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留下半首诗,四百年来无人敢接,朱元璋:这有何难?让我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1 08:36 2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文|妍妍

编辑|妍妍

一首诗,写了一半,却让后人整整憋了四百年都没人敢续。不是没人能写,而是不敢写——因为这半首诗,是赵匡胤留下的,字字都像钉子,钉在皇权的敏感处。

文人读了摇头,皇族看了沉默,谁接,谁可能惹祸上身。可到了朱元璋这儿,他却大手一挥:“这有啥难的?我来!”

到底是怎样的诗句,让千百人都退避三舍,唯独朱元璋敢接?他接的下联又是什么呢?

金陵城下的诗歌博弈

宋太祖赵匡胤,这位从禁军统帅到皇帝宝座的开国君主,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也颇有文学才华。

在北宋建立前夕,当他率军南下,兵临南唐国都金陵城下时,发生了一场特殊的外交交锋。

公元975年冬,南唐江山摇摇欲坠。

赵匡胤大军压境,南唐后主李煜派遣使臣徐铉前往宋军大营进行谈判。

徐铉本是当时文坛巨匠,才华横溢,此行除了肩负外交使命外,也带着一丝文人的骄傲。

他原本打算借机展示南唐文化底蕴的深厚,特别是想炫耀李煜那令人倾倒的诗词才华,希望能在文化层面赢得宋军的某种敬意。

徐铉在大营中谈及南唐后主李煜的文学造诣时,言语间不无自豪。

正当他滔滔不绝地讲述李煜如何才华横溢时,赵匡胤并未直接反驳,而是望向夜空中的圆月,忽然吟道:"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

这短短两句诗,表面上是咏月,实则蕴含深意。

月亮从海底升起时,大地还沉浸在黑暗中;当它升至中天,万国都被照亮。

这是在暗示宋朝统一天下的决心与信心。赵匡胤以诗言志,既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也传达了不容商议的政治信号。

徐铉听罢,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作为饱读诗书的文人,他立刻领悟了诗中的深意。这不仅是一首咏月诗,更是赵匡胤统一天下的宣言。

徐铉当即跪拜,回去后向李煜禀报,南唐很快便献城投降。赵匡胤这两句充满帝王之气的诗词,不费一兵一卒就震慑了南唐朝廷。

无人敢续的千古绝唱

赵匡胤的这半首诗,被后人记载于《后山诗话》中,流传甚广。

按照当时的文学传统,这样的诗句本应有下文,然而四百余年间,却无人敢为其续写。

这并非因为诗句本身难以续接。从文学角度看,这两句诗虽然气势磅礴,但并未达到技术上无法超越的地步。

真正让人却步的,是诗中蕴含的帝王之志。

一般文人即使才华再高,也不敢随意续写带有如此明显帝王抱负的诗句,那将被视为大不敬,甚至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此诗留下的空白,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它仿佛是专属于帝王的文学领地,只有同样身居至尊之位的人,才有资格与之对话。

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只能欣赏、传诵这半首诗,却不敢越雷池一步。

宋朝之后,元朝建立。蒙古族入主中原,文化与汉族有所差异,对这样一首汉文诗句自然也缺乏共鸣。

蒙古贵族更重视马背上的技艺,而非笔墨间的文学角逐。因此,在元朝近百年的统治期间,赵匡胤的这半首诗依然无人续写。

朱元璋的回应

时光流转,元朝统治结束,朱元璋建立明朝。

作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位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经历与赵匡胤有许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出身平民,都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年代,都通过自身努力与军事才能登上了皇位。

朱元璋虽然出身贫寒,少时难以接受正规教育,但他对文化的渴求与尊重从未减弱。

登基后,他广招文人学士,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与文学素养。在了解历史过程中,朱元璋偶然得知了赵匡胤的这半首千古绝唱。

据说,明朝建立后不久,朱元璋在翻阅《后山诗话》时,读到了赵匡胤的这两句诗。

作为同样统一天下的开国皇帝,他对这首蕴含帝王之志的诗句产生了强烈共鸣。经过深思熟虑,朱元璋决定为这首搁置了四百年的诗作补上下半句。

最终,朱元璋续写道:"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首完整的七言绝句:

"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 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

朱元璋的续诗表达了自己经历百战建立明朝,最终实现天下太平的历史功业与抱负。

他通过这种方式,与四百年前的赵匡胤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也宣示了自己作为帝王的决心与成就。

后世评价

关于朱元璋续诗的真实性,历来存在争议。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朱元璋的续诗缺乏可靠的史料记载。

在正史和权威文献中,只有赵匡胤的原诗被明确记载于《后山诗话》,而关于朱元璋续诗的记载则相对模糊。

从文学角度看,不少评论家认为朱元璋的续诗水平不及赵匡胤的原作。

赵匡胤的两句诗用"海底"与"中天","千山黑"与"万国明"形成鲜明对比,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而朱元璋的续诗则显得较为直白,缺乏原诗那种含蓄与意境。"恒持此志成永志"一句还存在用词重复的问题,被一些文学批评家指出不够精炼。

不过,也有学者为朱元璋的续诗辩护。

他们认为,续诗虽然在文学技巧上或许不及原诗精妙,但从历史意义上看却有其独特价值。

朱元璋通过续写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也在精神上与赵匡胤这位前朝开国皇帝建立了某种联系,暗示明朝正统地位的合法性。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朱元璋续诗的真实性虽然存疑,但这个故事本身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无论续诗是否真实发生,它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帝王对文学的重视,以及文学如何成为政治表达的重要手段。

赵匡胤与朱元璋,这两位分别开创宋朝和明朝的皇帝,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都深刻理解文学的力量。

赵匡胤用诗句震慑南唐,朱元璋则可能通过续写前人诗作来确立自己的历史地位。诗歌在他们手中,不仅是抒发情感的工具,更是展示权力与抱负的武器。

赵匡胤与朱元璋,两位从微末中崛起的开国皇帝,隔着四百年的历史完成了一首诗的接力。

半首诗中蕴含的帝王之志,非同寻常之人难以接续。

这段诗句接龙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帝王的文学才华,更折射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和权力象征。

来源:蜀山史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