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洛杉矶Costco货架前排起百米长队,纽约沃尔玛货架一小时清空——这些场景并非黑五促销,而是近期北美社交平台疯传的视频:产自中国的家电、玩具、日用品正被美国人争相扫货。"比本地品牌便宜40%""用了十年没坏",评论区充斥着懊悔与不解:"我们到底在抵制什么?"
洛杉矶Costco货架前排起百米长队,纽约沃尔玛货架一小时清空——这些场景并非黑五促销,而是近期北美社交平台疯传的视频:产自中国的家电、玩具、日用品正被美国人争相扫货。"比本地品牌便宜40%""用了十年没坏",评论区充斥着懊悔与不解:"我们到底在抵制什么?"
数据引爆舆论漩涡
全美零售联合会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对美出口同比增长12%,家具类涨幅高达27%。在佛罗里达州,中国产电动滑板车断货三个月仍供不应求;德州农贸市场的中国产蔬菜罐头甚至出现代购黄牛加价30%转卖。"中国制造正在收复失地",彭博社如此评价。
撕裂的美国民意战场
支持者高呼"实用主义至上":"我女儿的生日派对全靠中国气球撑场面";反对者痛批"文化入侵":"超市变成红色海洋令人不安"。更戏剧性的是,西雅图某超市为平息争端,竟推出"中美商品分区",引发更大规模抗议——反对者认为此举涉嫌歧视,支持者指责"政治正确绑架市场"。
产业链暗战升级
耐人寻味的是,此次抢购潮恰逢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四周年。分析人士指出,即便叠加25%关税,中国商品仍保持价格优势,暴露出美国本土制造业空心化的残酷现实。南卡罗来纳州纺织厂主约翰愤怒控诉:"政府补贴新能源产业,却让我们用二战时期的机器跟中国竞争!"跨国消费者觉醒
ChineseMadeIsTheNewBlack播放量破亿次,00后博主发起"寻找中国宝藏商品"挑战赛。一位硅谷工程师留言引发共鸣:"我花500美元买的德国婴儿车突然散架,而39美元的中国款用了两年依旧顺滑——所谓'价值观消费'在安全面前一文不值。"
风暴中心的沉默者
面对舆论海啸,中美双方均未官方表态。但据知情人士透露,义乌小商品城紧急扩招2000名工人,深圳某跨境支付平台单日交易额暴涨5倍。这场始料未及的"逆向抢购",正悄然改写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叙事。
争议焦点:
当实用主义撞上民粹浪潮,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背后,究竟是全球化不可逆转的明证,还是新冷战思维下的无奈妥协?这场抢购风暴,是否会成为压垮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后一根稻草?
来源:环球斥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