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个科普展区被孩子们迅速“占领”,家长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孩子们触摸人形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前沿科技产品的场面。9月的南京科技馆,热闹非凡。这只是2025年江苏省暨南京市“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的一个瞬间,也是全国科普月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热潮的缩影。今
一个个科普展区被孩子们迅速“占领”,家长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孩子们触摸人形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前沿科技产品的场面。9月的南京科技馆,热闹非凡。这只是2025年江苏省暨南京市“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的一个瞬间,也是全国科普月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热潮的缩影。今年9月,我国迎来科普法修订颁布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从过去的“科普日”升级为“科普月”,这不只是时间上的延伸,更是国家在推动科技创新和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层面的战略性举措。
科学之光,照亮寻常百姓家。全国科普月期间,各地纷纷创新实践,以科技新视角吸引群众、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在南京科技馆,孩子们亲手触摸人形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前沿科技产品,感受科技的魅力。在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代表与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小学校、科普组织的志愿者代表共同向全社会发起“新质生产力科普倡议”。科普月期间,全国各地举办了超过10万场活动,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和园区、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向公众开放。
科普升级,从每天到每月的坚守。自2003年起,我国连续举办了22届科普日活动。2024年12月25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从“日”到“月”的转变,标志着科学普及事业在国家战略层面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科普不再是一天的活动,而是一个月的集中浸润,更是全年持续不断的过程。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部长倪志宇介绍,今年科普月组织了“系列主场活动”“纲要办成员单位特色活动”“科普报告话前沿”等六大板块活动。
尽管我国科普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对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科普工作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比如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依然不足;校园教育中需要更好打造专业能力强、善于创新创造的师资队伍;城乡科普还存在一定差距。
未来,我们还需不断丰富科普形式,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让科普内容更“吸睛”、更易传播。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更加关注农村、偏远山区及老年群体,让科技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只有当科普成为日常,科学精神成为全民共识,创新发展的土壤才会更加肥沃。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