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项覆盖全球的数据分析表明:全球每年有超过74万人因饮酒患上癌症,而这些病例中,近一半的人饮酒量并不多,甚至只是“偶尔喝一点”。
“红酒养生”“啤酒助眠”“小酌怡情”……你可能听过不少这样的说法,有些甚至来自身边的长辈、朋友,但你知道吗?
一项覆盖全球的数据分析表明:全球每年有超过74万人因饮酒患上癌症,而这些病例中,近一半的人饮酒量并不多,甚至只是“偶尔喝一点”。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科学数据的警告。酒精和癌症之间,并没有所谓的“安全剂量”。哪怕一滴,也可能成为压倒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
喝酒致癌,这并不是最近才有的发现。早就已将酒精列为一类致癌物,与烟草、石棉、苯并芘并列。
但令人唏嘘的是,至今仍有太多人对这个事实一知半解,甚至将饮酒美化为生活情调的一部分。
喝下去的是“酒”,但进到身体里的是“毒”。
酒精,也就是乙醇,在进入身体后,会被肝脏中的酶转化为乙醛。这个过程是个“危险转身”:乙醛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它会损伤DNA,干扰细胞修复机制,并诱导基因突变。
尤其是亚洲人,有超过一半的人携带乙醛代谢酶功能低下的基因变异,这使得体内乙醛更容易积聚,毒性更强,致癌风险更高。
酒精不仅影响局部器官。它通过血液循环,几乎可以“渗透”到身体各个角落。研究已经确认,饮酒会显著增加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
也就是说,无论你喝的是红酒、白酒、啤酒,只要有酒精,就逃不过这张“隐形的癌症之网”。
林女士是一位40岁的女性,公司高管,平时生活健康,饮食清淡,不抽烟,也坚持锻炼。唯一的“放纵”,就是每晚晚餐时喝一小杯葡萄酒,她说这是“放松心情”的方式。
在一次体检中,她被查出早期乳腺癌。在后续咨询中,医生指出,她的乳腺癌很可能与其持续低剂量饮酒有关。林女士震惊了,因为她一直以为“红酒抗氧化”“少喝无害”。
2022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即便是每天饮用不到10克酒精(约等于一小杯葡萄酒),也会显著增加女性乳腺癌风险。
饮酒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是目前证据最充分的因果链之一。
很多人仍然坚信“适量饮酒对心脏好”,这类说法广泛传播,甚至曾被部分医学文献支持。但近年的研究已经推翻了这个观点。
2023年《柳叶刀》发表的一项覆盖195个国家的荟萃分析明确指出:任何剂量的饮酒都不存在“健康益处”。
所谓“红酒护心”背后的研究,大多存在样本偏差、混杂变量影响等问题。真正的结论是:不喝酒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更低,整体死亡率也更低。
而“适量饮酒”这个词本身就是个模糊陷阱。什么是“适量”?不同人对酒精的耐受差异极大。对某些代谢能力较差的人来说,一小杯就可能是“过量”。
与其去追一个没有标准的“适量”,不如干脆一滴不沾。
这是一个被“文化”和“习惯”深深裹挟的认知误区。在很多社交场合,酒被当成一种“礼仪”,一种“成熟的象征”,甚至一种“亲密关系的润滑剂”。
但我们忽略了:酒精不是一种普通的食物,而是一种神经毒素。
酒桌文化的盛行,使得人们对“拒绝饮酒”产生心理压力,甚至会被贴上“不给面子”“不合群”的标签。这种社会氛围,让人们忽视了饮酒背后真实的健康代价。
更有甚者,有些人将饮酒作为减压、逃避现实的方式。这种心理依赖一旦形成,就极容易从“社交饮酒”滑向“问题饮酒”。
很多人会说:“我又不是天天喝,也没有醉过。”但这正是饮酒致癌的隐蔽之处。癌症的发生往往是长期、微量、持续的累积过程。
有研究发现,即使是每周只喝一次,也能让细胞DNA的破坏概率显著上升。这些损伤可能不会立刻显现,但它们像是身体里埋下的“定时炸弹”,在未来某个时刻引爆。
更值得警惕的是,酒精对女性的伤害尤为严重。除了乳腺癌风险的提升,酒精还会干扰激素水平,破坏内分泌系统,甚至影响生育健康。
对女性来说,“少量饮酒”不是温柔的生活方式,而是隐形的慢性自残。
很多人听到“戒酒”,会觉得这是一个“大动作”,好像只有酗酒成瘾的人才需要。但事实是,只要你还在喝酒,就有必要认真思考:我真的需要它吗?
戒酒的好处,远超你的想象。短短一个月不喝酒,肝脏功能就会明显改善;三个月后,睡眠质量、情绪稳定性、皮肤状态都会全面提升;
长期坚持,更能显著降低患癌、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等多种慢性病的风险。
而对于已经有癌症家族史、肝功能异常、胃肠道问题的人来说,戒酒更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不需要下狠心“从此不沾”,你可以从一些小改变做起,逐步调整与酒精的关系。
第一,拒绝“仪式性饮酒”。聚会时选择无酒精饮品,提前准备替代方案,避免“被动喝酒”。
第二,重塑对饮酒的认知。不要再把它当作“放松方式”,去寻找真正让你快乐、健康的替代,比如运动、冥想、写作。
第三,记录饮酒频率和情绪状态。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并不是“想喝”,只是“习惯了在那种场合喝”。
第四,勇敢说“不”,学会拒绝。告诉对方:“我在做一个对身体更好的选择。”这不是脆弱,而是一种健康的自我界限。
酒精不是生活的必需品,而是一种被包裹了文化糖衣的健康风险因子。如果你此刻正在为是否“戒酒”犹豫,不妨记住一句话:你不喝的那一滴酒,正是你为自己争取的未来。
生活可以有仪式感,但它不需要靠酒精来点缀。真正值得庆祝的,是你每一次对健康的坚持。
参考文献
Rumgay,H.,Shield,K.,Charvat,H.,etal.(2021).Globalburdenofcancerin2020attributabletoalcoholconsumption:apopulation-basedstudy.《柳叶刀·肿瘤学》,22(8),1071-1080.
Bagnardi,V.,Rota,M.,Botteri,E.,etal.(2022).Lightalcoholdrinkingandcancer:ameta-analysis.《新英格兰医学杂志》,386(5),456-467.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潇潇讲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