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撷英⑤|《公羊传》:春秋三传之一,“问答体”文学和“大一统”思想首创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1 07:32 1

摘要:《公羊传》书名的由来,与其传授者和注解者的姓氏有关。根据传统说法,《公羊传》的讲解最早出自战国时期齐国人公羊高(也作公羊夷、字子高),因其复姓公羊,后人便称其所传授的《春秋》注解为《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但也有观点认为公羊高可能并非该书的唯一作者。

《公羊传》,全名为《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或《公羊》,“春秋三传”之一,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政治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公羊传》书名的由来,与其传授者和注解者的姓氏有关。根据传统说法,《公羊传》的讲解最早出自战国时期齐国人公羊高(也作公羊夷、字子高),因其复姓公羊,后人便称其所传授的《春秋》注解为《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但也有观点认为公羊高可能并非该书的唯一作者。

这里的“传”字,意为传述、解释,即《公羊传》是对儒家经典《春秋》的解释之书。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先引用《公羊传·隐公元年》的开篇一段文字,作为下文相关段落的“参照物”。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公羊传》的主要内容

1.经传合一的结构特点

《公羊传》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基础的《春秋》经文,二是对经文的解释,即“传”。《公羊传》以《春秋》经文为纲目,逐条进行解释,采用“问答体”方式,即以“何谓”“何以”“曷为”等发问,再予以答复,结构明晰,逻辑严密。

2.“大一统”思想的提出

《公羊传》的一大核心思想是“大一统”。书中明确提出“王者无外”“王正月”之类说法,强调天下应由一个中央政权统一治理,各诸侯国只是王政体系的组成部分。这种“大一统”观念在秦汉之后成为历代王朝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发展。

3.礼治与名分观念

《公羊传》极力推崇礼治,强调社会等级和君臣父子的名分秩序。书中多次讨论“父子之道”“君臣之义”等话题,提出通过“尊尊”“亲亲”来维系社会稳定。尤其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子以母贵,母以子贵。”等观点深刻影响了后世帝王专制社会。此外,《公羊传》解释春秋经文时,往往着重指出礼制失序和名分错乱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予以警示。

4.微言大义与褒贬笔法

《公羊传》独到之处在于对《春秋》“微言大义”的解释。其认为《春秋》虽文辞简略,但含义深远,具备“善恶褒贬”的功能。例如,《春秋》中对某一事件使用不同的动词或称谓,《公羊传》都加以详细解释,认为这些用字体现了对人物和事件的道德评价。

如《隐公三年》:何以不书葬?天子记崩不记葬,必其时也。诸侯记卒记葬,有天子存,不得必其时也。曷为或言崩或言薨?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5.政教合一与王道政治

《公羊传》认为《春秋》的最大功用是“为王者师”,其解释不仅止于历史事实,更追求引导君主施政。因此,《公羊传》中体现出明显的政教合一倾向,主张通过文化教育、礼仪规范来约束政治权力,推行“王道政治”,即以仁义为基础的统治方式。

《公羊传》的文学成就

虽然《公羊传》是一部经学注释作品,其主要目的在于阐释《春秋》大义,但它本身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独特的“问答体”叙述方式

《公羊传》以问答体写成,是古代典籍中较为少见的形式。这种形式不但增强了文本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而且使得学者在阅读时如同师徒之间进行探讨,具有浓厚的教育氛围和对话色彩。这种形式不仅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还使论证过程清晰直观,便于传播和记忆,在后世的诸子百家著作中也有传承发展。

2.简练精确的语言风格

《公羊传》的语言承袭《春秋》的风格,注重简洁、含蓄、典雅,力求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意义。其对《春秋》用词的每一细节都极为重视,体现出古人对文字运用的高超技巧和严谨态度。例如,《春秋》对一位大臣的死亡使用“卒”或“薨”,《公羊传》都详细分析其中的尊卑区分,揭示出极其深刻的文化意涵。

3.强烈的褒贬色彩与人物描绘

虽然《公羊传》不以叙事为主,但通过对春秋事件的解释,传达出鲜明的道德评价,从而对人物形象进行了间接塑造。例如,称某人为“弑君者”而非“杀君者”,称“亡”而不言“死”,都是道德价值观的体现。这种寓褒贬于字里行间的写法,使得人物形象虽不完整,却极具批判力和感染力。

4.富有哲理与论辩色彩

《公羊传》中的解释不仅注重事实层面,更引申到哲理层次,体现出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理念。例如,解释“春王正月”时提出“天子居正朔,诸侯无得擅改”,寓含了对政治正统的深刻思考。这种对表面文字背后哲理的探讨,使《公羊传》超越了单纯的史书注释,具有类似政论文的思想深度。

5.对后世文学与思想的深远影响

《公羊传》的文学手法和思想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汉代董仲舒即深受《公羊传》影响,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学说,将儒学推向官方意识形态。《公羊传》也成为西汉“今文学派”的代表典籍,开创了以经解政的学术传统。此外,其对语言精细运用、褒贬寓意的风格也对后世史学、笔记体小说等文体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来源: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