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2万。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焦作承载着5000年文明史与3000年建城史,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地理风貌共同铸就了这座城市的灵魂。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2万。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焦作承载着5000年文明史与3000年建城史,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地理风貌共同铸就了这座城市的灵魂。
焦作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起源地,境内现存距今1万至2万年的博爱县汉高城旧石器遗址,以及8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其中府城早商城址(距今约3500年)的发现,将焦作城市形成史大幅提前,成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佐证。全市3014处文物遗迹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8处(居河南第四),包括五代御塔妙乐寺塔、清代治黄行宫嘉应观等标志性建筑,印证了"中国太极拳发源地"的千年文脉。
1. 太极圣地:明末清初,陈家沟人陈王廷融合《易经》阴阳学说、中医经络学与戚家拳法,创编太极拳。历经300余年传承,形成陈、杨、武等六大流派,全球习练者超6亿人,2020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 非遗传承:拥有国家级非遗13项(全省第一),包括董永传说、怀梆艺术等。当阳峪绞胎瓷技艺传承千年,其"瓷中君子"的窑变艺术享誉中外。
3. 名人故里:司马懿、韩愈、李商隐、朱载堉等历史名人皆诞生于此。竹林七贤曾隐居山阳,留下《广陵散》等传世佳作;汉献帝刘协归隐云台山,留下"山阳遗韵"的文化印记。
作为黄河出太行山的首个节点城市,焦作书写着中华民族治水史上的壮丽篇章。武陟嘉应观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观",其御碑亭楹联"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民心泰否关乎大清江山",彰显着古代治黄智慧。1952年建成的人民胜利渠,结束黄河"唯富一套"历史,毛泽东主席亲临视察启闸放水,铸就新中国治黄里程碑。
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1925年)被毛泽东赞为"特别能战斗",成为早期工人运动典范。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留下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等红色印记,狼牙山五壮士宋学义、感动中国人物谢延信等英模人物续写着新时代焦作精神。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以"三步一泉、五步一瀑"的丹霞地貌闻名,青天河、神农山与青龙峡共同构成"北方山水画廊"。这里既有《西游记》取景地潭瀑峡,也有王维写下"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峰,山水奇观与人文典故交相辉映。
今日焦作,正以"特别能战斗"精神推动文化传承创新:高塔实景演出《西游归来》活化历史叙事,"印象·太极"用现代科技演绎传统哲学,当阳峪绞胎瓷小镇实现非遗产业化。这座从煤炭工业转型为文旅强市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正以山水养眼、文化养心的崭新姿态,向世界展示着华夏文明的永恒魅力。
焦作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
1、府城遗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府城街道府城村西北部的台地之上,是一座早商城址。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朱载堉墓,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东北山王庄镇张坡村东,占地86000多平方米。朱载堉父亲死后不沿袭父亲的爵位,著述终身。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天宁寺三圣塔,时名长寿寺,唐代改名为大云寺,并在寺后建木楼阁,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更名为天宁寺 ,并在唐木楼阁处修塔。1984年,沁阳市人民政府将寺院旧址辟为沁阳市博物馆。 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妙乐寺塔,又名妙乐寺真身舍利塔,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城西7.5公里处,始建于唐代, 重建于后周显德二年。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嘉应观,俗名庙宫,又称黄河龙王庙,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乡,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嘉应观主要景点包括御碑亭、严殿、大王殿、恭仪亭、舜王阁等多余处景观组成,分南、北两院和东西跨院,为仿故宫敕建的官、庙、衙三体合一的清代建筑群。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慈胜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西北约23千米大吴村,创建于五代,元至元五年(1304年)重修。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当阳峪窑址,学术上又称为焦作窑址、修武窑址 ,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北22公里当阳峪村, 是一处宋代窑址。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山阳故城,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新城街道墙南村,是以汉代遗存为主的古城址。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韩愈墓,位于河南省孟州市城西6公里韩庄村北半岭坡上,始建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 地2万平方米。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胜果寺塔,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始建于唐代,北宋绍圣年重修。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百家岩寺塔,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方庄镇桑湾村,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沁阳北大寺,俗称北大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汪街7号,沁阳市老城区西北部。沁阳北大寺坐西面东,由男寺和女寺两部分组成,有明、清时期木构建筑25座80余间,占地3100多平方米。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千佛阁,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西大街132号,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是明清时期释道合一的代表性建筑。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青天河摩崖,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青天河风景名胜区丹河峡谷内,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文物遗存。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商村遗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乔庙乡商村东,面积约79000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古遗址。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邘国故城,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是商代、周代、汉代时期城址。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西金城遗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金城乡西金城村,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穿过遗址东部,是新石器时代遗址。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徐堡古城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武德镇徐堡村,面积约20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遗址。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窄涧谷太平寺石窟,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城区西北约25千米紫陵镇太行山支脉悬谷山,历经南北朝至清。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显圣王庙,即灵济昭祐显圣王庙,又称汉光武帝庙,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会昌街道堤北头村,始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汉献帝禅陵,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七贤镇古汉村南,北依云台,地处山前洪积平原,是汉献帝与曹皇后的合葬墓,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许衡墓,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许衡街道新李封村村南200米处,是元朝时期的古遗址。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药王庙大殿,又名昭惠王行宫、李贵作药王庙,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中星街道李贵作村。始建于北宋政和年间,元代进行了大修。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寨卜昌村古建筑群,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苏家作乡寨卜昌村。现存古民居建筑达130座400余间。除少量属明末清初者外,大部分建筑为清乾隆、嘉庆和道光时期所建。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青龙宫,原名青龙祠,又名龙王庙,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龙源镇万花庄中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西关清真寺,又名凤凰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城西关东西大街村正中路北,初建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清朝重建。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水南关清真寺阿文碑,位于河南焦作市省沁阳市水南关村,立于蒙元时期。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8、温县遇仙观,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武德镇徐堡镇村北街中段,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为清代建筑。2019年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焦作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9处):
来源:纪录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