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与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花了15年时间,在植物自身防御系统里找到一把“精准狙击”的武器----芥酸酰胺。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上,引起广泛关注。
不用农药也能治病害?植物里竟藏着“天然抗生素”
一场台风后,绿油油的稻田一下子变得斑驳枯黄;国庆前后,番茄棚里大片作物突然枯萎;猕猴桃园的树干渗出琥珀色黏液……这些古怪现象,往往是细菌性病害在作祟。
过去对付这些病原菌,普遍靠化学农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仅污染环境,也让细菌不断进化出耐药基因。
最近,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与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花了15年时间,在植物自身防御系统里找到一把“精准狙击”的武器----芥酸酰胺。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上,引起广泛关注。
要理解芥酸酰胺的威力,得先认识细菌常用的“Ⅲ型分泌系统”。这套精密装置长得像个微缩注射器,能把毒性蛋白直接注入植物细胞。如果植物无法拆解这“注射器”,就只能被病菌轻易攻破。
研究团队最初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提取了上百种化合物,一一测试能否抑制细菌的Ⅲ型分泌系统。经过数百次层层分离、质谱分析、显微观测,科学家终于找到了芥酸酰胺这个关键分子。原本它是工业上用来增加塑料薄膜润滑度的“爽滑剂”,谁也没想到,它居然能让病菌“缴械投降”。
进一步实验显示,芥酸酰胺会精准锁定并破坏注射器基座上的HrcC蛋白,让整个分泌系统散架,失去“注入”毒素的能力。细菌虽然还活着,但已经不再具备致病性,这就是它的神奇之处。
与传统化学农药“无差别杀伤”不同,芥酸酰胺的攻击目标只针对病菌的注射器,并不会伤害土壤中有益的固氮菌或根瘤菌,也不会让病菌产生耐药性。正因为它够精准,这场“拆弹”过程对环境也格外友好。
团队带着芥酸酰胺溶液走进农田,拿稻田、番茄大棚等地做对比实验。和铜制剂或抗生素相比,芥酸酰胺在病叶上6小时就能阻止病斑扩散,植物存活率最高可达85%,与传统药剂不相上下,同时又更安全、更便宜。让人意外的是,它还能耐受高温、高湿,对农田实际环境适应性很强。
在水稻白叶枯病重灾区,有农户喷洒两三天后就看到效果:病叶停止蔓延,稻子照样抽穗。比起过去每年都拼命撒农药、担心土壤重金属超标,这无疑是一个绿色省心的选择。
芥酸酰胺不止能做成绿色农药,科学家进一步想让植物自己“造”这种物质。通过基因编辑提高作物芥酸酰胺的合成效率,果然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抵抗力提升了70%,正常生长不受影响。
猕猴桃上常见的溃疡病,被称为“绝症”,一旦发病只能连树拔掉。但研究人员发现,那些芥酸酰胺含量高的猕猴桃品种,抗溃疡病的表现明显更佳。如果通过基因编辑让作物自己“开工厂”生产芥酸酰胺,或许不用动刀砍树也能稳住病情。想象一下,大棚里长满会造“抗生素”的番茄,水稻田里遍布“自卫”型水稻,一旦细菌来袭,这些作物就能自动拿出“武器”自保。
这项研究跨越了生物、化学等多个领域,科研团队忙碌了15年才揭示出植物免疫的一条关键通路。某位专家感慨,很多时候大自然早已给出答案,关键看我们是否有耐心去找到它。
如今,芥酸酰胺已被确认能应对水稻白叶枯病、番茄青枯病、猕猴桃溃疡病等多种严重病害,不仅有望替代部分农药,还能通过育种提升作物免疫力,为全球农业提供更环保的解决路径。
在农田深处,一场以“绿色武器”守护粮食安全的革命正悄然进行。也许某一天,人们会发现,原来多喷几次芥酸酰胺,就能让稻田在台风过后依旧金黄,让番茄大棚里再也不用担心“青枯病”阴魂不散。最终,我们仰赖的并非毁灭性化学品,而是借自然之力,让土地多一分健康,也多一分丰收。
人类与自然,从来不是斗争,而是学习。当我们懂得去发掘植物的“内在武器”,就能离高效和可持续的农业更近一步。正所谓,看似渺小的一分子,却能在广袤田野里点燃希望。
来源:BOSS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