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6日,《衢州日报》头版刊登《“老故事”成了金钥匙》一文,报道了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通过“文化赋能+产业升级+机制创新”,带动村民共同富裕,推进乡村振兴。
9月16日,《衢州日报》头版刊登《“老故事”成了金钥匙》一文,报道了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通过“文化赋能+产业升级+机制创新”,带动村民共同富裕,推进乡村振兴。
“浙BA”城市争霸赛激战正酣。赛场外,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未来乡村高家馒头非遗工坊热气蒸腾。包装盒上印着杨炯出巡插画与皇朝墩稻穗图案的酒酿馒头,正被加紧分装。这些馒头,不仅是“浙BA”衢州古城应援车推荐的特色名片,更以每天近5万个的销量发往全国。
“酒酿馒头的热销,是盈川‘人文搭台、经济唱戏’的缩影。”盈川未来乡村党支部书记占小林坦言,正是靠着文化赋能产业、人文联动经济的思路,盈川村走出了一条“老故事焕新颜、村民富口袋”的乡村振兴路。
非遗美味 香飘产业路
“皇朝墩的稻作文明、杨炯的清廉故事、高家馒头的非遗技艺——这三者要是结合起来,肯定能用老故事打造出最有文化味的非遗馒头。”2025年初,创业青年徐元龙将目光投向了盈川。他的想法,与村两委“以文兴产”的规划不谋而合。
为了让文化味真正“渗”进馒头里,徐元龙带领团队翻阅史料,深入探讨稻作文化与杨炯文化如何结合,并邀请非遗传承人改良酒酿工艺,反复调试馒头发酵时间与温度。他还向村民伸出了橄榄枝:“一起参与吧,不仅能守住老手艺,还能卖出好价钱。”
“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改改就能卖钱?”起初,村民不能理解。徐元龙索性在村里摆起长桌宴,请游客、村民品尝改良后的酒酿馒头,并提意见。甜而不腻的口感、带着酒香的回味,再加上娓娓道来的老故事,大家赞不绝口。曾经抱着怀疑态度的村民打消顾虑,纷纷加入高家馒头非遗工坊。
如今,非遗工坊的馒头已从单一品类升级为文化产品矩阵。“我们创新推出五行馒头、葱花馒头等十余种特色产品,除了供应给衢州本地各大小酒店、餐馆外,还销往杭州、上海、成都等城市。”不仅如此,徐元龙团队还开发了咖啡产品,特别融合了杨炯文化的内涵和本地农业特色,让“喝一杯咖啡,听一段盈川故事”成了新潮流。
景活文韵 催熟新业态
盈川村的魅力,何止于一笼馒头和一杯咖啡。
“盈川是初唐县治遗址,杨炯在此任县令时清正爱民,留下了很多故事。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文化破题,打造乡村文化IP。”占小林介绍,2021年起,村里启动未来乡村创建,每一步规划都紧扣文化赋能,陆续修建了杨炯纪念馆,修缮了城隍庙等历史建筑,打造出盈川暮鼓、悬萝瀑布等人文景点,还将省级非遗“杨炯出巡”祭祀仪式常态化。
杨炯文化的活态转化,让游客能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也为经济发展铺好了流量底色,更带动了新业态的聚集。2023年,悬萝瀑布旁开起了一家“瀑布咖啡厅”,游客坐在落地窗前,喝咖啡、赏瀑布、看江景,“有文化的咖啡厅”成了高频评价,让这里火遍社交媒体平台。同年,腾云文旅公司入驻,整合村里25栋闲置农房改造成102间精品民宿,木质结构搭配唐风装饰,还提供“汉服体验”“非遗手作”等文化活动,入住率常年保持在80%以上,凝聚了更高人气。
“以前村里年轻人大部分外出打工,现在村里游客多了,民宿、餐厅都需人手,不少年轻人主动回来创业。”村民吴水福的妻子就在民宿做管家,除了日常服务,还会给游客讲解盈川历史。吴水福说,家里闲置的6间房出租给民宿,每年能拿到1.2万元租金,“我们夫妻一年能挣8万多元,还能跟着学文化,收入比以前强多了!”
如今,盈川村100多户村民陆续将闲置农房交由村里统一收储,改造成精品民宿、文化驿站,都延续了“文化赋能”的思路;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近7倍,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人文与经济的双向奔赴,让这个古村焕发新活力。
抱团赋能 拓宽致富路
要想走得远,就必须用机制把文化赋能的效果放大。于是,以“传承南孔文化、活化杨炯资源、带动共同富裕”为核心目标的盈川文旅联盟成立了。
盈川文旅联盟把分散的文化资源打包成系统的经济产品,通过资源共享、业态互补,让杨炯文化IP的效应不断扩大;引入山东“寿光模式”建设未来农业园区,一期智能大棚种有机蔬菜,二期298亩拱棚投产后亩产值从2万元提升至4万元,带动周边70余名村民就业,不少村民在工作中还承担起“文化讲解员”的角色,向采购商、游客介绍农产品背后的盈川故事……
体育赛事也成为文化赋能的纽带。今年8月,“趣衢江・夺村冠”全民健身季在盈川村启动,“团结向前冲”“登顶药王山”等融合农耕元素的比赛,吸引了衢江区22支队伍参赛。游客们看得热闹,还跟着体验农耕游戏,不少人看完比赛,又留下来逛古村、住民宿。“赛事搭台,文化唱戏,既聚了人气,又推了产业。”占小林说。
最关键的是,盈川村的“共富” 机制越来越完善。村里构建“旅游公司+村集体+村民”的分红模式,让村民既能通过土地流转、房屋出租获得收益,又能在工坊、民宿、餐厅就业,还能通过销售农产品增加收入。村集体则通过土地流转、项目分红、文旅设施租赁等方式,经营性收入从2021年的21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157万元。这些资金又反哺到基础设施升级和村民福利上,无论是文化广场、非遗展厅、农家书屋,还是技能培训班,都让村民成为文化赋能受益者。
“闲房变成了有文化的民宿,闲人变成了懂文化的管家,闲地变成了传播文化的庄园。”村民们的感受,是盈川村变化的最好注脚。占小林透露,2025年,盈川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预计突破20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万余元,“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符号,而是能让村民富起来、村庄活起来的金钥匙。”
来源丨衢州日报
编辑丨黄成鹤
一审丨余慧仙
二审丨舒勤
三审丨徐芳
期待你的
+
来源:衢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