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一首非常成功的小令,哀怨悲凉,撼人心魄,结尾堪称神来之笔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05:21 1

摘要:这首词当创作于靖康之变后的一个暮春,当时徽钦二宗被金人掳走,中原沦丧于金人之手,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宗。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一时间,中原尽失,朝野志士无不拔剑斫地,切齿扼腕。

于是,词坛上出现了一批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见充溢着抑塞磊落之气的作品。向子堙的《秦楼月》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这首词当创作于靖康之变后的一个暮春,当时徽钦二宗被金人掳走,中原沦丧于金人之手,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宗。

词人为了抒发家亡国破,悲哀愤恨的心情,写下了这一首哀怨悲凉,撼人心魄的《秦楼月》词。

《秦楼月》宋·向子堙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南宋词人向子堙的《秦楼月》收录于《酒边集》,该词创作于靖康之变后中原沦陷的背景之下,词人借《秦楼月》词牌抒写家国之痛与故园之思。

词作上阕以“芳菲歇”起兴,通过“故园目断”“无边烟水”等意象勾勒出悲凉意境。下阕“可堪更近乾龙节”点明临近钦宗生辰的创作时间,运用杜鹃啼血的典故,以今昔对比强化亡国哀思。

“秦楼月”又名“忆秦娥”。双调,四十六个字。前段五句,三仄韵,一叠句,二十一字。后段五句,三仄韵,一叠句,二十五字。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

“芳菲歇”三个字,指春残花谢的景况。开篇将春去花残的自然景象和词人内心的悲凉心境融为一体。这不仅是季节的凋零,更是故国沦丧的隐喻。

词人在这里并非吟咏时令节序,抒发一般伤春伤别的情怀,所以下面几句不再展开对景色的描绘,取而代之的是“故园目断伤心切”。

“故园”通常可作家乡来解,但向子堙的家乡在江西临江,并未沦入敌手。这里的“故园”很显然是指失去的国土。

词人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却不可见。这对一个胸怀爱国之情的南渡词人来说,怎能不悲伤痛切呢?这一句是对内心情感的直接表露。

“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无边烟水,无穷山色”写词人眼中所见,唯有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这一景象既是“故园目断”含义的丰富和延伸,又使“伤心切”这一心理活动具象化了。

这烟水与山色,既是眼前的实景,又是阻隔家国的象征屏障。词人“目断”而“伤心切”,重复的“伤心切”三个字,如泣如诉,将那无法排遣的悲痛层层推进地表达了出来。

自然界无边无际的山水,又恰到好处地隐隐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情感的惆怅和悠远。景与情合,情以景生,“悲喜亦于物显”(王夫之语)正是这八个字的妙处。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

下阕“可堪”两个字是不能堪的意思。这是词人着意用力之笔,把上阕“故园目断伤心切”的情感又推进、深化了一层。

词人为何在春末夏初时节要遥念故园呢?因为这个时候“更近乾龙节”。《易·乾》:“九五,飞龙在天。”乾卦以龙取象,所以古人常以“乾龙”喻帝王。

“乾龙节”四月十三日为宋钦宗赵桓诞辰,定名乾龙节。此时徽宗已被掳北去,山河破碎。词人在此时节临近之际,悲愤交加。

“眼中泪尽空啼血”。一个“空”字,道尽了无力回天的绝望——泪水已流尽,纵使啼血也无济于事。这“空啼血”三个字,既是对杜鹃啼血典故的化用,更是词人泣血椎心的真实写照。

“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词的结尾处堪称神来之笔。子规鸟的悲啼,是“不如归去”的哀鸣,与词人思归故园的渴望形成强烈的共鸣。

按《秦楼月》词调的要求,“空啼血”是承上句而来,这里不是语句的简单重复,而是用其带下句的用意。词人缘情而布景,用“子规声外,晓风残月”这样凄厉衰飒的意境结束全词。

子规即杜鹃鸟,子规啼血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晓风残月”是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名句,这里虽与柳永词中名句同字,意境却截然不同。柳永写的是离别的清冷,向子堙则描绘了拂晓时分的凄厉与残破——晓风如刀,残月如钩,共同构成了一幅国破家亡后的荒寒图景。

向子堙这首词,以“芳菲歇”起兴,以“晓风残月”收束,在时空的苍茫中,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亡紧紧缠绕。词中“伤心切”、“空啼血”的反复咏叹,如杜鹃泣血,声声入骨。

当“子规声外”的悲鸣与“晓风残月”的凄景交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遗民词人对故园的深切眷恋,更是一个时代在历史裂变中的巨大悲鸣——那残月如钩,钩住的何止是黎明前的黑暗,更是整个民族无法愈合的创痛。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