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公益 向前一步】报告全文!看见“毛细血管”里善意奔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11:32 2

摘要:他们是外卖员,是小店主,是程序员,是患者家属,是平凡的上班族,他们因一次感同身受、一份推己及人,在真实的生活中回应那些被忽略却迫切需要的“非标需求”。他们,是中国公益最温暖、最坚韧的“毛细血管”。

他们是外卖员,是小店主,是程序员,是患者家属,是平凡的上班族,他们因一次感同身受、一份推己及人,在真实的生活中回应那些被忽略却迫切需要的“非标需求”。他们,是中国公益最温暖、最坚韧的“毛细血管”。

9月9日,阿里巴巴公益、《中国慈善家》杂志社联合主办“小微公益·向前一步——2025小微公益与媒体协同发展年会”,以别具一格的故事会的形式发布小微公益观察报告2025。该报告基于对805个小微公益案例的AI语义分析、93份问卷深研和12家媒体访谈,首次提出:“小微公益”是数字时代中国民间公益生态中涌现出的新范式。

研究院邀请该报告的执笔专家曾晶,将报告核心内容呈现给读者。报告电子版同时上架“微信读书”,可点击文末小程序阅读报告全文。

莫 言

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善要人知,是为扬善”。古人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就是慈善的种子和根芽,在合适的时候会长成大树,开花结果。善行是需要鼓励的:把好事告诉大家,起到一种影响大家、感染大家的效果,让善的力量更加强大,本身也是为善加分的好事。我相信把善的行为传播到广为人知的程度,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传播正能量就是要明辨是非;用善的声音来压制坏的声音,让善放出光芒,照亮黑暗。

王振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创始院长,民政部原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长

作为社会凡人善举的传播放大器、资源对接器和政策转化器的“天天正能量”媒体公益平台,十二年如一日地坚持以日为单位、以公众评选的方式来确定奖励对象,总量达到1.3万多个正能量个案,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社会公益风景线;其所展示的人人向善品格,客观上是对于社会之善的再发现与再升华。研究报告将其再定义为“小微公益”并进一步理论化,必将促成人们对于“天天正能量”的深度把握和对数字时代大众公益路径的多样化探索。期盼小微公益能够得到更为广泛和关注和支持!

丘仲辉

爱德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

小微公益是民间公益的根基,它源于民间,益于民间,融于民间,是民间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体现于日常凡人善行的社区互助之中,发挥着柔性而持久的作用。这种自下而上、自发自觉、互助互益的公益形态,有效弥补了公共服务的不足和非标需求,推动了社区治理的创新和传统慈善文化的活化。《中国慈善家》 影响力研究院发布的这份“小微公益”研究报告,正是通过观察、发现、研究大量小微公益案例,连接小与大,个体与社会,局部与整体,传统与现代,将小微公益提炼升华为数字时代中国民间公益的范式革新。它所传递的信息已远超文字本身的能量与温度,更为破解基层困境、帮扶“小微公益”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方案。它是一把精准的钥匙,一束炽热的火炬,积民间“小善”实践,为中国社会治理与创新贡献绵力与智慧。

张 越

著名主持人、它基金理事长

其实中国文化传统中,有丰厚的慈善公益的土壤。儒家讲仁爱,佛家 讲慈悲,道家讲天人合一。自古以来,怜老惜贫、舍饭施粥、修桥补路, 是被人赞颂的好品质。这些发自个人内心的不忍与悲悯,与数字化时代的 社交网络的便利性相融合,构成一个个微小的、便利的、根植于具体生活 需求的民间公益小行为、小团体,为我们庞大的社会网络拾遗补漏,也带 来最接地气的精神滋养。

胡 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揭示了“小微公益”的核心特征:依托数字技术降低行动成本与组织门槛,使得普通个体也能够在不同场景中发起并参与公益;与此同时,社交网络与平台机制强化了信息传播、资源链接与信任积累,使公益不再仅是大型机构的专属,而逐渐形成了“小而美”、灵活多元的形态。这一视角突破了传统公益研究中“宏大机构—弱势群体”的二元格局,将注意力转向了微观层面的实践者与日常化的公益行动,为理解当下社会参与的新趋势提供了重要补充。

2013年,阿里巴巴公益发起“天天正能量”项目,以“唤醒真诚与善良,感动世道和人心”为初衷,独创了“媒体发现-核实-报道-即时奖励”的机制,发掘、报道、传播凡人善举,不断形成事件和话题的公众讨论势能,推动“个人小善举”升级为“社会新公益”。

十二年来,该项目先后与400余家媒体、3000余名记者合作,奖励了超过1.3万个正能量案例。随着案例越聚越多,一个清晰的模式浮现出来:大量公益行为并非来自大型机构,而是源于民间个体的自发行动。它们轻巧、灵活、充满温度,展现出“个体的公共力量”,是一种全新的公益形态。2024年,“天天正能量”发布业内首份《小微公益观察报告》,首次将其界定为“基于民间生发的、个体或小型草根组织推动的公益实践”。

2025年,影响力慈善研究院基于对805个小微公益案例的AI语义分析、93份问卷和12家媒体访谈,形成《小微公益·向前一步——数字时代中国民间公益的范式革新》研究报告,首次提出:“小微公益”是数字时代中国民间公益生态中涌现出的新范式,即由普通人基于个体经验、技能、共情心和使命感,在社区层面发起的轻量化公益实践,其中部分实践通过媒体公益平台的传播、放大,得以信任加固并实现资源链接,升级为可复制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805个小微公益案例和93份针对小微公益发起人的问卷数据分析,勾勒出一副清晰的“小微公益”行动者画像:他们是“素人”,一人成团:绝大多数“小微公益”项目由个人独立发起(案例95.27%,问卷59.14%),近80%的项目目前的运营团队在10人以下,46.24%由个人独立运营。项目发起者的职业背景多元,包括企业员工、农牧民、退休人员、学生等,专职公益从业者仅占7.53%。绝大多数发起人的职业与其公益项目内容不相关,动力源于个人的亲身经历或共情、关注社会议题或发挥职业特长。● 项目的发起动因他们靠个人出资,却惠及千人:大部分的“小微公益”项目启动资金主要由个人出资(86.02%),项目存续到今天,亲友和个人投入仍是主要来源。● 项目现阶段的资金来源问卷调查显示,27.96%的项目影响超2000人,35.5%的项目影响200-2000人。46.21%的项目覆盖发起者所在村社,60.22%的项目影响范围主要在本地城乡周边。超过三分之一的项目兼具社区动员倡导和文化传播功能。服务对象高度集中于残疾人、身心疾患者、困境老人和儿童等传统弱势群体,70.97%的项目包含两种以上服务形式,主要为特定人群提供直接服务。他们“用爱发电”,却“无名无份”:29.03%的项目已持续10年以上;35.48%持续4-10年;32.26%持续13年。项目存续倚重个人坚持,主要依靠的是个人能力、认知、成就感和满足感不断增强而产生的正向情感回馈。项目资金主要依赖发起人个人和周边人际持续投入,53.76%的项目每年所需资金在3万元以下。谈及项目资源的可持续性,56.99%的受访者表示“资金紧张但能维持基本运作”,15.05%表示“短缺,随时可能中断”。超半数的项目“一直是个人行为”,只有23.66%成功注册社会组织,63.44%的受访者表示“身份”并没有带来什么问题,但“无名无份”也给项目的发展带来了阻碍:难注册(19.35%),无法公开募捐(21.55%),无法开捐赠发票(5.38%)。更有5位受访者担忧,一旦发生纠纷,个人的“草根”身份将使维权步履维艰。● 项目的组织化进程综合比较AI所做的文本分析和问卷调查数据,可以描绘出“小微公益”项目的整体画像:大多数“小微公益”项目起源于个人的亲身经历和情感共鸣,依靠2-10人的小规模团队运作,年运营费用在3万元以下,不定期开展公益活动,受益群体超过200人。项目高度在地化,主要覆盖当地社区病患残疾、困境儿童和老年人、低收入困难家庭等最弱势的群体,为其提供基础性的照护、情感扶持和生活质量提升等服务。

调研表明,小微公益不仅仅是一种实践现象,已经发展为具有稳定特征和革新价值的公益新范式:

一、“小微公益”具备稳定性特征

“小微公益”的发起机制“素人化”,多由个人独立发起,且个人的专业、职业与公益内容相关度并不高,但“非专业性”并未削弱其有效性;在地化精准响应需求,直接在场服务微观群体;行动模式“轻量化”,不多追求规模化、组织化;资金和外部支持普遍不足,高度依赖人际网络资源;持续发展的韧性度高,源于社会和媒体带给发起人的高度正向情感回馈与激励。

二、“小微公益”从三个方面改善公益效能

精准、及时匹配“非标需求”。“小微公益”发起人多因为亲身经历和共情,回应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未被关注的社会问题。对于“非标需求”,公益慈善组织或大型项目往往难以匹配、响应迟滞,而“小微公益”能迅速精准地提供服务。

社会资本累计提供源动力——“信任与认可”比钱更可持续。对“小微公益”而言,现金激励和外部捐款主要发挥应急、催化、过渡作用,项目本身转化出的情感认同、认知改变,以及所引发的受助者向施助者和志愿者转化、发起人社群和社区力量的充分动员,才是多数项目的基础动力。媒体带来的社会资本,如高级别的荣誉、权威的专业认可以及地方政策变化,对“小微公益”影响力升级的意义远高于经济资本。

修正“数字困境”,让公益重新“有温度”。“数字困境”即互联网公益的流量驱动、真实感知度低和“指尖支持”导致的情感疏离。“小微公益”将“人人公益”重新拉回现实场景,鼓励媒体和公众去触达公益行动者以及受助者,把微小的、本真的助人利他行为和情感互动放大为值得书写和奖励的公众叙事,为发起人带来了比泛泛“点赞”和线上捐款更为真实的“精神充电宝”。

三、跨越地缘、乡缘的社会影响——数字时代的民间公益新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一切利他行为的根基是人性中的“恻隐之心”,自发、持续、微小的善行始终是民间公益的重要文化内核。

进入数字时代后,媒介生态从“渠道分化”转向“无界融合”。融媒体彻底瓦解了传播的专业壁垒,行动者本身就能成为内容和意义的生产者,算法推荐系统捕捉个体善行并能精准推送给广大受众,经过多平台对单个内容的不断再造,催化“正能量”的扩散。让每个人的“于心不忍”和“随手利他”都可能衍生出具有公共性的示范、讨论、倡导和行动,从而突破传统民间公益的局部化和公共性不足,得以跨越地缘、乡缘,形成系统性的社会影响。

在“小微公益”生态中,媒体的角色早已超越传统的传播者。它们以同行者的姿态介入,用公信力为善意背书,以链接协调功能为行动赋能,成为撬动“小微公益”展发展的关键杠杆。

传播放大:从“发现故事”到“创造影响”

媒体以“传递正能量”为选择项目的核心标准,同时高度重视项目的“创新性”“可持续性”“需求精准度”和“协作模式潜力”,反映出媒体在项目的长期社会效益和参与便利度方面的深度考量。

资源链接:从“信息中介”到“资源枢纽”

通过“对接、协调、策划、搭建”等方式,积极联动政府、企业和协会资源,媒体推动“小微公益”从零散行动升级为可持续项目。例如,《新闻晨报》在疫情期间协调全市退烧药资源,实现物资的高效流转,《上游新闻》为“黎夏的芹菜”项目促成产销对接。

能力赋能:从“给予曝光”到“赋能成长”

面对项目长期运营存在的“专业管理缺失”和“受众热情收缩”挑战,媒体探索出“公益创益化”等赋能模式。例如,《生活报》在“江河卫士”活动中联合商业机构平衡双方利益,实现项目的可持续性;《三湘都市报》推动“老年人助餐点”的政企合作,尝试推动“小微公益”融入社区服务体系。

政策倡导:从“反映问题”到“推动改变”

媒体在政策倡导助力“小微公益”提升影响力方面有着更大的潜力。例如,《生活报》通过持续报道和数据支撑,促成社区养老设施和政策出台;《新闻晨报》推动民政系统关注阿尔茨海默病照护者。

行动引领:从“呼吁公益”到“带头公益”

越来越多的媒体已超越传统的“传播者”角色,向“发起者”“助推者”和“引领者”深化。例如,《南国早报》培育广西八桂义工协会,覆盖扶贫、救灾等多个领域;《半岛都市报》以主办方身份整合高校资源,将学生的自发活动升级为区域公益品牌。

一个小小善念,如何最终成长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解决方案?报告通过对“泳池边的守望者”“无障碍服装设计师”“黑暗中的点灯人”“无声合唱团”“无障碍服务提供者”等五个与“天天正能量”及媒体深度互动案例的剖析,总结出小微公益发挥影响力的四大关键要素。

● “小微公益”影响力模型

行动者:发自内心的“愿力”是起点:个体的动机强度(愿力)、个人能力(未必是和项目直接相关的专业能力)和已有资源网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项目的发端期和瓶颈期。

社区关系:来自周围的“支持”是土壤:社区关系的支持决定了“个人善行”在社区内的嵌入深度。

媒体杠杆:被看见的“声量”是放大器:在服务初见成效或模式可行性得以验证之后,媒体传播的杠杆效应带来公信力背书和流量关注。传播效能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可持续资源,还可以形成对社会问题的更广泛关注和讨论。

政策接口:系统性的“改变”是未来:最终推动系统性变革的主要力量仍然是政策接口和政府行动,包括将“小微公益”项目纳入政府服务体系、完善立法和创新政策解决社会问题,或以政府为主体推广新模式或新的城市文化。

报告对构建媒体公益平台、助力“小微公益”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充分发挥媒体公益平台的政策倡导作用,将“小微公益”模式经验形成政策建议,推动地方立法或社区试点;

针对“小微公益”在地、在场的特点,强化本地传播,增强情感回馈;

联合建设“轻量化资金池”等支持机制,让处在应急、过渡、服务升级或规模扩容等节点上的小微公益项目完成跃升的关键一跳;

联合协调技术赋能,助力资源对接;

打造可持续的“小微公益案例库”,形成可检索、可分析的实践知识图谱。

小微公益行动者寻访计划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投入百万公益金,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不少于100个草根公益行动者或团队。我们想找到的小微公益,应当有以下几个特征:

持续性:行动需有持续性,解决具体社会痛点;

草根性:非机构化、组织化运作,发起者为普通个体或民间自发小组;

创新性:用自己的方式回应未被关注的社会需求;

感染力:故事具共情力,能唤醒更多爱心、激发他人参与;

可复制性:模式可被其他地区借鉴。如果你身边有像这样的草根公益行动者,请联系我们,或者发邮件至

来源:天天正能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