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砸下几百亿真金白银,欢天喜地跑去“兄弟家”建厂,结果工厂还没投产,就被对方反手拉黑——这剧情,连编剧都不敢这么写。
砸下几百亿真金白银,欢天喜地跑去“兄弟家”建厂,结果工厂还没投产,就被对方反手拉黑——这剧情,连编剧都不敢这么写。
可它偏偏成了韩国的现实。
还记得现代和起亚吗?这两家韩国车企巨头不久前才风光宣布,要在美国投资百亿建电动汽车工厂,雄心勃勃要抢占北美市场。消息传回国内,一片欢呼。白花花的银子撒向“盟友好兄弟”,换来的理应是双赢局面吧?
谁料,一纸《通胀削减法案》劈头盖脸砸下来。
美国人规定:只有在北美组装的电动车,才能享受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消息落地那一刻,韩国人懵了。工厂还在盖,现在卖的车全是韩国本土造。一夜之间,韩国电动车凭空比对手贵出好几万。
这不是市场竞争,这叫精准“狙击”。
现代集团高层坐不住了。根据韩国官方评估,光这一项政策,韩国一年就可能少卖10万辆电动车。背后牵连的是成千上万的岗位、整个产业链的期待。
但这还只是开始。
真正让韩国人脊背发凉的,是接下来那步棋——芯片。
美国牵头搞了个“芯片四方联盟”,拉上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意图再明显不过:组建一个将中国排除在外的半导体供应链。现在,请帖发到了韩国手上。接,还是不接?
这道题,堪称送命题。
一边是多年来提供安全保护、技术输出的“老大哥”美国;另一边,则是韩国芯片最庞大的市场——中国。三星、SK海力士在中国投入巨资,建起庞大的生产基地。六成芯片出口流向这里。
选美国,等于亲手切断最大财路;拒绝美国,谁能承受这位“盟友”的变脸?
韩国陷入全国性焦虑。
经济损失尚可计算,但有些举动,伤的是人心。
就在韩国企业为前途忧心忡忡时,更具侮辱性的事件发生了:美国执法部门以“签证欺诈”为由展开突袭,一口气抓捕了三百多名韩国公民。
他们当中,许多是被三星、LG、SK等集团派往美国工厂提供技术支持的工程师和员工。本是带着技术、怀揣合作愿景奔赴异国,迎来的却不是欢迎,而是手铐。
此事在韩国国内引爆舆论。人们想不通:为什么堂堂正正支援两国合作项目的同胞,会遭到如此粗暴的对待?
这早已超出商业摩擦的范畴。它像一记冰冷的警告:即便你携百亿投资而来,我依然可以随时将你捏在指间。
企业的信任、人员的尊严,在那一刻碎了一地。投资热情瞬间冻结,无数人在问:这样的环境,谁还敢来?
所有压抑的不满、屈辱与愤怒,终于迎来决堤的时刻。
李在明选择在总统就职百日记者会的全球镜头前,把一切摊开来说。
原定90分钟的发布会,延长到152分钟。他没有回避任何敏感话题,反而主动出击。谈到美韩贸易谈判,他语气平静却字字千钧:
“我绝不会签署任何秘密协议,绝不可能作出损害大韩民国国家利益的决定。”
他直指美方提出的条件“粗暴、过激、不合常理、缺乏常识”。
这已远超传统外交辞令。这是一次公开的划清界限。
两个半小时的发言,更像一场战略喊话。从电动车歧视性补贴,到技术人员无辜被捕,他把所有事件串联起来,向美国、也向本国国民传递明确信号:我们不再沉默。
有观察人士点破:韩国此番强硬,意味着美韩同盟进入新阶段。过去那种一方下令、一方跟从的模式,彻底行不通了。
李在明此番“掀桌”,绝非一时冲动。
他比谁都清楚,韩国这种体量的国家,彻底倒向任何一边都是危险的。安全上靠美国,经济上靠中国——两个巨人的夹缝之间,唯一出路就是走钢丝般的平衡。
所谓的“均衡外交”,说穿了就一句话:不选边,只选利。谁给我实实在在的利益,我就向谁靠近。绝不成为你博弈的炮灰。
于是,在“芯片联盟”议题上,韩国迟迟不点头,坚持必须“尊重一个中国”和“不限制对华出口”作为谈判前提。同时,他迅速任命被视作友华派的人物出任驻华大使,主动对北京递出缓和信号。
每一步,都在诉说同一个愿望:我们要做下棋的人,而非棋子。
大国博弈场中,从来没有温情脉脉的童话。每一次看似突如其来的公开反击,或许都是一个小国在生存夹缝中,为自己争一口安稳饭的艰难挣扎。
国际政治的现实从来如此:你没有自己的立场,就会成为别人的立场。
来源:科技伯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