内仍保留了部分国民党军,包括一些杂牌部队和地方武装。
2. 解放军的包围与劝降
东北野战军根据党中央的正常部署,先打锦州,再歼灭廖兵团,继续向沈阳推进,沈阳已然是一座孤城,我们已经对沈阳形成了包围态势。
• 军事包围:沈阳虽然是孤城,但仍然是一座特大城市。东北野战军主力迅速向沈阳逼近,并切断了沈阳与外界的所有军事联系,形成了严密的包围圈。
• 政治攻势:为了配合军事进攻,政治宣传同样也非常重要。我们通过广播、新闻、传单、大喇叭等多种方式,对沈阳守军进行政治宣传,劝其投降,不要给蒋介石卖命,避免无谓的抵抗和流血。
3. 沈阳的和平解放
• 卫立煌的出走:1948年11月6日,卫立煌借口治病,乘飞机离开沈阳前往北平(北京),沈阳的指挥系统陷入瘫痪。
• 守军投降:1948年11月8日,沈阳城内的国民党守军在东北“剿总”副司令周福成的率领下,向解放军投诚。沈阳和平解放。
三、沈阳解放的意义
1. 东北全境解放
沈阳的解放标志着东北全境的解放,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战略转折点
东北的解放使解放军在兵力和装备上首次超过国民党军,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转折点,也为后面的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打下基础。
3. 经济与工业基础
当时的东三省是全国最为发达的地区,经济建设、铁路网、矿产资源等都是全国领先的。尤其是大量的工厂企业数量众多,解放沈阳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四、后续行动
1. 接管与重建
解放军进入沈阳后,迅速接管了城市政权,维持了城里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保护了手工业和工商业者的利益,社会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强化。
2. 东北全境的巩固
沈阳解放后,解放军随后继续清剿残余的国民党武装,解放了东北全境,为后续的平津战役和全国解放战争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而言之,沈阳的和平解放是辽沈战役的重要成果和重大胜利。解放了沈阳,东北全境几乎都在我们解放军的手中了,沈阳的解放不仅改变了东北的局势,也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黑篮色中性笔28667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