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研究生在申请学位时必须提交一份体现自身科研能力的证明材料,通常以在公开的学术刊物上独立发表学术成果为形式,也就是发表“小论文”。之所以叫“小论文”,是因为它区别于正式的、长篇的学位论文,大多为篇幅较短的期刊文章。
研究生最普遍的焦虑之一,是发不出论文。
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研究生在申请学位时必须提交一份体现自身科研能力的证明材料,通常以在公开的学术刊物上独立发表学术成果为形式,也就是发表“小论文”。之所以叫“小论文”,是因为它区别于正式的、长篇的学位论文,大多为篇幅较短的期刊文章。
随着期刊增量赶不上研究生扩招的数量,研究生发小论文变得越来越难了!
隐形的“三道难关”
版面费,简单来说,就是作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时,需要向期刊支付的费用,如今已被学术界默认。对于初入学术圈的研究生来说,没有重大课题项目的基金支持,也不拥有被期刊“约稿”而减免费用的实力,发一篇论文,全靠导师或学院报销和学生自费。
除了少数对学术要求高、审核严格的核心期刊,明确不收取任何版面费,一般来说,国内的普通期刊,版面费通常在每篇2000-5000元之间。其计算方式通常是按字数(版面)计算,如某传播期刊规定论文发表至少需要3版(每版1500字),每版收费1000元,那么一篇6000字左右的论文,版面费约为4000元。
截图自小红书
不“挂”导师名字,论文发不出?最近,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指出:文科论文长期形成的署名方式,有必须改进的地方。随着论文发表门槛越来越高,期刊、学生、导师之间形成了一个“怪圈”——很多期刊对硕博士研究生独立署名的论文不予采纳,要想发表,第一作者需要挂上导师的名字。
某期刊副主编解释道:一些人文学科期刊,特别是C刊,的确希望作者是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一些导师没有直接参与学生某一论文的研究,对期刊的这一要求也深感无奈。
论文投稿至1家期刊后,核心期刊的审核长达三四个月,再加上碍于禁止“一稿多投”的学术规范,大部分研究生只能等待。为了寻求更快审核、更快见刊,个别学生甚至“剑走偏锋”,联系中介“代投”。
面对审稿慢的窘境,学者Dritjon Gruda曾在Nature专栏发文表示,现存的单一期刊投稿后进行同行评议的审稿方式效率低下,极大影响了科技创新的进程和科学传播的速度,“是时候废除‘一稿多投’禁令了。”
请停止囤积我们的论文,为什么需要终止一稿投递政令(以及在此期间该怎么办)。
不过,当前国内绝大多数期刊社仍明确拒绝“一稿多投”,理由除了审核人力资源紧张,更重要的是担忧会发生审稿混乱和“一稿多发”现象。
当然,还有部分导师的学术标准高于院系规定的底线要求,以在SCI等顶流期刊发表论文为目标,而不是急匆匆地“炮制”出一篇勉强“保毕业”的论文。这对底下的研究生来说,压力巨大。
破除“论文至上”,多校取消小论文硬性要求
近年来,人才培养不能只为“发论文”,逐渐成为一个共识。
2020年底,教育部曾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到:“不得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
在破除“唯论文”的背景下,高校废除硬性的发表论文要求,蔚然成风。
2019年和2021年,清华大学先后修订博士生、硕士生培养规定,不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取消了“非专业学位硕士生应至少完成一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且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的要求。
与此同时,国内一些高校的院系也开始探索多元评价。202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制定了《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创新成果评价规定》,明确指出发表论文数量不再作为申请博士学位的限制性条件。同年底,华东师范大学落实“破五唯”精神,修订完善博士生毕业的论文发表要求,学校不对博士生科研发表作统一要求。
事实上,华中科技大学早在2006年便发布《关于对全日制普通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规定进行调整的通知》,通知指出:学校不再将硕士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的必备条件;学位论文研究的学术成果是否发表以及在何种场合(刊物)发表,由导师决定。
在这项改革大工程中,诸如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贵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彻底破除“唯论文”方面有所行动——放宽了硕士、博士学位申请中必须发表论文的限制条件,不对科研发表作强制要求。
不过,在新旧政策的切换中,院系、导师有时也会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有人担忧,若降低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要求,那么,“攀登科研高峰”“培养高精尖缺人才”的目标又该如何保障实现?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马臻教授认为,仅仅在院系的学位授予细则中给研究生“松绑”,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研究生教育的定位究竟是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确保研究生都能拿到学位,从而顺利就业,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还是坚持“学术标准”,为国家的科研创新做出贡献?以及,制定什么样的学术标准才是科学而合理的?这一问题值得反复思考。
我们生活的时代,总是在不停地寻找答案。其中自然也包括:叩问研究生培养定位和评价体系等深层次问题。
站在破除“唯论文”的十字路口,研究生教育,需要在多方诉求中找到“最大公约数”;同时根据不同院校的办学水平以及不同学科、专业方向的特点,找到多元评价的最优解。
来源: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