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即便您对中国历史兴趣缺缺,我还是想跟大家讲讲真实、客观却也暗藏阴暗面的永乐盛世。朱棣当年迁都北平,五次亲征漠北打击蒙古势力,还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永乐大典》编撰完成,这些成就的确足以让一位皇帝名垂千古。然而,所谓的盛世往往是胜利者的宣告,历史也总是由胜利者书
即便您对中国历史兴趣缺缺,我还是想跟大家讲讲真实、客观却也暗藏阴暗面的永乐盛世。朱棣当年迁都北平,五次亲征漠北打击蒙古势力,还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永乐大典》编撰完成,这些成就的确足以让一位皇帝名垂千古。然而,所谓的盛世往往是胜利者的宣告,历史也总是由胜利者书写。那盛世之下普通百姓的生活,又有谁去记录呢?一切还得从朱棣登基说起。
1402 年,朱棣名正言顺篡位成功后登上皇位。他做的第一件事,自然是清除朱允炆的残余势力,而后便立志让朱家王朝走向鼎盛。军事方面,朱棣亲自率军征战漠北。听听人家老朱家这气魄,朱棣曾激昂宣称:“我朝国势之尊,超越强国。无论是北方的蒙古、西边的番邦、南方的岛屿,还是西洋诸多夷族,我明朝既无汉朝的和亲之举,亦无唐朝的结盟之态,更不像宋朝那般向他国纳贡送礼,更不存在所谓的兄弟敌国。”为何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硬气的王朝?硬气就体现在这儿。汉朝虽攻打匈奴,却仍需送自家女儿去和亲;唐朝盛世,不也与他国结盟;宋朝更是给金国送去数不清的金银绸缎。而到了明朝,不和亲、不结盟、不送礼,谁若冒犯,直接开打,而且皇帝还亲自挂帅出征。朱棣确实继承了父亲朱元璋的果敢,丝毫不惧领军作战,论功绩甚至比朱元璋有过之而无不及。据《明史》记载,当时明朝版图东起朝鲜,西至吐蕃,南包安南,北拒大漠,扩张到了 1000 万平方公里,首次将安南,即如今的越南纳入版图。凭借此等功绩,朱棣成为历史上唯一达成“封狼居胥”壮举的帝王。
但话说回来,战争频仍的年代能称作盛世吗?历史向来是胜利者的历史,朱棣这些事迹,当朝乃至后世自然会详细记载,可民间百姓的疾苦又有谁关心?军需物资又从何而来?先暂且说到这儿,最后再做总结。接下来聊聊朱棣永乐盛世在文化方面的举措,比如紫禁城和永乐大殿的建造。自朱棣登基起,就一直盘算着迁都北平。一来北平是他的发迹之地,他对那里感情深厚;二来迁都北平更有利于掌控北方疆域,维护边境安宁。于是,公元 1406 年(永乐四年),朱棣下令动工建造,直至 1420 年(永乐十八年),紫禁城方才建成。这 14 年间,朱棣调集全国人力,征调近 30 万民工和军工,建成了占地面积达 72 万平方米的紫禁城。紫禁城无疑是中华民族至今的瑰宝,可大家知道它有多奢华吗?当年朱棣派人到全国各地寻觅珍稀楠木,楠木多生长在崇山峻岭之中,许多人为此不慎坠崖丧命,当时文人都不禁感叹“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为使紫禁城更为坚固,单单地基就铺设了 15 层砖,这种砖的制作成本堪称天价。铺设地砖时,还需一种特殊粘合剂,耗费大量糯米和蛋清。与此同时,朱棣四处征战,国家既要承担军需,又要建造紫禁城,这钱从哪儿来?说到底,还不是出自百姓。这能算盛世吗?
再说说朱棣的另一文化成就——《永乐大典》。1403 年,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等人编撰一部大型类书。朱棣要求:“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言,乃至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皆集成一书,勿嫌繁杂。”这话意思是,朱棣要把从古至今所有重要书籍都收录在一本书里,上起先秦,下至明初,涵盖古今,包罗万象。最终历经三年,于 1407 年定稿。书中内容包含经史子集、戏曲评画、工艺农技、医术文学等。全书正文 22877 卷,目录 60 卷,装成 11095 册,总字数约 3.7 亿字。朱棣阅后大为赞赏,亲自作序,题名《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确实是一部蕴含丰富知识财富的百科全书,后人称“大典之外再无全书”,就连闻名全球的《大英百科全书》《法国百科全书》与之相比都相形见绌。但直至今日,学者发现一个问题,3.7 亿字的巨著,朱棣又是如何审定定稿的呢?由此不禁让人思考,朱棣要求编撰《永乐大典》,其目的或许不单纯,说到底,他想借此功成名就、留名千古。所以书虽好,只是朱棣的目的难免有些野心。
说完文化,再讲讲外交。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当年正是朱棣下令让郑和出海。其中,朱棣在世时进行了六次,朱棣去世后完成了最后一次。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船只与海员数量最多、持续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郑和七次远航,途经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抵达非洲东岸、红海以及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东南亚大部分国家都成为明朝藩属国,定期向明朝纳贡。下西洋也开辟了海上经济通道,中国的茶艺、瓷器、丝绸工艺等传到国外,为明朝带回巨额利益,黄金约 72 万两,白银约 1276 万两。但如果您觉得郑和下西洋是赚钱买卖,那我给您说个数据。当时造一条船保守估计成本要三千两,而郑和每次出发都要二百多艘船,随行人数多达 27000 多人。而且郑和规定船上每人每天粮食定量一公斤,水三公斤,瓜果蔬菜半公斤,如此算来,在海上行驶十天就要耗费几千吨粮食,再加上雇佣船员费用,花费极其惊人。并且为炫耀大明国威,郑和还携带大量宝物送给藩属国作为见面礼。后来历史学家推算,单单送的礼物价值就接近白银 600 万两,相当于大明一年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百姓既要修长城,又要经历战争、造船,还要缴纳赋税,最后国库的钱既要供军需,又要送藩属国礼物,这“永乐盛世”的“盛世”二字从何谈起呢?
不过,朱棣在经济上也做了件好事,那就是修复元代就已损坏的京杭大运河。经过数年修复,1415 年 7 月,黄河到长江的南段开通,此时的运河体系已能从长江下游流域直通北平。大运河的修复成为南北商业的主要动脉,既方便运送粮食、军需,也为永乐时期的大型工程提供了运输保障,还为百姓创造了更多商业渠道。
说完军事、文化、外交、经济,再来聊聊朱棣的政治举措。朱棣一开始就对明朝进行全方位改革。首先,他废除朱允炆时期更改的刑罚,恢复明太祖朱元璋旧制,并且像朱元璋一样制定严苛律法。由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国家大小事务都由皇帝处理,这让皇帝分身乏术。于是朱棣想出内阁制,这一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效仿,沿用至今。此外,1420 年(永乐八年),朱棣还设立特殊调查机构东厂,由他钦点的宦官管理。东厂与朱元璋设立的锦衣卫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不受任何机构管束,只对朱棣负责。东厂恶行累累,为获取情报不择手段,滥杀无辜,冤假错案频发,成为臭名昭著的暴力机构,部分宦官权力也因此日益膨胀。关于东厂,先简单提及,之后会有详细作品讲述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的故事。
以上就是我从军事、文化、外交、经济和政治方面,为大家普及的朱棣时期永乐盛世相关知识。我个人对朱棣以及任何一段历史都毫无偏见,就像上期讲朱元璋时,很多朋友说我对朱元璋有敌意,我实在不敢。我只是以客观心态去探究每个时代。明成祖朱棣功绩众多,说他功不可没、骁勇善战、一心为江山社稷都不为过。但有阳光就必有阴影,这是自然规律,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不例外。评判一个国家是否处于盛世,绝不能仅看军事、国力、外交有多强大,唯一标准是当代百姓生活是否幸福,百姓安居乐业才是盛世的真正体现。所以从皇帝角度看,朱棣绝对能在中国历史皇帝排名中跻身前五;但从百姓角度而言,他的永乐时期称不上盛世。这也是为何很多后人对朱棣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雄武之略,成功骏烈,卓乎盛矣”,也有人说他“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劳民伤财”。历史的魅力就在于此,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观点,毕竟谁都未曾真正经历那个时代,历史永远是胜利者书写的。
最后做个收尾,公元 1424 年,永乐二十二年 7 月 18 日,朱棣在第五次北征回师途中病逝,结束了他 22 年的统治,也结束了传奇的一生。他死后谥号为“齐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孝文皇帝”。或许在朱允炆眼中,朱棣不是个好叔叔,但在朱元璋眼中,他未必是逆子。虽然他未遵循父亲遗嘱,却也着实为了朱家、为了大明王朝,像他父亲一样竭尽全力,只为保住朱家江山。下期咱们再讲讲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和孙子朱瞻基如何接管朱棣留下的江山,下期见。
来源:蜗铺888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