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开国授衔,毛主席深夜痛哭:若他没死,毛家或许能出个大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1 06:50 2

摘要:彼时,作为新中国最高领袖的毛主席坐在菊香书屋的桌案前,泛黄的白炽灯光映射在他那颇有些失落的面庞上,更增添了些许悲情。

1955年9月27日深夜,窗外的月光格外皎洁。

彼时,作为新中国最高领袖的毛主席坐在菊香书屋的桌案前,泛黄的白炽灯光映射在他那颇有些失落的面庞上,更增添了些许悲情。

就在这天下午,新中国开国授衔仪式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10位元帅、10位大将、57位上将、175位中将、798位少将从众星云集的解放军队伍中脱颖而出。

那一枚枚肩章,象征着他们在跌宕起伏的革命年代立下的伟大功绩,是荣誉的象征。

授衔之际,每一位将领的脸上都洋溢着热情的笑容,纷纷翘首以盼,等待着毛主席、周恩来总理走到自己的身前。

而毛主席,也总是会给每个人回应,与之紧紧握手的同时不忘说上一声:“辛苦了”。

然而,当这场盛大的表彰仪式结束之后,毛主席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寓所,心中却不由得涌出一股落寞与悲伤。

他轻轻拉开抽屉,从从拿出一张老旧照片,抚摸着照片上那模糊斑驳的人影,竟哽咽抽泣起来。

窸窸窣窣的响动立即引起卫士长李银桥的注意,他踱着步子来到门前,轻轻扣动了几下。

毛主席自然知道来者是谁,他整理了一番情绪,尽量让声音如往常无异:“是银桥吧?进来吧,门没有锁”。

得到应允,李银桥随即推门而入。

看着毛主席轻微红肿的眼眶,以及手中的那张照片,脚步戛然而止。

而毛主席似乎也从对方那细微的表情动作上发现了端倪,本想开口解释一番,却如鲠在喉。

许久之后,他才晃了晃手中的照片、哽咽着叹息道:“如果……他没有死的话,我们毛家或许能出一个将军”。

闻听此言,李银桥没有接话,而是转身拿来一块湿毛巾递了过去,让毛主席先擦把脸。

那么,毛主席手中照片上的那位毛家人究竟是谁?

此人究竟有何传奇经历,以至于毛主席如此自信,认为他不死便可以跻身开国将帅之列呢?

这位被毛主席深感惋惜的毛家人,正是他的三弟毛泽覃。

1905年9月25日夜晚,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夜幕。

此时的毛主席已经年满12岁了,父亲毛贻昌更是已经35岁。

在那个战火漫天、医疗手段落后的年代里,35岁已经属于一个相对较高的年纪,所以对于这个新生命的到来,毛贻昌显得格外激动。

“这个孩子就叫泽覃吧”。

作为家族同辈人中的大哥,12岁的毛主席虽然尚处在懵懂的年纪,但看着襁褓中弟弟娇嫩的脸蛋,心中也是满心欢喜的。

众所周知,毛主席自幼便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常常因为看得入迷而忘记干农活,从而受到父亲的训斥和责罚。

有一次,毛主席被罚到祠堂里面壁思过,夜幕降临时腹中早已饥肠辘辘。

可奈何父亲正在气头上,要让他反思到第二天早上,且这段时间里不准吃饭。

就在这时,伴随着一阵“吱呀”声响,祠堂木门被人推开。

借着祠堂中微弱的烛光,毛主席认出来者正是弟弟。

而毛泽覃在确认没有被人发现之后,迈着步子来到近前,小手伸进兜里翻了半天,竟掏出了一把炒黄豆。

“哥,你饿不?”

看着弟弟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毛主席心中颇为感动,将一粒炒黄豆塞进嘴里,味蕾立马传来远比平时更浓郁的香甜感。

每当回忆起往昔的点点滴滴,毛主席总是百感交集地说道:“泽覃胆子大,比我强!”

1913年春天,只有8岁的毛泽覃便被送到韶山私塾中读书,五年之后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沙“一师”附小。

彼时,毛主席正在第一师范读书,因此他也成为了弟弟的在校监护人。

平日里兄弟二人时常见面,毛主席十分关注弟弟的学业,也正因如此,毛泽覃的成绩在同年级中一直都是位列前茅。

等到毛泽覃从“一师”附小毕业之后,便进入长沙私立协均中学。

当时,毛主席已经踏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并且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之后,当选为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等地的工人运动。

为了让弟弟也能认清时局,毛主席便时常给他讲一些马克思主义思想,还将自己珍藏的《资本论》、《新青年》等书籍报刊赠予他阅读。

久而久之,一颗革命的种子也悄然在毛泽覃的心灵深处扎根发芽。

不久之后的一个暑假,毛主席正在他所创办的新民学会中做着演讲。

当他振臂高呼:“救国之道,唯有革命”时,大门突然被一把推开,毛泽覃稚气未脱的脸上挂着红晕,眼神更是异常坚定。

“哥,我要跟你走!”

话音刚刚落下,毛主席就快步来到弟弟身旁,微蹙着眉头问道:“爹知道吗?”

毛泽覃则是俏皮一笑,吐起了舌头:“瞒着他呗”。

兄弟二人短暂的目光对视中,火花迸溅,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志向和理想。

当天夜里,毛泽覃更是在日记中写道:

“今日始知何为信仰。兄如北斗,我必追随之。”

就这样,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年仅17岁的毛泽覃正式走上革命之路。

加入共产党后,毛泽覃就接到了湘区区委安排的任务,去衡阳的水口山铅锌矿厂、领导工人运动。

这是弟弟生平第一次单独执行任务,也是身为湘区最高领导人的毛主席特意安排的。

毕竟每个人都有第一次的时候,需要从错综复杂的斗争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才能得到成长,否则就是温室里的花朵,徒有其表。

临别之际,毛主席的心中还是不免有些担忧的,他拍着弟弟的肩膀,再三叮嘱道:“没有哥哥在身边,万事都要小心,一定注意安全”。

哥哥的话,毛泽覃记在了心中,并重重地点了点头。

来到水口山铅锌矿区后,他担任起工人俱乐部教育委员、以及工人学校教员,开始着手领导工人罢工运动,并取得了巨大胜利。

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毛泽覃奔走于湖南、广东等地,先后担任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执委会书记、广东区委委员等职务。

在他的主持下,湖南青年学艺社很快成立,并积极宣扬孙中山先生关于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

可惜的是,在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遭受迫害。

无奈之下,毛泽覃只能暂时撤出广州,并在不久后抵达南昌,参加了周恩来、朱德等人领导的南昌起义。

武装起义爆发的那一刻,身为连长的毛泽覃拿起武器,带领战士们朝敌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弟兄们,打倒反动派,跟我冲啊!”

顶着枪林弹雨,毛泽覃冲在了队伍的最前面,全身的热血在此刻迸发而出,即使子弹擦过耳际也浑然不觉。

南昌起义结束之后,他率领一支部队转战潮汕地区,奈何敌人的势力太过强大,队伍最终吃了败仗。

恰巧就在这时,毛主席在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的消息很快传来,毛泽覃大喜过望,当即决定带领剩余的战士们前往井冈山。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也朝着井冈山赶来,毛主席便决定派时任宁冈县桥林乡党支部书记的毛泽覃前去迎接。

毕竟双方在南昌起义时有过一面之缘,再次见面也并不生分,面对两位远道而来的首长,毛泽覃赶忙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朱军长、陈代表,毛委员派我来接应你们”。

看着面前这个精干的年轻人,朱德目光中也流露出欣赏。

他抓起一根木棍,在身旁的篝火堆里扒拉了一会儿,取出一块热气腾腾的红薯。

等到放凉后掰开两半,给对方递过去一块,长长叹息道:“听说离开南昌之后,你在潮汕吃了不少苦,实在是不容易啊!”

听闻此话,毛泽覃咧嘴一笑:“比起大哥的经历,那点儿苦算不得什么”。

在井冈山的历次战斗中,毛泽覃通常都是担任带队冲锋的角色。

即使敌人的战机在头顶掠过,一枚枚炮弹在身旁爆炸,他也从未退缩。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毛泽覃与身为吉安县妇女部部长的贺怡相爱,并在组织的批准下结为革命伉俪。

然而好景不长,在1934年8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转移,而组织上经过慎重考虑,还是决定将毛泽覃夫妇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斗。

当时组织的安排是,毛泽覃率游击队转战闽赣边界,而贺怡则前往赣州担任县委书记、领导那里的地下工作。

依依不舍地送别妻子之后,毛泽覃便按照原定计划开始了行动。

1935年4月25日,游击队刚刚抵达瑞金西北部的红林山区,却意外遭遇了国民党反动派部队的伏击。

由于敌众我寡、且武器装备落后,一番激战后游击队渐露颓势。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毛泽覃当即下达了转移的命令。

“快撤退,我断后!”

在此千钧一发之际,游击队员们也顾不得许多,一边反击、一边朝着身后的密林移动,而毛泽覃则飞身翻到一处小山坡上,依靠居高临下的地形优势阻拦敌人。

孤身奋战了将近两个小时,他身前的弹壳已堆成小山,步枪的枪管早已烫得无法握住,但他还是咬紧牙关拉动枪栓。

毛泽覃明白,自己恐怕是无法全身而退了,可就算是死,也要多消灭几个敌人!

一声清脆的枪响,子弹不偏不倚击中了他的右腿,毛泽覃吃痛之际一个踉跄半跪在了地上。

紧接着,密集的子弹再度袭来,左腿、胸膛被击中数弹,疲惫的身体彻底失去了平衡、倒在血泊之中。

毛泽覃牺牲时,年仅30岁。

直到1935年10月,也就是中央红军刚刚抵达陕北后不久,毛主席的二弟、时任第十五大队队长的毛泽民缴获了反动派的一部电台,才从中得知毛泽覃早在5个月前牺牲的噩耗。

毛泽民不敢耽搁,骑着快马匆匆赶到延安的杨家岭窑洞,悲痛地向大哥毛主席说明了情况,并将截获来的电报递了上去。

窑洞内的油灯倏忽摇曳,毛主席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他有些抗拒地伸出手,似乎不接过那封电报,三弟牺牲的消息就是个谎言。

沉默了半晌,毛主席才接受了现实,他长叹了一口气,颤颤巍巍地接过电报后、紧紧地盯着,眼眶中闪着泪花。

他的口中反复呢喃着:“三弟走时……可痛苦?”。

而毛泽民却也只是沉默着站在原地,不知该如何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曾先后五次回到韶山老家。

每次看到故居墙上的照片时,总能勾起毛主席的回忆:“我三弟是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55年9月27日下午2点左右,新中国开国授衔仪式在怀仁堂正式举行。

除了已经离开军队系统的将领之外,共有1050人获得将帅军衔。

看着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这位伟大领袖心中五味杂陈。

这一千多位将领是优秀的,他们坚定地走完了革命道路,并获得这份殊荣。可还有更多的人牺牲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之中!

等到仪式结束,与众人告别之后,毛主席才失魂落魄地回到了菊香书屋。

坐在窗前,他强忍了许久的泪水终于决堤,抚摸着三弟毛泽覃那早已泛黄模糊的旧照片泣不成声。

而当李银桥走进来后,面对这个陪伴在身边多年的年轻人,毛主席再也不愿掩饰心中的悲痛,或是询问、又或是感慨道:“如果……他不死的话,我们毛家或许能出一个将军”。

毛泽覃在1922年参加革命,牺牲时(1935年)任红军独立师师长。

倘若真的活到了建国之后,以他的资历、职务、乃至功绩,评个上将军衔是绰绰有余的,倘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出色表现,甚至还有可能获授大将军衔。

来源:一介草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