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人喜欢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来表达殷切的思念,这里边的“三秋”到底是多长时间呢?有人说三秋就是过了三个秋天,那就是三年,说“太思念了,一天不见就像是过了三年”度日如三年。
不少人喜欢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来表达殷切的思念,这里边的“三秋”到底是多长时间呢?有人说三秋就是过了三个秋天,那就是三年,说“太思念了,一天不见就像是过了三年”度日如三年。
真的是这样吗?90%的人都理解错了!
这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源自《诗经·采葛》,原句是: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箫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主题就是表达思念的,歌者的全部身心都被思念填满,这一天显得特别漫长,像三月、三秋、三岁,怎么都过不完。
很明显,这里边的月、秋、岁是不同的时间概念,它是越来越长的,岁比秋长,秋比月长,寓意思念越来越热烈,很明显“三秋”不等于“三年”,它的时长介于三月和三年之间。
那它到底是多长时间呢?还得从古籍里找。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的《毛诗正义》里这么解释: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
是说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是三个月,“三秋”实际上指的是三个季节,也就是九个月。这个解释,也符合诗歌原句的时间排序。
从三个月到九个月,再到三年。思念越来越浓,人越等越着急,越着急时间就过得越慢,度日如三月、如三秋、如三年......
不过,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语境,“三秋”表达的时长也不一样。
比如唐代李峤的《风》里,写“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这句诗里的“三秋”指农历九月、深秋时节。
王勃的《滕王阁序》里,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的句子,是说已经到了九月,是季秋时节,这个“三秋”,指的是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季秋。但这些都跟诗歌里的“三秋”不搭。
还有个问题就是,古代文人的表达通常都相当讲究,说过于思念,为啥不用“一日不见,如隔三岁”呢?要知道,贾岛一个“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都琢磨了好久。
所以,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思念不只关联时间长短,还要表达情感上的色彩。说“三岁”“三年”只是时间长而已,情感因素就过淡了。
“三秋”就不一样,“秋”就让人自然地联想到秋风萧瑟、落叶纷飞、满目凄凉,陷入思念里的人,自然是看什么都索然无味的,就像看到秋季的落叶、枯草,西风、夕阳,怎一个愁字了得!
见字生情,思念不但把时间拉到无限长,还让眼前的美景失了颜色,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美的地方!
来源:张三说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