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宝三载(744年)的洛阳,暮春的风中飘散着牡丹的余香。三十三岁的杜甫站在天津桥头,望着洛水东流,心中满是求仕不遇的郁结。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即将迎来一次重要的相遇。
本文写作重点围绕杜甫与李白从相识到相知的过程,以及杜甫在李白流放期间写下的《梦李白》三首,努力展现两位伟大诗人之间超越时空的深厚情谊。
一、洛阳初遇:诗坛双星的交汇
天宝三载(744年)的洛阳,暮春的风中飘散着牡丹的余香。三十三岁的杜甫站在天津桥头,望着洛水东流,心中满是求仕不遇的郁结。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即将迎来一次重要的相遇。
"这位兄台,可是在赏洛水之景?"一个清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杜甫转身,只见一位白衣男子立于桥栏之侧,腰间佩剑,手中执壶,眉宇间透着几分仙风道骨。那人约莫四十出头,目光炯炯有神,举手投足间自有一番不羁风流。
"在下李白,字太白。"那人拱手作揖,声音洪亮如钟。杜甫心头一震。李白的大名他早有耳闻——"谪仙人"的诗篇早已传遍大江南北。他连忙回礼:"原来是李翰林!在下杜甫,字子美,久仰大名!"
这便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的初次相遇。一个是已名满天下的诗仙,一个是尚未崭露头角的诗圣;一个豪放不羁如天马行空,一个沉郁顿挫似老树盘根。截然不同的气质,却在这一刻碰撞出了友情的火花。
当晚,两人在洛阳城中的一家酒肆把酒言欢。李白畅谈自己游历四方的见闻,从蜀道的艰险到楚地的风物,言辞间充满浪漫想象;杜甫则讲述自己早年漫游吴越的见闻,语言朴实却见解深刻。酒过三巡,李白拍案而起:"子美兄,听你谈诗论文,当真痛快!来,我为你吟诵一首新作!"
说罢,他高声吟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的豪迈诗句在酒肆中回荡,引得其他客人纷纷侧目。杜甫听得入神,心中既钦佩又感慨:这等气魄,这等才情,当真举世无双!
二、梁宋漫游:诗酒趁年华的欢愉
初遇之后,杜甫与李白结伴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这段时光成为杜甫一生中最快乐的记忆之一。
在汴水河畔,两人常常对坐饮酒,论诗谈文直至深夜。李白善饮,每每醉后诗兴大发,挥毫泼墨,字字珠玑;杜甫虽不胜酒力,却也能从李白的狂放中感受到诗歌的另一种可能。
"太白兄,你这首《梁园吟》,'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气势磅礴,真乃神来之笔!"杜甫由衷赞叹。
李白哈哈大笑,举杯痛饮:"子美何必过谦!你那首《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情深意切,令我读之泪下啊!"
两位诗人互相欣赏,互相影响。杜甫从李白那里学到了诗歌的想象与飘逸,李白也从杜甫处感受到了诗歌的深沉与厚重。他们一起登高望远,一起寻访古迹,在诗歌的海洋中遨游,在友情的温暖中沉醉。
秋日的梁园,落叶纷飞。杜甫与李白并肩站在高台上,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李白忽然叹道:"天下之大,不知何时才能走遍。"
杜甫转头看向这位年长自己十一岁的兄长,只见他目光悠远,似已神游物外。那一刻,杜甫忽然明白了何为"谪仙人"——李白不属于这凡尘俗世,他的心永远在远方翱翔。
"太白兄志在四方,他日必当名垂千古。"杜甫真诚地说。
李白收回目光,拍了拍杜甫的肩膀:"子美啊,你心怀天下,笔力雄浑,将来成就必在我之上。"
两人相视一笑,举杯共饮。夕阳西下,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三、乱世离别:生死两茫茫的牵挂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盛世轰然崩塌。这场动乱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命运,也彻底改变了杜甫与李白的人生轨迹。
战乱中,杜甫辗转漂泊,历尽艰辛。他听说李白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心中既为老友重获重用而欣喜,又隐隐感到不安——朝廷局势复杂,稍有不慎便会招致杀身之祸。
果然,至德二载(757年),永王兵败,李白以"附逆"罪名被捕,后虽免死,却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消息传来,杜甫正在秦州(今甘肃天水)避难,闻讯后忧心如焚。
夜郎远在西南蛮荒之地,路途艰险,李白已年近六旬,如何经得起这般折磨?杜甫夜不能寐,常常梦见李白憔悴的面容。他提笔写下《梦李白三首》,后又作《天末怀李白》,字字血泪,句句深情。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开篇便道出生离死别之痛。杜甫在诗中想象李白"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的悲惨处境,担心他"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他甚至梦见李白魂魄来归,"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既希望李白能脱离苦海,又担心这是不祥之兆。
这些诗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比喻,只有真挚的牵挂与深沉的忧虑。杜甫将自己对李白的全部情感倾注其中,读来令人动容。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杜甫在诗中多次提到"魂"字:"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魂梦相通常常预示着不祥。杜甫反复书写梦境,恰恰反映了他对李白安危的极度担忧——他害怕这已是阴阳两隔的相见。
四、梦中相会:诗歌中的永恒情谊
《梦李白》三首是杜甫诗歌中的精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友情诗篇。通过这些诗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杜甫对李白那份超越生死的深情厚谊。
第一首中,杜甫直言"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表明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李白。他担心李白在流放途中遭遇不测,"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字里行间满是殷切叮咛。
第二首则更加沉痛:"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为李白鸣不平——满朝文武享受着荣华富贵,唯有李白这样的人才沦落至此。他质问天道:"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最后悲叹"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既是对李白命运的慨叹,也暗含了对所有才士不遇的同情。
《天末怀李白》则写道:"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简单的一句问候,承载着无尽的牵挂。杜甫想象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盼望能有他的消息,又担心路途艰险,音信难通。
这些诗篇展现了杜甫对李白全方位的理解与欣赏。他钦佩李白的才华:"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理解李白的抱负:"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他同情李白的遭遇:"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在杜甫笔下,李白不仅是诗仙,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挫折的真实的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杜甫写这些诗时,自己也处于极为艰难的处境。他漂泊西南,衣食无着,却仍然心系远方的老友。这种在困境中依然能关心他人的品质,正是杜甫人格的伟大之处。
五、生死相隔:诗圣对诗仙的永恒追忆
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中,听闻李白已在当涂去世的消息。他呆立良久,泪如雨下。
那夜,杜甫独坐灯下,翻出当年与李白往来唱和的诗稿。李白的字迹龙飞凤舞,仿佛还带着酒香;自己的笔迹则端正凝重,一如当年两人性格的差异。如今,这些纸页成了唯一的纪念。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这样追忆李白。二十韵的长诗中,他详细记述了与李白的交往,赞美李白的诗才,也为李白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此后数年,杜甫诗中仍时常出现李白的影子。在《不见》中,他写道:"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在《昔游》中,他回忆与李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快乐时光。甚至在《饮中八仙歌》中,他也将李白列为八仙之首:"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些诗篇构成了杜甫对李白的永恒纪念。通过杜甫的笔,李白的形象被永远定格在中国诗歌的殿堂中——那个豪放不羁、才华横溢的谪仙人,那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真性情诗人。
六、诗魂永照:超越时空的知音之情
杜甫与李白的友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篇章之一。两位风格迥异的伟大诗人,却能彼此欣赏、互相理解,这种精神上的共鸣超越了世俗的界限。
从《梦李白》等诗作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杜甫对李白的个人情感,更是一种对才华的尊重、对理想的坚守、对正义的呼唤。杜甫为李白鸣不平,实际上也是在为天下所有怀才不遇之士发声;他怀念与李白的情谊,也是在怀念那个已经逝去的、可以自由追求理想的时代。
千年之后,我们读杜甫的《梦李白》,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深情。诗中的担忧、思念、不平与哀伤,如此真实,如此动人。这或许就是伟大诗歌的力量——它将人类最珍贵的情感凝固在文字中,让后人在阅读时重新体验那份纯粹与深刻。
杜甫与李白,一个沉郁顿挫,一个豪放飘逸;一个心系苍生,一个志在云霄。正是这种差异,使他们的友情更加珍贵。他们如同诗歌天空中的双子星,互相照耀,永不孤单。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当年为李白写下的诗句,如今也成了他们共同的写照。他们的名字与诗篇,确实已经流传千秋万岁;而那份深厚的情谊,也将随着这些文字,永远感动着后世无数读者。
来源:楚之奇纵谈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