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50年代,维也纳一家医院的产房里发生着奇怪的事:选择医生接生的产妇,因产褥热死亡的几率,竟然远高于选择助产士接生的人群。当时很多人认为“医生不如助产士”。
1850年代,维也纳一家医院的产房里发生着奇怪的事:选择医生接生的产妇,因产褥热死亡的几率,竟然远高于选择助产士接生的人群。当时很多人认为“医生不如助产士”。
一位叫塞麦尔维斯的医生却看出了问题。他发现,医生常负责重症和难产产妇,而助产士处理的是普通分娩——真正致命的不是接生者技术差异,是病例本身的风险级别不同。只对比“存活者”的数据,却忽略那些早已危重的“未幸存者”,自然会得出错误结论。
这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人们容易依赖可见的样本做判断,却对沉默的数据视而不见。
▍职场里的“幸存故事”,骗了多少年轻人
小杨刚毕业时,总听主管说起前同事李哥“转型做自媒体,一年买车买房”的故事。他心一横也辞职创业,结果大半年毫无水花。后来才得知,公司这几年尝试自媒体副业的同事不下二十人,真正稳定盈利的,只有李哥一个。
我们总听说“某某离职创业年入百万”,却很少听到那些失败者重回职场、甚至负债累累的故事。可见的成功案例被反复传颂,而绝大多数沉默的失败,构成了真实的底色。
▍家庭教育中,“别人家的孩子”是一种认知陷阱
小杨的妈妈总抱怨:“你看隔壁小陈,每天六点起床读英语,这次又考了年级前十。”但她没看到的是,小陈压力过大经常失眠,和父母关系紧张;楼上的小雨虽然成绩普通,却乐观自信、善于沟通——这些“非分数优势”却很少被纳入父母们的比较清单。
每个孩子都是一套完整的系统,但我们往往只对比那些显性、可量化的“指标”,忽略了成长中更重要却不易见的部分:心理健康、情感能力、创造力和耐挫力。
▍社交媒体,把幸存者偏差放大到极致
你刷到过这样的内容吗?“95后女孩靠摆摊买下第一套房”“辞职开咖啡馆,我终于月入十万”。这些故事美好、激励人心,但它们之所以成为“内容”,恰恰是因为属于小概率事件。
据统计,中国实际注册的网络主播超过千万,但真正能依靠直播稳定维持生活的,比例不足5%。大多数不温不火、甚至放弃的人,并不会主动讲述自己的“普通故事”。
▍我们该如何避开这种偏差?
多看基础比率:在做判断前,先了解事情的真实成功率、行业普遍情况,而不只是盯着顶尖案例。
寻找反例:主动思考“有没有相反的例子?”“哪些人尝试了但没成功?”,避免陷入单一叙事。
关注系统,而非个体:一个人的成功未必可复制,但一个系统、一套方法往往更可靠。
我们不能只羡慕海面上冰山的耀眼,却忽略了水下那庞大且真实的基底。
来源:勇帅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