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到底有多恐怖?他若不死朱棣不敢篡位,中国历史险些被他改写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17 02:07 1

摘要: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在这众多儿子当中,唯有一人“独领风骚”,此人便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在这众多儿子当中,唯有一人“独领风骚”,此人便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

朱标其地位之稳固,堪称史上太子之最,甚至可以说,在朱元璋的心中,朱标几乎等同于他的“独子”,就连朱棣都入不了他的眼。

然而,天妒英才,朱标英年早逝。如果朱标能够活得更长久一些,就不会有后来的朱棣篡位,而明朝的历史轨迹也可能会因此而改写。

那么,朱标究竟有何等非凡之处,能让朱元璋如此看重?他到底有多“恐怖”?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每一位帝王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希望自己打下的江山能如那“山河日月”一般流传千古,永不衰败。

当然了,这仅仅是一个美好的幻想罢了。无论多么强大的王朝,都无法逃脱历史的轮回,无法真正将江山传承万世。

但这种渴望永续传承的思想,却在每一位的帝王心中根深蒂固,朱元璋自然也不例外。

朱元璋出身贫苦农民,当过和尚、做过乞丐。25岁投身反元斗争,经过十五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深知大明江山来之不易,为了能够让大明王朝永续长存,让“朱明”的旗帜高高飘扬,他采取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举措——对继承人的重点培养。

在朱元璋的眼中,“天子之子”所肩负的责任重大无比,继承人的品质与能力,直接关系到天下的安危与国家的兴衰。

按照封建社会的“嫡长子继承制”传统,大明王朝的未来,迟早要交到长子朱标的手中。因此,朱元璋对朱标的教育,倾注了无尽的心血与关注。

早在朱标六岁那年,朱元璋便为他精心挑选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学问大家”宋濂。

据史料记载,宋濂担任朱标的老师长达十余年之久。在此期间,宋濂的一言一行均以礼法来规劝朱标,使他能够走向正道。

即便在回乡省亲的时刻,宋濂也始终牵挂着朱标的学业进展。每当谈及政治教化、前代兴亡等深刻话题时,他都会语重心长地告诫朱标:

“当如此,不当如此。(应当这样做,而不应当像那样做。)”

朱标每次听到这些话后,都会收敛神色,恭敬地听取并接受宋濂的意见,并且尊称他为师父。

不难看出,两人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宋濂不仅是朱标的老师,更是他精神上的“父亲”。

之后,朱元璋还专门在皇宫侧旁建立了一座大本堂。这里既是学校,又是图书馆。

宋濂、魏观等名儒担任教官,从国子监中挑选出来的优秀生员则作为伴读,与朱标一同学习成长。

就连许多功臣子弟也都就读于此,而朱元璋还时不时地亲临大本堂,检查太子的学业进展。

1368年,朱元璋仿照唐朝制度,设立了东宫作为太子的居所。他让一大批开国文武重臣围绕在朱标身边,让这位未来的皇帝提前与大臣们熟悉人情世故,增进君臣之间的感情。

为了使朱标能早日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帝位继承者”,朱元璋更是用自己多年的经验来教育儿子。朱元璋最担心的,就是朱标会:

“生长富贵,习于晏安。”

要知道,朱元璋是从一个贫苦农民登上的帝位。尽管他在登上皇帝宝座,思想、立场等发生了些许的改变,但身上仍保持着农民阶级那优良的品德和作风。

他明白,人一旦长期身处在一个优渥的环境环境中,就必会对安逸舒适的生活习以为常。而这,是未来的皇帝最需要警惕和摒弃的。

一次,朱元璋在外出时,特意让侍臣带着朱标去走访农家,让朱标深入民间,观察农民们的生活。

朱元璋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朱标能体会到农民的不易,时时刻刻想到农民的辛苦,要懂得节制,要有分寸。

不难看出,朱元璋对朱标的思想、德行等方面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而朱标也不负众望,成长为了大明王朝“最完美的太子”。

朱标生性仁厚,加之又自小受到了严格系统的儒家教育,长大后的他,成为了一个温文儒雅的青年。

然而,他的这份仁厚,在父亲朱元璋的眼中,却成了难以言说的隐忧。

因为在他看来,应具备刚柔并济、文武双全的特质,而朱标的性格,似乎与这些要求相去甚远,这不禁让朱元璋时常暗自长叹。

其实,让朱元璋更为不安的,是父子二人在治国理念上的严重分歧。朱元璋信奉“以猛治国”,认为只有通过铁腕手段,才能确保江山的稳固;

而朱标则秉持仁政思想,反对滥杀无辜,主张以宽仁治理天下。这种理念上的冲突,曾多次引发父子间的激烈争执。

就比如有一次,朱元璋因大开杀戒而遭到朱标的强烈反对。朱标坚持认为,立国之本在于仁厚,而非杀戮。

他主张法律只是治国的辅助手段,不应滥用重刑。这番言论,无疑触怒了朱元璋,他怒斥朱标:

“你小子竟敢反过来教训我?”

1380年,朱标的恩师宋濂因卷入“胡惟庸党案”而被判处死刑。对于朱标而言,宋濂不仅是他的授业恩师,更是他精神上的支柱。

因此,他毅然决然地跪在朱元璋面前,恳求父亲能赦免宋濂的死罪。然而,此时的朱元璋却毫不让步,冷漠地回应朱标:

“那得等你做了皇帝才行!”

这番话直接让朱标的心沉入谷底,心灰意冷之际,朱标选择投河自尽来以死抗争,幸得被及时救起,才未酿成悲剧。

与此同时,马皇后也在出言劝说,为宋濂求情。最终,朱元璋免除了宋濂的死罪,仅将其流放。而后,大骂朱标:

“痴儿,我杀人与你何干?”

还有一回,朱元璋又大开杀戒,朱标于心不忍,再次挺身而出劝谏父亲不要过于残暴,伤了和气。而朱元璋只是冷冷地瞥了他一眼,并未多言。

等到了次日上朝之时,朱标发现地上有一根荆棘。这时,朱元璋发话了,让朱标将荆棘拿起。

荆棘上长满了刺,直接拿起必定会扎得满手是血。眼看朱标没有动作,朱元璋便亲自上前将这荆棘拿起,将这刺一一拔掉后,说道:

“我是怕你不好拿,剥光了再给你不好吗?难道你不明白朕的用意吗?”

朱元璋这话意思很明显了,自己之所以会大开杀戒,是为了除掉这些对国家有危险的人物。这些人一死,那对未来的君主而言,是百害而无一利啊!

没成想,自己的一片好心竟被当成了“驴肝肺”。朱标不仅没有领情,反而对朱元璋说道:

“我听说,尧舜治理天下之时,万物皆能自然而成,无需人为雕琢便能展现出其本真的美好。因此,我恳请陛下能够维持现状,不要轻易改变。”

此话一出,气得朱元璋抄起一旁的家伙式儿就向朱标扔去。朱标必然不会傻愣在原地,扭头就跑,朱元璋便追在他屁股后面打。

朱标眼见情况不妙,情急之下,将怀中事先准备好的一幅画抖落了出来,而朱元璋在看到画上的内容后,当即停止了动作。

原来,这幅画上的内容是朱元璋因作战失利,遭敌军追赶,而马皇后背着身负重伤的他一路逃命,这才躲过一劫。

朱元璋曾多次将马皇后与唐长孙皇后想比,并表示:“家有贤妻,犹国之良相,朕岂能忘之!”

因此,朱元璋在看到这幅画后,停下了追赶朱标的脚步,也就渐渐消了气。

从上述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尽管朱标的治国理念与朱元璋截然相反,但他所主张的“仁政”,却是一位明君应具备的重要品质。

事实上,自成年以来,朱标就一直积极参与朝政事务的处理工作。他的治国理念新颖而富有借鉴意义。

而且,朱标在处理与其他的皇子的关系中,也十分的得心应手。尽管大家的性格各不相同,但朱标对弟弟们皆照顾有佳,是弟弟们眼中最称职的兄长。

所以说,在这兄友弟恭的氛围之下,朱标的地位几乎是无法被撼动的,他地位的稳固,堪称史上太子之最。

人们常说,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而这,也被称为“人生三大不幸”。

可偏偏,这三大不幸朱元璋全占了。

一直以来,朱元璋都不是很满意在南京建都,多次想要迁都,只不过朱元璋所选中的那些备选都城,或无险可守,或遭群臣反对,最终只好作罢。

1391年8月,朱元璋将朱标派往了西安、洛阳等地区考察,筹划着迁都一事。

可自打朱标结束视察返回后,就一病不起。朱元璋筹划迁都一事,也就因此搁置了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标的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重,最终撒手人寰,年仅38岁。

史料中,关于朱标的死,只说他是感染了风寒,久治不愈,到底是患了什么病,并没有具体的说明。

朱标的去世,对朱元璋的打击很大,人生的三大不幸,朱元璋都一一尝了个遍。

那么,朱标为何在38岁就英年去世了呢?这究竟是天意,还是人为?其实,站在朱标的角度,或许就能体会到他的“苦”了。

自幼年起,朱标便被按照皇位继承人的严苛标准来培养,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受到严密的监视与约束。

而在朱元璋的眼中,朱标是一个“不称职”的孩子,他希望朱标能快快成材,又担心他处理不好政事。

时间一长,父子两人之间就会有矛盾、隔阂。这种长期的压抑、痛快无处宣泄,只有对天长叹。从这之中,也多少能窥见出当时的皇室教育的弊病。

不过,对于朱元璋来说,自始至终朱标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其他皇子无可替代的。

因此,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将位子传位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一来是遵循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二来也是对朱标的怀念与不舍。

其实,如果朱标能够活得更长久一些,就不会有后来的朱棣篡位,而明朝的历史轨迹也可能会因此而改写。但历史没有如果。

《明史·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三》.国学网

试论朱元璋对太子的教育- 姜凤歧.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太子朱标的“杀手锏”-樊斌 .《新阅读》

朱元璋对诸子的教育和培养-范沛潍. 史学月刊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