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医生们反复强调的那几个“再舒服也要戒掉”的习惯,其实正是你每天都在做的事。
第一个最致命的习惯,是你可能最熟悉的:熬夜。你可能觉得熬夜不过是睡得晚点,第二天补回来就行。
但人的身体不是一个随时可以“重新启动”的机器,而是一个需要规律供能的系统。就像你每天定时给车加油,突然换了时间,系统就会紊乱。
长期熬夜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打乱了生物钟,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血压飙升,心率不稳。你以为你在躺着刷手机,其实你的心脏正在用高速运转来“维持清醒”。
而就在你以为“我还挺精神”的时候,心脏已经快撑不住了。
第二个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习惯,是长时间久坐不动。你可能是因为工作,或者沉迷游戏和剧集,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不动弹。
很多人以为猝死是剧烈运动引起的,其实不动才更危险。长时间坐着,血液循环变慢,血液容易变稠,像堵住的水管一样,心脏要用更大力气来泵血,久而久之,心脏负担加重,风险飙升。
尤其是深夜,大脑以为你在“休息”,但身体却在“憋着”,这种反差更容易触发心律失常。
第三个“舒服”的陷阱,是高糖高脂的“夜宵文化”。
白天辛苦工作,晚上觉得应该奖励自己,于是火锅、炸鸡、奶茶齐上阵。吃完舒服了,但你的胰岛素、血脂、肝脏都在大喊救命。
你以为你在满足口腹之欲,实际上是在给身体增加一场深夜的“营养风暴”。尤其是重油重糖的食物,会让血脂迅速升高,血管壁变厚,心脏泵血受阻。
再加上夜间代谢本就减慢,这些垃圾成分更容易堆积,形成斑块,日积月累,血管就像一条不清理的下水道,哪天突然堵住,就再也没机会疏通了。
第四个杀伤力极强的习惯,是过度依赖“提神工具”。
咖啡、能量饮料、浓茶,白天靠它们撑,晚上靠安眠药或酒精催眠。你以为这是“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其实是在强迫身体在兴奋与麻痹之间疯狂拉扯。
长期摄入大量咖啡因,会让交感神经过度亢奋,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心律紊乱的风险大大增加。而酒精虽然短暂让你放松,但它会扰乱深度睡眠,让你第二天更疲惫,形成恶性循环。
更别说酒精本身就会伤心、伤肝、伤脑,根本不是“放松解压”的良药,而是慢性毒药。
最后一个看似“无害”的习惯,其实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那就是压抑情绪,不懂释放压力。
很多人以为情绪不过是“矫情”,觉得“扛一扛就过去了”。但医学研究早已证实,长期压抑情绪,尤其是愤怒、焦虑、抑郁,会直接影响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诱发心肌缺血、心律不齐等问题。
你可能外表看起来很坚强,但身体早已把这些负能量变成了“炸弹”,只等某天引爆。
你看,猝死从来不是突然的,而是“早有预谋”的。只不过你把它当成了“习惯”。
而真正可怕的是,这些习惯大多让你“感觉很舒服”,所以更难戒掉。但身体不是靠“感觉”判断的,而是靠“承受能力”。
你觉得没事,不代表它没事;你觉得还能撑,不代表它还能撑。
怎么办?难道我们就只能活在恐惧中,什么都不能做了吗?当然不是。我们不能完全避免猝死,但可以大大降低它发生的可能。
而这正是你现在该做的——不是等到身体出问题再“悔不当初”,而是现在就把那些“舒服的毒药”一一剔除。
比如熬夜这件事,不是让你一秒变成“早睡模范”,而是先从规律作息开始。每天固定时间上床,哪怕刚开始睡不着,也养成习惯。
不要用手机哄自己入睡,试着读纸质书、听轻音乐,给大脑一个温柔的“降速过程”。
久坐的问题,也不是你必须去健身房报班,而是每小时起来活动五分钟,哪怕只是走到走廊转一圈。用站立办公桌、用闹钟提醒自己,都能让身体保持流动状态。
关键不是强度,而是持续。
夜宵可以不戒,但要换内容。用低脂高蛋白的食物替代重油重糖,比如脱脂酸奶、水煮鸡蛋、坚果。
你会发现,满足感其实不靠“重口味”,而是靠“轻负担”。
咖啡和酒不是不能碰,而是要有节制。
每天不超过两杯咖啡,最好在下午两点前饮用;喝酒要控制在一周一次以下,而且绝不空腹;最重要的是,不要用它们“调节状态”,那是心理问题的生理解法,注定无效。
而情绪管理,可能是最难的,也是最值得的。
你不能永远避免压力,但可以学会回应它。写日记、找人倾诉、运动、冥想,哪怕是一场大哭,都是好的释放方式。
不要再用“我挺得住”来掩盖“我不好受”,身体会替你说出真相。
你不是非得等到生病才珍惜健康,也不是非得失去某个朋友才警醒自己。健康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过程,是你每天的选择。
你选择继续熬夜、暴饮暴食、压抑情绪,那你也在选择一个更高的风险;你选择早睡、规律、释放压力,那你就在把猝死的可能性一点点推远。
别再拿“舒服”当借口,别再说“等我忙完就好”,因为有些人,真的没等到那个“闲下来”的时刻。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源性猝死流行病学研究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柳叶刀》杂志,中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统计分析,2023年
3.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202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来源:内科谢医师讲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