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对孩子说“努力”!5 个方法,孩子从 70 分涨到 85 分,还不抵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7 14:30 3

摘要:就像我们成年人面对复杂工作时,也需要清晰的步骤指引,孩子更需要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才能把 “努力” 落到实处。今天就和大家分享 5 个让孩子 “有效努力” 的使用技巧,每个方法都附真实案例,家长们看完就能用。

“你再努力一点就行!”“别人都在拼命学,你怎么还不抓紧?”

身为家长,这些话是不是常常挂在嘴边?可每次说完,孩子要么一脸迷茫,要么抵触反抗,成绩和能力却没见多少提升。

其实,“努力” 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对孩子来说,他们听不懂抽象的 “要努力”,只知道 “该做什么”“怎么做”。

就像我们成年人面对复杂工作时,也需要清晰的步骤指引,孩子更需要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才能把 “努力” 落到实处。今天就和大家分享 5 个让孩子 “有效努力” 的使用技巧,每个方法都附真实案例,家长们看完就能用。

一、把大目标砍成 “踮脚就够着” 的小任务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定宏大的目标,比如 “这个学期数学考到 95 分”“暑假把英语单词全背完”。可这样的目标对孩子来说,就像站在山脚下看山顶,看不到路径,也感受不到进度,很容易中途放弃。

朋友家的孩子小宇,五年级时数学成绩一直在 70 分左右,朋友急得天天催他 “努力考高分”,可小宇越催越抵触。

后来我建议她把 “考 95 分” 的大目标拆解:先从 “下次考试选择题少错 2 道” 开始,达成后再定 “计算题正确率提高到 90%”,接着是 “应用题能写出 2 个解题步骤”。

一个学期,小宇的数学成绩提到了 85 分,更重要的是,他不再害怕数学,每天会主动花 10 分钟做计算题。

大目标是远方的灯塔,小任务才是脚下的台阶。让孩子每次努力都能看到成果,才会愿意一直走下去。

二、计划表不是摆设,要像游戏攻略一样具体

不少家长都会帮孩子制定计划表,比如 “早上 8 点学语文,下午 2 点学数学”,可这样的计划表往往形同虚设。因为孩子不知道 “学语文” 具体要做什么,是背课文、做阅读,还是写生字?没有明确指令,孩子很容易陷入拖延或敷衍。

我一直有个习惯,做任何事都喜欢提前做计划,因为我是“计划”受益者,所以博哥小学四年级开始,我就开始带着他做学习计划表。

我们的学习计划表是 “游戏攻略式”:比如 “语文 30 分钟任务” 拆成 “10 分钟背《观沧海》前 4 句(对照课本读 3 遍,合上书背 2 遍)→15 分钟做《同步练习》第 12 页阅读题(先读文章划重点,再答题)→5 分钟订正错题(把错的词语抄 2 遍)”。每个任务都有 “具体动作” 和 “验收标准”,就像游戏里的关卡攻略。

如今,博哥刚上初一,我已经完全放手,让他自己去做自己的学习计划表,每天都会主动按计划执行,我只需做好“验收官”就行了。

好的计划表不是时间的堆砌,而是动作的指引。把 “学什么” 变成 “做什么”,孩子才知道该如何起步。

三、限时学习,培养 “时间感”

很多孩子学习时总爱磨磨蹭蹭,写作业半小时能玩十分钟橡皮,背单词一小时还在翻第一页。不是孩子故意偷懒,而是他们没有 “时间概念”,不知道 “多久该完成一件事”。这时候,“限时学习” 就是帮孩子建立时间感的好方法。

博哥小学班上有好几个同学,写作业常常拖到晚上 10 点,甚至11点才能完成,而且质量还不能保证。我给他们建议的就是用“限时学习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番茄钟法”。和孩子约定,每次学习 25 分钟,期间不能玩玩具、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完成后休息 5 分钟。

刚开始训练,孩子25 分钟可能只能写 5 道计算题,这时候家长千万不要批评,而是夸ta “今天比昨天快了 2 分钟”。慢慢调整后,孩子不仅能在 25 分钟内完成 10 道计算题,还学会了自己估算时间,比如 “我背这首古诗大概需要 10 分钟”。

现在这几个孩子也上了初中,学习任务更重了,前2天和家长们交流,都说每天能在晚上 9点半前完成作业,还有时间看会儿课外书。

除了番茄钟,还可以用 “倒计时竞赛” 的方式。比如让孩子和自己比赛,“昨天背单词用了 15 分钟,今天能不能试着 12 分钟完成?”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主动集中注意力,逐渐养成 “高效做事” 的习惯。

时间感不是天生的,而是练出来的。用限时给孩子设定 “小挑战”,比反复催促 “快点写” 更有效。

四、真学习看 “输出”,假努力骗不过 “做题”

很多时候,孩子看似坐在书桌前学了一下午,可一考试就露馅。这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陷入了 “假努力”—— 比如反复翻课本却不记忆,抄笔记只抄不看,看似忙碌,却没有真正吸收知识。判断孩子是不是真学习,关键看 “输出”,而 “做题” 就是最直接的输出方式。

亲戚家的孩子浩浩,五年级时每天都花 1 小时 “复习英语”,可单元测试成绩一直不理想。后来我发现,浩浩所谓的 “复习” 就是把课本单词读一遍,从来没试着写过或用单词造句。

我建议他每天复习完后,做 3 件事:①默写 10 个当天复习的单词 ②用 2 个单词造句子 ③给家长读一段课文并翻译大意。坚持一个月后,浩浩的英语测试成绩提高了 15 分,他自己也说 “现在看到单词,脑子会自动跳出怎么用”。

家长可以经常跟孩子玩 “知识小问答”,比如孩子学完历史后,问他 “今天学的唐朝盛世是哪个皇帝时期?当时有什么重要的政策?”;学完科学后,让孩子 “给妈妈讲一讲为什么树叶秋天会变黄”。能把知识说出来、用起来,才是真的学会了。

输入的知识是别人的,输出的知识才是自己的。别让孩子在 “看起来努力” 里浪费时间,用 “输出” 检验学习成果,才是真努力。

五、父母做榜样,全家一起行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如果家长一边催孩子 “努力学习”,一边自己躺在沙发上刷手机,孩子很难真正信服。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和孩子一起 “努力”,用行动做孩子的榜样。

之前看到一位妈妈分享过自己的经历:之前她总催儿子 “多读书”,可儿子每次都敷衍地翻几页。后来她决定改变,每天晚上 7 点到 8 点,把手机调成静音,和儿子一起坐在书桌前 —— 儿子写作业,她就看书或写读书笔记。

一开始儿子还会偷偷看她,后来慢慢养成了习惯,每天到点就主动拿出书本。现在不仅儿子的阅读量提高了,这位妈妈还完成了自己的读书计划,考取了心仪的证书。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 “家庭努力计划”,比如 “每周三晚上全家一起运动 30 分钟”“周末上午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孩子写作业,家长处理工作或学习)”。当努力成为家庭的日常,孩子自然会跟着行动。

孩子不会听你说什么,只会看你做什么。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先做什么样的父母。

写在最后

别再让 “努力” 成为孩子的负担。

我们总希望孩子 “努力”,可很少想过,孩子需要的不是 “努力” 的口号,而是 “如何努力” 的方法。

把大目标拆成小任务,让孩子有方向;把计划表做具体,让孩子知道怎么做;用限时培养时间感,让孩子高效做事;用输出检验成果,让孩子不做无用功;用父母的榜样,让孩子有动力。

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要求,而是双向的引导。当我们不再只喊 “努力”,而是帮孩子找到努力的方法,孩子才能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身边需要的家长。也许你的一次分享,就能帮一个孩子摆脱 “假努力” 的困境,找到属于自己的 “有效努力” 之路。

来源:生活见闻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