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京都的艺术作品其实很多,印象最深的一部电影却是《在京都小住》。影片中没有跌宕的剧情,也没有流量明星,只有女主角加奈骑着脚踏车穿梭在京都的晨雾与暮色中:在百年豆腐店门口排队时与邻人寒暄,在茶寮的榻榻米上咬下一口沾着黄豆粉的和果子,在鸭川边看着少女踩着木屐“嗒
来源 l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分享 l 书艺公社(ID:shufaorg)
关于京都的艺术作品其实很多,印象最深的一部电影却是《在京都小住》。影片中没有跌宕的剧情,也没有流量明星,只有女主角加奈骑着脚踏车穿梭在京都的晨雾与暮色中:在百年豆腐店门口排队时与邻人寒暄,在茶寮的榻榻米上咬下一口沾着黄豆粉的和果子,在鸭川边看着少女踩着木屐“嗒嗒”走过青石板路。这部被称为“京都散步指南”的治愈系电影,意外戳中了无数困在格子间里快节奏的都市人——
京都这座千年古都,似乎藏着破解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密钥。
没什么地方可去的时候,不如再去一趟京都。
最近刚上市的新书《意·象·京都:感受京都空间设计的十二个关键词》(后文简称为《意·象·京都》),恰好展示了京都这座城市的深层肌理。建筑师出身的作者以“分隔再连结”“隐喻”“巡回”“透”等十二个关键词为经纬,引导读者在京都的大街小巷里随意行走——神社的结界、庭园的枯山水、町家的光影编织成一首四季流转的空间小诗。
当樱花季的人潮褪去喧嚣,这本书将带你以另一种视角,去触摸京都的骨骼与肌理。
十二重空间维度:在行走中参悟京都的“场”
京都的魅力,在于它永远拒绝被简单定义——
它是神社鸟居串联的神圣结界,是枯山水庭园中砂纹隐喻的宇宙,是町家屋檐下光与暗的私语。而《意·象·京都》的十二个章节,恰似十二扇推拉门,层层揭开这座城市的空间哲学。
鴨川河畔櫻花遍野(图片来源:genjikyoto)
在京都,鸟居不仅是物理的门槛,更是神域与尘世的结界。
作者以“结界”概念解析神社空间的递进:石灯笼、御手洗川、朱红鸟居,每前进一步,都是对世俗的剥离。这种“分隔再连结”的智慧,在伏见稻荷的千本鸟居隧道中达到极致——鲜红的拱门如时空褶皱,将欲望、祈愿与信仰压缩成一条狭窄的甬道,而那些如瀑布般绵延不断的鸟居,却成了俗世欲望对神域结界最鲜明的冲击。
瀑布般绵延不断的鸟居
漫步西芳寺,作者带我们看见另一种美——青苔吞噬庭园,而时间在崩坏中重构诗意。这里没有工匠的刻意,只有自然与人工的博弈:
“池庭”后来变成了“苔庭”,据说是江户时代荒废未作打理的缘故。我们今日观赏的西芳寺,可谓是日本庭园随着大自然腐朽的样貌……这里的环境仍会继续改变,空间也会随之变化,以适应每个阶段的环境——就好像日本的其他事物一样。
满覆青苔的西芳寺庭园
又如二条城的“雁行”建筑,错落的屋檐打破对称的呆板,建筑的屋顶在光影的偏移中被打散、错开,呈现出一种类似迷宫的质感,也让京都的空间始终处于秩序与混沌之间。
雁行结构的二条城·二之丸御殿
在孤篷庵,作者这样描写黄昏时分室内的景象:“忘筌之间”墙面的上方开口被纸窗遮蔽,见不到外部空间,所以只能从唯一的下方开口望见室外的庭园,不过映入眼帘的石灯笼也渐渐地只剩下剪影了。这样的气氛仿佛在告诉我,一切事物终将融入黑暗之中。
这种光与暗的对比,与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中讲述的黑暗之美,应当是同一种东西。
青莲院·华顶殿
一本随身携带的“空间导赏手册”
不同于学术著作的艰涩,《意·象·京都》的妙处,在于“可携带的体验感”。这是一本可装入口袋的柔软小书,一个轻巧、妥帖的“旅行搭子”。
就像《在京都小住》里女主加奈的舅公提供的手绘地图,本书每一章都独立成篇,如同本书附赠的精美书签,可以随机嵌入京都的某个角落。
十二枚日本传统色书签,随机附赠
想象一下,走在法观寺的八坂之塔下,翻开“组建”一章,感受现代与古韵气质的碰撞;
于贵船神社的奥宫,对照“分隔再连结”的解析,流水与岩石之“气”便有了宗教地理学的注脚;
漫步嵯峨野的竹林小径,“透”的概念让竹影与光隙成为空间的诗行。
图片来源:《在京都小住》
樱花季的京都固然绚烂,但书中更揭示了一种“反季节的凝视”:等持院的回游庭园在雨中更显幽静,诗仙堂的枯山水在黄昏的光线下才能窥见砂纹的呼吸。带上这本书,你会在游客的镜头之外,找到独属于京都的“间”——那个在留白中生长的美学宇宙。
一封写给京都的情书
在全球化正将世界变得愈发雷同的今天,京都为何依然迷人?
《意·象·京都》给出了答案:它从未停留在“古都”的标本状态,而是将空间转化为一种“活”的文化基因。书中对“透”“留白”“向深远处”等角度的剖析,不仅是建筑学的解构,更揭示了东方美学中“侘寂”“物哀”“幽玄”的精神内核。
本书作者清水泰博,1957年出生于京都市。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院建筑系、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研究所,日本一级建筑师,现任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教授。作为一个在京都出生、长大,擅于探索如何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建筑师,他把对于京都的情感与理解都融入了这本书中。
人生是旷野,就算身在格子间,也能在阅读中享受片刻的自由呼吸。在这个春天,就让《意·象·京都》成为你口袋中的美学向导——在古都的呼吸之间,读懂一座城市的灵魂。
图片来源:《在京都小住》
图文综合来源网络, 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之目的。 和万千书坛精英,一起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 原文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立场以及价值判断。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书艺公社联系。
欢|迎|联|系
文章投稿,请联系: xshufa
来源:书艺公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