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庆阳】从坐堂办案到下沉解纷——镇原县法官“下沉服务”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7 15:18 1

摘要:镇原县是王符故里、书画之乡,红军长征路过这里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在这片承载着红色基因的黄土地上,一代代镇原“法院人”躬身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在跋山涉水的奔波中,精准破解群众急难愁盼,在家长里短的烟火气里,倾心守护和美乡村好“枫”景。

镇原县是王符故里、书画之乡,红军长征路过这里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在这片承载着红色基因的黄土地上,一代代镇原“法院人”躬身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在跋山涉水的奔波中,精准破解群众急难愁盼,在家长里短的烟火气里,倾心守护和美乡村好“枫”景。

近年来,镇原县人民法院把“如我在诉”理念贯穿于执法办案全过程,鼓励法官深入一线,从群众需求出发、向群众满意而去,以沾露珠、接地气的司法服务贴近群众、靠前解纷,为推进平安镇原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供给。

下沉一线服务,把案子办到群众心坎上

“我正发愁呢,法官上门就把事儿解决了。”义务帮工受害责任纠纷案当事人李某握着法官的手,言语间尽是感激。据了解,邻居惠某建房,李某前去帮忙时不慎从脚手架掉落致腿部受伤。因赔偿事宜未协商一致,李某将惠某起诉至法院。

考虑到李某行动不便,镇原县人民法院开边人民法庭干警将法庭搬到当事人窑洞前。在法官主持调解下,惠某同意赔付对方1.5万元。

现场调查、地头调解、当场履行一气呵成,在镇原县各乡镇,这种“调立审执访”五位一体的巡回审判屡见不鲜。席地而设的巡回法庭,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旁听,在解决矛盾纠纷的同时,也用老百姓听得懂的直白语言释法说理,为大家“沉浸式”普法。

立足地方产业发展特点,镇原县人民法院因地制宜培育“蔬菜法庭”“农忙法庭”“共享法庭”等特色法庭,持续提升辖区内重点产业和新兴业态的司法服务深度和广度,并不断探索构建“法庭+司法所”“法庭+村(社区)”“法庭+政协委员”等“法庭+N”多元联动机制,真正实现与基层解纷力量双向奔赴。

得益于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庭+N”模式,今年以来,镇原县人民法院案件调撤率同比上升4.03个百分点,当事人平均诉讼时间同比缩短了3.5天。

“法官来到身边,我们心里踏实多了”

2025年4月,一场事关新业态从业者权益保障的专题座谈会在镇原县孟坝镇法官联络点举行。来自该镇各快递、外卖平台负责人及法庭、司法所、综治中心等部门代表齐聚一堂,就如何推动新业态健康规范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和举措。

面对群众日益多元的司法需求,如何打造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新路径,更好服务乡村振兴?针对这一命题,镇原县人民法院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载体,于2024年10月在各乡镇建成法官联络点,并推出“一村一法官”机制,推动更多解纷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促进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关。

“老张家与老李家由于庄基地界问题,闹得不愉快。刘某、王某夫妻俩因赡养老人发生矛盾……村里这样的小矛盾有很多,处理不好,就会酿成大事。”武沟乡冯俭村党支部书记王月芳说,“如今村里来了法官,能就近指导调处纠纷,我们心里踏实多了。”

据悉,自法官联络点建成以来,已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开展工作106次,培训人民调解员98人次,举办法治宣传29场(次),实施判后答疑250余人次。

从脚尖到指尖,公平正义触“屏”可及

“你们能听到声音、看清画面吗?”在一次“云上法庭”开庭前,镇原县人民法院平泉人民法庭工作人员询问双方当事人。

一端是在外务工人员不能回家的实际困难,一端是来自家乡的温情司法关怀,一条网线将广东深圳、江苏昆山和甘肃镇原三地连接起来。平泉人民法庭书记员调试设备后,案子如期开庭审理。

在信息化网络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也在与时俱进。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5G网络等高科技手段,镇原县人民法院把法庭搬到群众“手掌心”,群众打官司只需动动手指,就能轻松完成从立案到执行的全部在线操作,“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已然成为现实。

今年初,镇原县人民法院深入推行“智慧法庭”改革,全面优化网上立案、调解、开庭、庭审语音识别等系统,矛盾纠纷实现全流程无接触式审理。不断做实做强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三进”活动,指导基层组织通过“三进”机制累计就地化解纠纷600余件,有效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数字化、智能化。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持久生命力,在于它一刻也不离开群众的为民情怀。”镇原县人民法院主要负责人说,“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让法官‘沉’下去,让民心‘暖’起来,让司法为民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来源:这里是庆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