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大千先生是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大师之一,他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创作中,更在于他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和对中西艺术融合的开拓性贡献。
张大千先生是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大师之一,他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创作中,更在于他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和对中西艺术融合的开拓性贡献。
80多年前,抗战的烽火,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画坛巨匠张大千,也在这一段特殊岁月里,走出了一条充满磨砺与创造的道路。他的行踪跨越西蜀、敦煌,也曾在云南留下作品与印迹。那是一段艺术与民族命运紧紧交织的历史。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北方战局吃紧,张大千离开北平,回到家乡四川。成都与郫县犀浦,成了他避乱的栖居之地。这里既远离战火,又聚集着大批流亡文人。张大千在故乡构筑画室,以泼墨山水和工笔人物,写下心中的山川岁月。
敦煌石窟:一场心灵的溯源
战火未熄,张大千的脚步却奔向荒凉的西北。1941年,他自筹经费,率弟子赴敦煌石窟,展开长达两年多的临摹与研究。那是中国艺术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文化行动。
在昏暗的石窟里,他用细笔描摹北魏的庄严、唐代的华丽;在残缺的壁面前,他感受到古人笔触背后的坚毅与辉煌。敦煌的经历,不仅让他成为近代最重要的敦煌守护者之一,也彻底改变了他后来的艺术语言——色彩的浓烈、构图的宏阔,皆源于此。
在民族危亡之际,这场“向古典回归”的举动,亦是对文化根基的再一次守护。
避难滇境:艺术家的抗战之路
离开敦煌石窟后,张大千辗转来到云南。这片相对安宁的土地成为了他艺术创作的避风港。1945年4月,张大千在昆明举办画展,并游览了西山、滇池、黑龙潭等名胜景区。在那个春天里,他创作了《龙门图》——描绘了位于西山顶部罗汉崖悬崖峭壁上的昆明著名景点龙门。
抗战时期,云南汇聚了大量文艺界人士,张大千是其中之一。近日在昆明市晋宁区博物馆开展的“大师在云南——抗战时期入滇美术家作品展”中,展出了张善子、徐悲鸿、张大千、潘天寿、傅抱石等艺术巨匠的作品。
这些作品大多是抗战期间艺术家们随艺专内迁,或赴滇筹赈,或投身救亡携笔墨入滇留下的经典之作。展出的30余件(套)大师原作大部分为首次展出,为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艺术见证。
云南:抗战中的文化堡垒
云南在抗战时期地位特殊,不仅是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人士的避难所。云南人民用七个月时间,动员二十多万人修通了滇缅公路,而美英专家预计至少需要三年。这条公路修通后,援华物资得以源源不断进入国内。
缅甸被日军占领后,日军攻下腾冲,声言“三个月会师昆明,直捣重庆”。云南滇军炸毁惠通桥,将日军阻挡在怒江西岸达两年之久。1944年,中国军队血战腾冲,全歼守备日军3800人,自身伤亡达6000多人,这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国收复的第一座城市。
在这样的抗战背景下,云南为像张大千这样的文化人士提供了相对安定的创作环境,使他们能够继续用艺术鼓舞民心,保存中华文化精髓。
入滇回响:作品与影响的流传
抗战的后方,云南成为文化的重要集结地。昆明汇聚了西南联大、流亡画家与各类展览。张大千虽未长期定居云南,但他的作品却在此间传播展出,与关山月、徐悲鸿等艺术家的画作一同进入滇地,成为当地民众接触战时中国美术的重要窗口。
在战火背景下,云南画坛因这些“外来之作”而大大开阔了眼界。张大千的山水与人物,不仅给滇地艺术家带来灵感,也让普通观众在画卷中看见一个民族精神文化不屈的灵魂。
张大千的抗战岁月,不是单纯的个人流寓,而是与整个民族命运共振的篇章。西蜀的山水,是坚守;敦煌的壁画,是溯源;云南的展览,则是回响。
他用画笔回应战火,用色彩守护文明。当历史的尘烟散去,再回望那一段行旅,依然能感受到一个艺术家在民族危难之际的责任与情怀。
今天,当我们走进展厅,凝视张大千那一幅幅在战时完成的山水与人物,不只是欣赏艺术的精妙,更是在追忆一个时代的风骨。正因有这样的艺术家,中国文化才能在乱世中延续不绝。
全媒体记者 土春荣
来源:昆明晋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