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颠覆性创新总被同行评议“卡脖子”?不能让科学真理“等死一代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1 07:05 1

摘要:2025年开年,某国际顶刊撤稿事件引爆学界:一篇曾通过严格同行评议的论文,被确认核心图片重复且数据造假。此外,Wiley旗下某刊一次性撤回10篇论文,原因是“同行评审过程受损导致评审结论不可靠。”2025年的顶刊撤稿事件反映出科学界百年未解的困局——同行评议这

2025年开年,某国际顶刊撤稿事件引爆学界:一篇曾通过严格同行评议的论文,被确认核心图片重复且数据造假。此外,Wiley旗下某刊一次性撤回10篇论文,原因是“同行评审过程受损导致评审结论不可靠。”2025年的顶刊撤稿事件反映出科学界百年未解的困局——同行评议这把"双刃剑",既守护着科学严谨性,又可能成为扼杀创新的"隐形杀手"。

当研究符合既有范式时,同行评议堪称完美过滤器。CRISPR基因剪刀的诞生就是典型案例:杜德娜团队2012年发表的体外实验数据,因其可重复的操作步骤、明确的检测指标,迅速获得学界认可并开启基因革命。这类研究就像拼图游戏——评审专家无需理解整幅画面,只需验证每片拼图的严丝合缝。

评审专家们更倾向给"安全系数高"的渐进式创新打高分,而对突破现有认知的研究,往往陷入"看不懂-不敢认-直接拒"的恶性循环。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时,全球能理解其数学推导的学者不足十人。这种认知鸿沟在当代愈发显著:数学家佩雷尔曼证明庞加莱猜想的论文,直接发布在预印本平台,但因过度抽象数学界耗时4年才完成对证明的验证‌。该证明成为首个未在传统期刊发表却获菲尔兹奖的成果‌,直接促成科研界对预印本平台的认可度提升‌。

现在,评审专家都是深耕细分领域,面对跨学科创新时,犹如"眼科医生评判心脏手术";有研究显示,颠覆性理论的平均认可周期长达17年,远超研究者黄金科研期。

天津大学电气学院杨正瓴撰文指出,同行评议是依靠旧知识来评价新知识,本身就具有误判的可能性。当代科技分工越来越细,造成专家知识的主观性和有限性,进一步造成了同行评议局限性。

面对这科技评价困境,需要探索同行评议的改进方案,“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北京大学钟定胜博士在科学网发文指出,“突破性成就与同行评议的悖论不可能被完全消除,但通过改进评审机制、强化学术宽容文化、发展新的评价工具等,可以将其转化为科学进步的动力。在保持必要规范的同时,为突破性和颠覆性思想保留制度性通道,或许是破解这一悖论的最优解。”

当我们在2025年回望,目前同行评议的困境本质是科学进步的必经之痛。我们要像保护濒危物种那样保护非共识创新,建立允许“科学试错”的中国式评审生态。科学无权威,真理只需要时间。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新媒体平台

电工技术学报

CES电气

学会官方B站

CES TEMS

今日头条号

学会科普微信

大赛官方微信

☎️ 《电工技术学报》:010-63256949/6981;邮箱:dgjsxb@vip.126.com ☎️ 《电气技术》:010-63256943;邮箱:dianqijishu@126.com ☎️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机与系统学报(CES TEMS)》:电话:010-63256823;邮箱:cestems@126.com ☎️ 编务:010-63256994 ☎️ 订阅:010-63256817 ☎️ “电工技术学报”微信号运营编辑:13121222619(微信同号) ☎️ “CES电气”微信号运营编辑:18500877291(微信同号)

来源:新科技读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