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汤道生端上了一桌 AI 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12:47 1

摘要:我点开直播,本来以为又是 PPT 滚动、口号喊一喊,结果汤道生讲的几句话,还挺有意思;大部分人可能看完就划过去了,但我觉得,这里面有点东西,甚至可以看出腾讯接下来的押注方向。

昨天腾讯云搞了个大会,名字挺长:全球数字生态大会。

我点开直播,本来以为又是 PPT 滚动、口号喊一喊,结果汤道生讲的几句话,还挺有意思;大部分人可能看完就划过去了,但我觉得,这里面有点东西,甚至可以看出腾讯接下来的押注方向。

01

汤道生的原话,是想把 AI 放到腾讯的「根」上,不再当外挂;你装个软件插件,随时能卸掉,那叫外挂;可写进基因里,就等于整个身体的运转都得跟着变。

腾讯现在的意思是,未来所有业务线,都要过一遍「AI 化」的筛子,能改的就改,不能改也要想办法往 AI 靠。

放到社交业务上,可能意味着不只是「人和人」的连接,还要加上「人和智能体」的互动。

比如:微信里,除了跟朋友聊天,可能未来你随时能唤出一个 AI 助手,帮你记账、订票、甚至跟你一起扯闲篇。

放到游戏里,NPC是能实时生成,剧情可以随玩家的选择自动展开。想象一下,你打王者时,旁边的 AI 队友能学会你的打法,甚至比真人更靠谱。

广告也一样,以前靠「人群画像」来投放,现在可能变成 AI 实时理解你的兴趣,你刚看完一场演唱会,第二天推送里就能立刻出现周边、机票、短视频,连反应时间都省了。

而且这次大会上,汤道生还给了几个数据:

元宝上线一年多,现在每天的提问量,已经追上年初一个月的总量;IMA 知识库文件数突破 1 亿;QQ 浏览器的 AI 月活比 4 月增长了将近 18 倍

这些数字说明,AI实实在在开始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

所以,这句话的重点,智远理解认为:腾讯要把AI融进所有业务逻辑里。就像血液一样,要流进社交、游戏、广告、云服务的每个角落。

换个角度看,也算一种表态,腾讯不想再卷「谁的模型大」,这对内部来说,意味着要把 AI 当做统一能力来贯通;对外部来说,则是给合作伙伴一个信号:

未来你接入腾讯的服务,很可能背后都有 AI 在驱动。

02

这俩词很大,动不动就有CEO、大佬们拿它来给二级市场画饼,一说就是「要开两条增长曲线」,听着像在发射火箭。

汤道生这次说得挺落地:智能化是「国内要卷效率」;全球化要去「外面得找增量」。

先说智能化。

过去几年大家都在比拼「模型多大」「算力多强」,动不动几百亿参数,普通人看了只会觉得「你家电费真吓人」。

腾讯这次换了个打法,说要真刀真枪跑到产业里去。于是,你看到他们甩出一堆词儿:智能体战略、SaaS+AI 升级、大模型应用方案。

听着像论文题目,翻译过来就是:

以后你开工厂、跑金融、做政企,都能在腾讯的云上套个 AI 助手,帮你算账、管流程、批文档,反正「降本增效」那一套,尽量别让你觉得钱花冤了。

再说全球化。逻辑就更直白了:国内天花板越来越低,大家都在内卷,市场蛋糕切来切去,越切越薄。那怎么办?

往外跑。

腾讯喊出的口号是「全球一张网」:在海外多建节点、多布可用区,铺一条跨国数字高速路。

出海的中国互联网企业里,有超过90%都在用腾讯云,头部游戏厂商更是有95%选择了它。

这样中国企业出海,不管在东南亚开工厂,还是在欧洲搞分公司,都能接上腾讯的云,就像插上电就能用一样;所以,合在一起看,这就是一套双引擎逻辑。

国内靠智能化榨存量,海外靠全球化找增量。两条腿一起走,至少气势先到位了。

汤道生说的第三个关键点:开放。什么算开放?开源,还是开 API?大家一起自助餐,还是先交门票才能进去?

这词儿吧,发布会如果没它,感觉像炒菜忘了放盐。听着就特别大方:来吧,我们都开放,但真落到细节,开放有三六九等的。

饭馆门口挂着「欢迎光临」,你进去可能是满汉全席,也可能,就给你来一份黄焖鸡米饭。区别就在这儿。

智远从这次大会演讲分析来看,腾讯的「开放」分两层:

一层对内,把 AI 真正放进自家产品里。比如:元宝、QQ 浏览器、腾讯文档,都会陆续加上 AI 能力。说白了,让普通用户能直接感受到“更顺手”。

汤道生还特意提到:元宝已经冲进了国内 DAU 前三的 AI 原生应用。这是一种直观的开放,让用户先吃到菜。

另一层是对外,面向企业和开发者。

腾讯云会把算力、大模型和工具打包好,让别人像接电一样接入。对开发者来说,不用自己重造轮子,只要接上腾讯的「插座」,就能跑起来。

这是另一种开放,把厨房门推开一条缝,让你能借火做饭。

那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

三个字:搞生态。阿里讲生态,华为讲政企,腾讯这次强调「场景+平台」,等于说:我既能给你现成的菜,也能让你自己下厨房,但食材最好从我这儿买。

03

汤道生还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具身智能。

这词儿一出来,很多人脑子里大概会冒出机器人、机械臂之类的画面吧。像科幻电影里的那种,铁疙瘩满街跑。

腾讯态度比较明确:他们自己不打算去造机器人,想把位置放在「赋能者」:我提供软件、模型、平台和标准,你们做硬件的,来接入我的能力。

换句话说,别人卷硬件,腾讯卷说明书。

或者说,别人造火箭,腾讯递水杯。腾讯不想跟大家一起烧钱、拼零件,要做那个「幕后军师」,用自己的 AI 技术和平台,把硬件厂商们串起来。

那为啥这么干呢?

很简单,硬件太烧钱、太慢,失败风险还高。腾讯向来擅长软件和平台,造手机、造芯片这种事它都不爱掺和,更别提大块头机器人了。

所以,它干脆站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用 AI 能力去赋能。

比如:帮机器人理解环境、帮机械臂规划动作,甚至提供一套统一的开发框架,让更多厂商可以「拎包入住」。

这次会上还甩了个硬菜:

混元 3.0 模型,建模精度提升了 3 倍,几何分辨率干到了 1536³,还能撑起 36 亿体素的超高清建模。说白了,以前画个 3D 模型像小人书,现在能做大片特效了。

归根到底,腾讯不想搞整机。硬件是表演者,平台才是总导演。最后谁能拿到 C 位,还得看平台。

好,一口气说完了:基因、双引擎、开放、具身智能,四个关键词,拼在一起,就是腾讯在给自己未来画个底色,剩下的,就看这桌子菜,什么时候上齐?

来源:王智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