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3日,在CSGCT大会“下一代免疫细胞疗法浪潮 - In Vivo CAR-T”分论坛上,一场关于细胞治疗未来的深度对话引发行业震动。昆翎医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谱新生物联合创始人兼联席董事长张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主
2025年9月13日,在CSGCT大会“下一代免疫细胞疗法浪潮 - In Vivo CAR-T”分论坛上,一场关于细胞治疗未来的深度对话引发行业震动。昆翎医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谱新生物联合创始人兼联席董事长张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梅恒教授、剂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赖才达博士与Capstan Therapeutics技术联合创始人Hamideh Parhiz教授,进行了一场跨越太平洋的对话。
In Vivo CAR-T通过体内直接改造T细胞,大幅简化治疗流程并降低成本,被视为解决细胞治疗“可及性”难题的关键,也是时下热门话题,近年来也受到资本的青睐。如2025年3月,EsoBiotec被阿斯利康豪掷70亿元收购;2025年6月30日,上述提到的Capstan Therapeutics则于 2025年6月30日被艾伯维21亿美元收购。
随着辉瑞、诺华等制药巨头纷纷布局LNP递送技术,拜耳旗下AskBio探索AAV载体应用,体内CAR-T技术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如何突破递送效率、安全性和规模化生产等瓶颈,成为所有参与方面临的共同挑战。
在上述对话中就业界关注的体内细胞治疗领域技术路线进行了探讨,从病毒与非病毒递送系统的选择,到适应症拓展策略,再到规模化生产的挑战,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行业现状与未来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在体内CAR-T领域的布局正在加速。包括剂泰科技在肝脏外递送领域的研究等进展表明,中国创新企业正在该领域迎头赶上,试图在全球细胞治疗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就在9月16日,剂泰科技正式发布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AI纳米递送平台NanoForge,该平台可实现从分子生成、特性预测、AI导引的干湿实验迭代以及脂质处方设计与优化,到最终确定剂型的闭环流程,并通过平台的持续学习与进化,不断扩展纳米递送的数据壁垒。
递送效率成为重要指标
在体内CAR-T技术领域,递送系统的选择成为首要问题。目前主要的技术路线包括LNP递送、病毒递送和物理递送等方式。Capstan Therapeutics采用的靶向脂质纳米颗粒(tLNP)技术代表了一种非病毒递送路径,而基于慢病毒或AAV的病毒递送系统同样拥有众多支持者。
Hamideh Parhiz教授在CSGCT大会上表示,当审视所有这些平台技术时,其始终关注效率。所有技术的转化潜力都取决于其效率,并且尽可能尝试将新技术与现有成果对比,判断其是否更高效、更低效,或是否具备兼容性。
张丹院士从产业化角度补充道:“不同的技术可能会更适合不同的适应症,无论是慢性病、恶性肿瘤还是抗衰老领域,可能都会有各自的最佳匹配方案。”
剂泰科技与Capstan Therapeutics采用同样的tLNP路径,并且基于NanoForge,剂泰科技打造了三大核心解决方案:AiLNP(AI核酸递送系统设计平台)、AiRNA(AI mRNA序列设计平台)、AiTEM(AI小分子制剂设计平台)。
截至目前,剂泰科技拥有超过1,000万种以上的脂质结构,10万个可做模型训练的数据点,突破性实现人体内肝、肺、免疫器官、心脏、肌肉、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8个器官或组织已识别的LNP靶向递送, 获得授权和已备案专利申请共计超过100项。公司已成功开发超过10个管线项目,产出7个临床前候选药物,并行推进4个临床项目,最快的管线已到达pre-NDA阶段。
另据了解,剂泰科技已经拿到了超越很多全球标杆 In Vivo CAR-T公司的T细胞靶向LNP数据,这意味着其技术能够更高效的工程化T细胞,实现CAR-T疗法的潜力,并且能够更好地赋能中国创新药研发。未来,像红斑狼疮这种毁灭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望通过剂泰T细胞靶向的LNP,在体内实现T细胞重编程,精准杀伤捣乱异常活化的B细胞,给体液免疫系统按下恢复出厂设置的按钮,恢复成干净的初始状态。
赖才达指出:“目前基于抗体偶联的靶向脂质纳米颗粒(tLNP)主要针对血液和淋巴系统进行递送。”
对于tLNP技术未来向肾脏等难以递送的器官潜在挑战如何攻克问题,Hamideh Parhiz教授承认这一挑战的存在,并提出解决方案:“在一些组织中,当存在递送障碍时,可能需要设计双重靶向策略:首先是半特异性的靶向,其次还需要另一层靶向来帮助穿过这些屏障。”
就此难题,据了解,剂泰科技分三层来解决,第一层是被动靶向,第二层是其正在做的解码蛋白冠,解码体内的血浆蛋白如何与这些材料结合完之后再送到哪些器官,第三则是主动的,透过抗体去偶联之后达到器官靶向递送,并且这三层都已经看到攻克的希望。
除了技术路径外,适应症的选择策略也是行业关注的焦点。
Capstan Therapeutics选择从自身免疫疾病切入市场,而非传统的肿瘤治疗领域,这一策略引起了业内关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梅恒教授亦向Hamideh Parhiz提出:为何选择心血管或自身免疫疾病而非恶性肿瘤?是否因为使用了非病毒递送系统?
据了解,2025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宣布该院通过比利时 EsoBiotec 公司研发的体内 CAR-T 疗法 ESO-T01 完成的首次人体试验,即是由梅恒团队完成,实现用体内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CAR-T)疗法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成功,取得血液肿瘤细胞疗法的新进展,4 例难治骨髓瘤患者完成最低剂量组试验。
对于梅恒提问,Hamideh Parhiz教授回应称:“我们在这些患者中观察到了显著疗效,因此选择由此切入。但当然,我们下一步计划拓展至血液肿瘤领域。”
就选择病毒或非病毒载体递送系统,Hamideh Parhiz教授认为,这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有时可能逆转录病毒系统更合适,而某些情况下tLNP可能更好,没有任何一种方式能成为通用答案。“比如说,某些细胞的清除,如果一个非病毒系统可以有效做到,如实现深度的B细胞清除,尽管它是短暂的,基于mRNA的系统是短暂的,但如果能完成任务,我们可能会更倾向于采用非病毒系统,而不是病毒系统。”
能否弯道超车?
在赖才达看来,递送效率绝对是关键,目前人们以B细胞耗竭作为衡量技术是否奏效的标志,但如果是肿瘤治疗领域,标准会高得多。
与此同时,在讨论中赖才达还强调了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许多人在开发新型递送系统时,忽视了一个核心问题——规模化生产能力。当人们用复杂方案解决技术难题时,往往忽略CMC、临床转化的可行性。这些问题未来可能引发严重挑战。
因为同时在运营CDMO和临床CRO,张丹可以观察到许多不同的探索方向,比如环状RNA、基于AAV的in vivo CAR-T,以及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新想法,他认为,最终不同的技术可能会更适合不同的适应症,无论是慢性病、恶性肿瘤还是抗衰老领域,可能都会有各自的最佳匹配方案。
针对抗体或纳米抗体偶联技术的大规模生产能否保证高质量控制的问题,Hamideh Parhiz教授表示,此前在讨论tLNP技术时,有许多人持怀疑态度,认为若无法实现临床转化,添加抗体层会非常困难,但她始终认为,关键在于如何推进技术落地。
“事实上,当我们谈论tLNP-mRNA时,其核心在于‘靶向组件’与‘LNP-mRNA载体’的结合。而LNP-mRNA作为新冠疫苗的核心技术,已在全球数十亿人中完成接种并验证了生产工艺。因此,这一技术路径的可行性已得到充分证明。”Hamideh Parhiz指出。
同时Hamideh Parhiz也指出,若技术的复杂度超出当前能力范围,就必须权衡其必要性——关键在于明确具体的技术目标,毕竟任何技术路径的选择都需与实际需求相匹配。
赖才达也以目前的抗体偶联tLNP和病毒载体技术为例称,它们已被验证有效,未来商业化前景广阔。即使未来出现新一代技术替代部分方案,也并不会否定现有技术的价值——就像单克隆抗体从未被双特异性抗体淘汰,反而共同推动了领域进步。
据了解,中国企业也在加速布局体内CAR-T该领域布局。
张丹院士透露,其在中国的团队就负责基于慢病毒的in vivo CAR-T的生产,并且也在中国开展了IIT。
这一信息表明,中国企业在体内CAR-T领域的布局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剂泰科技在肝脏外递送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谱新生物等CDMO企业在体内CAR-T生产领域的布局,都显示中国正在加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在业界看来,体内CAR-T技术的真正突破可能需要等待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或者现有技术的迭代升级。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一旦有人能够突破递送效率、安全性和规模化生产的瓶颈,必将重新划分细胞治疗市场的竞争格局。
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企业在体内CAR-T领域的布局虽然起步较晚,但凭借在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领域积累的经验,以及快速迭代的技术能力,有望在该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剂泰科技等创新企业的进展表明,中国在体内CAR-T技术领域的创新活力不容小觑。随着更多资本和人才涌入这一领域,中国有望成为全球体内CAR-T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重要市场。
最终,体内CAR-T技术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的先进性,更取决于能否实现规模化生产并控制成本,让更多患者能够受益于这一革命性的治疗技术。
来源:动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