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达标难”到“长效控”,ACC.25开启血脂管理强效持久新纪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1 10:48 1

摘要:2025年3月29~31日,第7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ACC.25)在美国芝加哥盛大开幕。这场全球心血管领域的顶级学术盛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及临床医生,共同探索心血管疾病(CVD)防治的创新突破。作为心血管事件的核心驱动因素,血脂管理再次成为

2025年3月29~31日,第7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ACC.25)在美国芝加哥盛大开幕。这场全球心血管领域的顶级学术盛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及临床医生,共同探索心血管疾病(CVD)防治的创新突破。作为心血管事件的核心驱动因素,血脂管理再次成为会议的核心议题——从全球血脂达标现状的深度剖析、新型降脂理念的范式革新,到载脂蛋白C3(APOC3)、脂蛋白a [Lp(a)]等新靶点的突破性研究进展,乃至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药物英克司兰(Inclisiran)等创新疗法的前沿数据披露,一系列重磅研究如星辰闪耀,勾勒出心血管风险管理的新图景。本文带您纵览这场学术盛宴中的血脂管理之光,洞见未来临床实践的风向标。

一、血脂管理现状:长期达标率待提升,监测与优化降脂策略成关键

01、CAD患者LDL-C达标的挑战

对于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来说,严格控制血脂对于二级预防至关重要。本届ACC大会上一项横断面研究[1]揭示了降脂药物在心血管二级预防中应用的现状。该研究纳入美国马萨诸塞州7家医院(2019年1月~2024年3月)11 595例CAD患者,根据正在使用的降脂药物数量(0~3)对患者进行分组。

结果显示,实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研究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CAD患者未能实现LDL-C目标。未使用降脂治疗药物的患者合并更多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吸烟、高龄和高血压等。虽然增加降脂药物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达标的优势比,但其变化并未随药物数量增加而上升,后续还需进一步综合分析药物数量增加与LDL-C降幅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以明确增加降脂药物数量对改善患者LDL-C水平的真实效果。

图1. 药物数量对LDL-C水平及达标率的影响

02、美国全国性数据揭示ACS患者血脂管理缺口

另一项基于美国2018~2022年38 45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全国性研究[2]进一步印证了血脂管理困境。数据显示,ACS患者出院后75天和180天的LDL-C检测率仅为43.1%和62.4%,每年比例相似。而且,女性、高龄(>75岁)、非白人患者检测率更低。更严峻的是,仅不足50%患者随访期间实现LDL-C

图2. 不同时间和人群的LDL-C检测率

尽管指南明确推荐LDL-C作为心血管二级预防的核心靶点[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降脂目标(表1)],但真实世界中长期血脂管理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常常受到血脂检测不足、降脂强度不足、治疗依从性差等挑战,导致LDL-C达标率低,增加心血管事件复发风险,心血管二级预防血脂管理亟需更优策略。

表1. 降脂靶点的目标值

二、LDL-C达标获益:降低新生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来自CONNECT试验的亚组分析[3]明确了LDL-C达标对抑制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后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临床意义。研究纳入178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LDL-C达标组(n=98)与未达标组(n=80)治疗期间LDL-C水平分别为48±13 mg/dL和87±37 mg/dL。术后3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显示,达到指南推荐目标(欧洲55 mg/dL、日本70 mg/dL)的患者中,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显著低于未达标组(7.1% vs. 18.8%,P=0.024)。进一步分析发现,强化降脂治疗组的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亦显著降低(8.5% vs. 27.8%,P=0.004)(图3)。这提示,强效降脂治疗可能抑制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预防晚期支架失败,改善心血管长期预后。

图3. 达到指南推荐LDL-C目标(左)及高强度他汀治疗3年后(右)新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

三、LDL-C靶点前沿进展:创新药物与依从性突破

01、英克司兰——依从性驱动的降脂革命

英克司兰作为全球首款靶向PCSK9的siRNA药物,凭借其独特机制和超长给药间隔,成为ACC.25备受瞩目的降脂疗法之一。Robert S. Rosenson等[4]预测,与PCSK9单抗相比,英克司兰有着更好的依从性,可能给心血管事件预防带来差异。其团队基于Komodo健康数据库(2022~2023年)的回顾性分析构建了一个预测模型。该数据库纳入美国起始英克司兰或PCSK9单抗治疗的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eFH)及原发性高脂血症(PH)患者。依从性通过12个月内覆盖天数比例(PDC)评估,其中79.0%的英克司兰治疗患者PDC≥80%,而PCSK9单抗治疗患者中PDC仅为56.0%。模型预测显示,英克司兰与PCSK9单抗预计在每10万例ASCVD患者中分别预防和避免2782次和2162次心血管事件(Δ=620);在每10万例FH患者中分别预防3442次和2683次心血管事件(Δ=759);在每10万例PH患者中分别预防3146次和2443次心血管事件(Δ=703)(图4)。这提示,在美国成人ASCVD、HeFH及PH患者中,英克司兰相较PCSK9单抗有着更好的真实世界依从性,且其具有一年两针*,强效、持久降低LDL-C的特点,预计可多预防约28%的心血管事件,为长期血脂管理提供了革命性工具。

图4. 校正依从性的1年LDL-C降低比例(左)以及每10万例患者5年可预防的心血管事件数(右)

02、贝派地酸——他汀不耐受患者的新选择

针对他汀不耐受人群,一项纳入4项随机对照试验(RCT)14 637例受试者的meta分析[5]显示,与安慰剂相比,贝派地酸(Bempedoic Acid)显著降低LDL-C水平,均值差异为-23.7 mg/dL(95%CI:-27.63~-19.76,P

图5. 贝派地酸在他汀不耐受人群中的降胆固醇疗效

四、非LDL-C靶点突破:TG调控与脂蛋白重塑

01、Plozasiran:靶向APOC3,重塑脂蛋白谱

针对高甘油三酯血症(HTG),Plozasiran(靶向APOC3的siRNA)在两项Ⅱ期试验SHASTA-2研究及MUIR研究中表现亮眼,25 mg剂量组可降低甘油三酯(TG)相关脂蛋白颗粒(TRL-P)分别达49%、51%,同时分别将小而密LDL(sdLDL)转化为大颗粒LDL达44%、103%,并分别增加HDL颗粒达7%、10%。研究显示,Plozasiran不仅降低致动脉粥样硬化的TRL-P,还可能通过改善LDL颗粒特性进一步降低ASCVD风险,为联合降脂治疗开辟新的路径[6]。

02、Olezarsen:ApoC-Ⅲ抑制剂的双重获益

另一款靶向ApoC-Ⅲ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Olezarsen的meta分析[7]显示,其可显著降低TG(80 mg、50 mg、10 mg剂量分别降低51.98 mg/dL、49.72 mg/dL、30.42 mg/dL)和ApoC-III(降低73.3 mg/dL、69.82 mg/dL、29 mg/dL);轻度升高HDL(50 mg、10 mg剂量分别升高0.30 mg/dL、0.12 mg/dL);对于LDL,10 mg、50 mg剂量无显著变化,但80 mg剂量使之升高12.80 mg/dL(P=0.04);研究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这提示,Olezarsen可有效降低TG及ApoC-Ⅲ,适用于HTG患者,但高剂量需警惕LDL升高风险。

总结

ACC.25上的研究揭示血脂管理三大趋势:第一,全球CVD二级预防中,血脂管理现状仍不乐观,血脂监测不足、降脂强度不足、治疗惰性与LDL-C长期达标率低仍是核心瓶颈;第二,干预策略从单一LDL-C控制向多靶点(如TG调控、脂蛋白颗粒重塑)拓展,以应对残余风险;第三,以siRNA为代表的创新疗法凭借长效机制颠覆传统模式。以每年仅需两次注射*的英克司兰为例,其兼具强效、便捷、持久降低LDL-C的优势,成为ASCVD二级预防的新标杆。未来,随着个体化治疗、多靶点联用及递送技术的突破,血脂管理将迈向“精准控制-长效维持-硬终点获益”的全新阶段,为CVD防控提供更优路径。

*英克司兰首针后3个月注射加强针,此后仅需一年两针维持治疗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可查看)

1. UTILIZATION OF LIPID-LOWERING MEDICATIONS IN SECONDARY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Presented at ACC.25.

2.Sunil V. Rao, et al.National patterns of lipid measurement, lipid-lowering therapies, and achievement of guideline direct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goals among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Results from the TRANSFORM ACS initiative.Presented at ACC.25.

3.Ryota Kakizaki, et al.The impact of achieving guideline-endorsed LDL cholesterol levels on neoatherosclerosis formation in patients with STEMI: A substudy of the randomized CONNECT trial.Presented at ACC.25.

4. Robert S. Rosenson, et al.The impact of adherence to LDL-C lowering therapies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among adults with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heterozygous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primary hyperlipidemia.Presented at ACC.25.

5. Muhammad Adil Afzal,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bempedoic acid for LDL-C reduction in statin-intolerant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Presented at ACC.25.

6.Christie M. Ballantyne, et al.Effect of plozasiran targeting APOC3 on lipoprotein particle number and size measured by NMR in patients with hypertriglyceridemia (HTG).Presented at ACC.25.

7.Kainat Feroz, et al.Effect of olezarse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riglyceridemia: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Presented at ACC.25.

审批码LEQ0043184-94214,有效期为 2025-03-31 至 2026-03-30,

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来源:国际循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