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临床一线,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人们对艾滋病的认知仍然存在误区。随着国家疾控部门对艾滋病防控工作的不断推进,公众对艾滋病的关注逐年上升,但“谈艾色变”与“盲目轻视”这两种极端心态依旧并存。
“他只是去了一次理发店,怎么就感染了艾滋?”——这是不少人听到某地一条新闻后的第一反应。
可真相往往并没有那么神秘,艾滋病从来不是‘无缘无故’的病。背后藏着的,是科学、是误解、也是对健康管理的忽视。
在临床一线,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人们对艾滋病的认知仍然存在误区。随着国家疾控部门对艾滋病防控工作的不断推进,公众对艾滋病的关注逐年上升,但“谈艾色变”与“盲目轻视”这两种极端心态依旧并存。
要理解艾滋病,必须从源头抓起:它从哪里来?怎样传播?如何预防?今天,就从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出发,揭示艾滋真正的“幕后推手”。
艾滋病病毒(HIV)传播的路径,绝大多数与性行为有关。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官网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报告在册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超过95%是通过性传播感染的,其中异性传播约占70%,同性传播约占25%。这说明,无论性取向如何,不安全性行为都是感染的“主力通道”。
很多患者在接受医生咨询时会说:“我哪有乱来过?”但深入了解后,往往会发现问题出在“没戴套”这件小事上。一次“侥幸”的行为,可能换来一生的药物治疗。
有位中年男性患者,在一次义诊中被查出艾滋病毒阳性。他反复否认吸毒、输血史,后来才坦白,几个月前在一次外地出差时,因酒后失控发生了无保护的性行为。一个夜晚的“放纵”,换来的却是终生的代价。
高危性行为包括多个性伴侣、临时性关系、没有使用安全套的性行为等。即便是看似“熟悉”的伴侣,也无法保证对方的健康状况。艾滋病不会写在脸上,它从不挑人,也从不留情。
尽管近年来毒品管控力度加大,但静脉吸毒者仍然是艾滋病传播的高风险人群之一。共用针具是HIV传播效率极高的方式。在针头反复使用的过程中,病毒可直接进入血液系统,传播效率可高达60%以上。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信息显示,近年来静脉注射毒品传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在一些边远地区或流动人口密集区域,这一风险依然存在。
很多人以为吸毒离自己很远,但现实中,有些青少年在娱乐场所被诱导尝试“新型毒品”,如所谓的“神仙水”“开心水”。这些毒品可能不通过注射,但同样会降低人的自控力,诱发高危性行为,从而间接增加感染HIV的风险。
对于普通人而言,远离毒品、加强社区科普教育,是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不是每一位感染者都“活该”,但每一次忽视健康的选择,确实都可能为艾滋打开大门。
虽然国家早已全面禁止非法采供血,医疗机构也严格执行一次性使用器械,但血液传播仍是艾滋传播链上的一个“隐患点”。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技术通报表明,近年来因输血或血制品感染的病例已极为罕见,但在一些非法美容、纹身、穿耳或者牙科治疗场所,若使用未经消毒的器械,也存有传播风险。
曾有一位年轻女性,在一家不正规的美容机构接受“水光针”注射后,被查出感染HIV。调查发现,该场所使用的注射器为多次使用,未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这类“灰色地带”的医疗美容活动,往往难以监管,而消费者对卫生条件的关注又不足。艾滋病病毒并不怕美容针头,只怕规范操作。
正规医疗机构的消毒规范,才是保护健康的“护城河”。普通人选择美容、纹身、拔牙等服务时,一定要认准有资质的场所,避免因一时疏忽,付出健康代价。
母婴传播是HIV传播的另一种方式,指的是病毒通过怀孕、分娩或哺乳传播给婴儿。好消息是,这种传播方式如今已经可以有效阻断。
根据《预防母婴传播工作指南》显示,若孕妇在怀孕早期接受HIV筛查,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同时选择剖宫产和避免母乳喂养,母婴传播率可从原本的30%以上降至1%以下。
国家明确规定所有孕妇在建档时必须进行HIV筛查,以便早发现、早干预。在一些农村或偏远地区,仍有孕妇因不知情或医疗条件不足,未能及时检测,错失干预时机。
定期产检、科学接生、合理用药,是阻断母婴传播的“金钥匙”。每一位准妈妈都应把自身健康当作孩子最好的礼物。
在临床中,最让医生痛心的,不是病毒的强大,而是人们的疏忽与误解。
有人觉得“艾滋离我很远”,于是忽视安全性行为;有人因为害羞,不愿意做检测,结果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还有人染病后讳疾忌医,导致传播风险扩大。
艾滋病并不等于“绝症”。目前,抗病毒治疗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如果早发现、早治疗,患者可以和常人一样生活数十年。国家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服务,覆盖所有HIV感染者,极大减轻了患者负担。
但前提是——得“早知道”。
每个人都有责任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定期体检、科学认知、拒绝高危行为,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
老话说得好:“病从口入,祸从疏忽。”艾滋病的传播从不是“天降横祸”,而是行为选择的后果。它不挑身份、不分年龄、不看职业,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感染者。
但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通过科学的知识、理性的行为,艾滋病是可以防、可控、能治的。每一个积极面对健康管理的人,都是对家庭、社会最好的回馈。
医生不是“神”,但愿用知识点亮一盏盏健康的明灯。愿每一个人都能避免那道红色检测报告,活得安心、健康、有尊严。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我国艾滋病疫情最新数据通报》[EB/OL].(2024-12-01)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指南(2023年版)》[S].北京:国家卫健委,2023.
[3]李兰娟,吴尊友.艾滋病防控策略的医学进展与挑战[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45(3):321-326.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路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