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精英堕落:吴舰用假模型骗4.5亿,拿1.67亿年薪,如今跑路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7 10:57 1

摘要:2023年的某个深夜,纽约曼哈顿的一间公寓里,32岁的吴舰对着手机屏幕犹豫再三。朋友圈里都是金融圈的同事、康奈尔的导师、清华的老同学,他不敢发;但刚到账的2350万美元年薪(约合人民币1.67亿元)像一团火,烧得他坐立难安。最终,他点开了小红书,敲下一行字:"

2023年的某个深夜,纽约曼哈顿的一间公寓里,32岁的吴舰对着手机屏幕犹豫再三。朋友圈里都是金融圈的同事、康奈尔的导师、清华的老同学,他不敢发;但刚到账的2350万美元年薪(约合人民币1.67亿元)像一团火,烧得他坐立难安。最终,他点开了小红书,敲下一行字:""不敢发朋友圈,自己心态还是太年轻,想找个没人认识的地方偷偷炫耀下......""配图是一张模糊的薪资单,数字刺眼。他以为这是""无人认识的角落"",却不知按下发送键的瞬间,已为自己挖好了坟墓——如今,这位手握清华工学学士、康奈尔哲学博士学位的量化精英,正被美国司法部全球通缉,罪名是电汇欺诈、证券欺诈和洗钱。从顶尖对冲基金Two Sigma的高级副总裁到在逃嫌犯,这场由"隐秘炫富"引爆的风暴,撕开的何止是一个人的堕落?

吴舰的小红书帖子里藏着一个典型的精英悖论:既渴望被看见,又害怕被看穿。他在帖子里解释""不敢发朋友圈""的原因:""怕被说炫富,怕被同事议论,怕父母觉得我飘了""——这些顾虑精准戳中了精英阶层的""身份焦虑"":他们活在""成功人设""的玻璃罩里,既需要维持""低调内敛""的社会形象,又无法抑制对""超额回报""的炫耀冲动。于是,小红书成了他们的""情绪出口""——这个以年轻女性用户为主的平台,在他们眼里是""安全区"":没人认识,就没人拆穿;偷偷炫耀,就能既满足虚荣心,又不破坏""精英人设""。

但他算错了两件事。第一,金融圈没有真正的""无人区""。2350万美元年薪是什么概念?2022年,高盛CEO所罗门的年薪是3500万美元,摩根大通CEO戴蒙是3450万美元——一个入职不到五年的量化研究员,薪资直逼华尔街巨头CEO,这本身就是""反常信号""。帖子发出后,很快被金融圈从业者截图转发,""Two Sigma出了个年薪2350万的大神""成了业内热议话题。第二,量化对冲基金最忌讳""反常""。Two Sigma以""用数据和模型打败市场""著称,核心竞争力就是""不高度相关""的投资模型——新模型必须和旧模型低相关,才能分散风险。一个研究员突然拿这么高的薪资,背后必然对应""超额业绩"",而""超额业绩""是否合理?公司内部调查随即启动。

这场""隐秘炫富""的本质,是精英阶层对""规则""的双重标准:他们要求别人遵守""低调""""谦逊""的社会规范,却为自己的欲望寻找""例外通道""。吴舰在帖子里说""心态还是太年轻"",但他真正的问题不是""年轻"",而是""傲慢""——他以为自己能掌控信息传播的边界,以为""没人认识""就能规避风险,却忘了金融市场的铁律:所有不寻常的收益,都有一双眼睛在盯着

SEC的起诉书写得很清楚:2021年11月至2023年8月,吴舰操纵了至少14个投资模型。这些模型本该是他的""核心竞争力""——Two Sigma要求新模型必须""不高度相关"",这样才能避免策略同质化,给客户提供多元化选择。但吴舰做了什么?他偷偷修改模型代码,让新模型""复制粘贴""旧模型的预测结果。简单说,他用""新瓶""装了""旧酒"",却告诉公司""这是独家配方""。

这不是简单的""偷懒"",而是精心设计的欺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不高度相关""的模型很难做。市场规律就那么多,想做出""独特预测"",需要海量数据、复杂算法,还要运气。但如果直接复制旧模型呢?预测结果稳定,业绩""好看"",奖金自然高。吴舰2021年还是""量化研究员"",2023年就升为""高级副总裁"",薪资从百万级暴涨到千万级,靠的就是这些""假模型""带来的""假业绩""。

更讽刺的是,这些""假模型""给公司和客户造成了截然相反的结果:Two Sigma旗下部分基金(主要由高管和员工投资)多赚了4.5亿美元,而客户却损失了至少1.65亿美元。这本质上是""利益输送"":用客户的钱给内部人抬轿子。吴舰自己呢?靠着这些""假业绩"",拿走了2350万美元年薪,还在曼哈顿买了套数百万美元的公寓——他把""聪明才智""全用在了钻空子上。

为什么Two Sigma直到2023年夏天才发现?因为量化模型是""黑箱""。普通投资者看不懂代码,甚至公司高管也未必完全理解每个模型的逻辑。吴舰利用的正是这种""信息差"":他告诉公司""模型在生成独特预测"",公司就信了;他偷偷修改参数,让模型复制旧模型,没人发现。这暴露了量化行业的致命漏洞:当模型复杂到只有少数人能懂,""造假""就成了""技术活""

吴舰的履历堪称""完美模板"":清华工学学士,康奈尔哲学博士,Citadel实习,Two Sigma五年从研究员升到高级副总裁。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精英路径""——名校、名企、高薪,一步不落。但这条路径里,似乎少了一门课:道德。

他不是没有""聪明才智""。能进Two Sigma的人,都是""数学怪物""级别的人物:要精通概率统计、机器学习,还要懂金融市场。吴舰能在五年内升为高级副总裁,说明他业务能力极强。但他的""聪明""没用在正途上,反而成了""作恶工具""。为什么?因为在他的价值体系里,""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钱。

SEC起诉书写明,吴舰修改模型的目的是""提高个人薪酬""。为了多拿钱,他可以撒谎(谎称模型生成独特预测),可以违规(未经授权修改模型),可以损害客户利益(导致客户损失1.65亿美元)。这种""唯结果论""的价值观,在精英群体中并不罕见:他们习惯了""赢者通吃"",认为""只要成功,手段不重要"";他们觉得自己""聪明"",就可以凌驾于规则之上。

更可怕的是,他对""风险""的认知严重错位。在小红书炫富时,他怕的是""被人议论"",却不怕""违法"";操纵模型时,他算的是""能拿多少奖金"",却不算""被发现的后果""。这种""侥幸心理"",本质上是对规则的漠视:他以为""偷偷改模型""不会被发现,以为""小红书没人认识""就安全,以为自己""聪明""就能逃脱惩罚。直到美国司法部发出通缉令,他才明白:法律不会因为你是""学霸""就网开一面

Two Sigma的反应也很耐人寻味。调查启动后,公司取消了吴舰2021年和2022年的800万美元绩效奖金,但没收回他1780万美元的现金奖金;2024年解雇吴舰,还赔偿了客户损失。这看起来像是""负责任""的表现,但细想就不对劲:客户损失1.65亿,公司旗下基金却多赚4.5亿,这4.5亿去哪了?

答案可能藏在""公司高管及员工投资的基金""里。SEC起诉书明确说,""额外收益4.5亿美元""的基金""主要由公司高管及员工投资""。也就是说,吴舰的欺诈行为,本质上是""牺牲客户利益,给内部人赚钱""。公司为什么会容忍这种""内部利益输送""?因为高管们也是受益者。直到""客户损失""太大,瞒不住了,公司才""亡羊补牢""——解雇吴舰,赔偿客户,把责任全推给""个人行为""。

这暴露了对冲基金的""利益悖论"":当公司利益与客户利益冲突,谁会被牺牲? 在Two Sigma的案例里,答案是客户。吴舰修改模型,让客户损失1.65亿,内部基金赚4.5亿,公司不仅没发现,反而因为""业绩好""给吴舰发了2350万年薪。直到""炫富帖""引发调查,公司才""不得不""处理。这哪里是""内部调查"",分明是""东窗事发后的补救""。

更讽刺的是,量化对冲基金常标榜自己""用数据和模型规避人为风险"",但吴舰案证明:最大的风险,恰恰是""人""。当""人""为了利益操纵模型,再完美的算法也会变成""割韭菜工具""。

吴舰以为小红书是""没人认识的地方"",但他忘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社交平台是""透明""的。他的""隐秘炫富"",最终成了""罪证""——正是这篇帖子,让业内发现""薪资反常"",引发公司调查,进而暴露模型造假。这像一个黑色幽默:你想偷偷炫耀,却不小心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这给所有人提了个醒:社交媒体没有""安全区""。你以为""没人认识"",可能下一秒就被截图转发;你以为""偷偷说的话"",可能会成为呈堂证供。尤其是金融从业者,更该明白:你的薪资、业绩、行为,都可能被""放大""审视。2350万美元年薪,在普通人眼里是""天文数字"",在金融圈眼里是""反常信号""——这种""反常"",必然会引发质疑。

吴舰的悲剧,本质上是""侥幸心理""的破产:他以为自己能掌控信息传播,结果被信息反噬;他以为自己能规避规则,结果被规则制裁。这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无论你多聪明、多有钱、多精英,都别挑战规则,更别低估互联网的""记忆力""

吴舰案不是孤例。从斯坦福大学舞弊案,到华尔街""量化欺诈"",再到硅谷""数据造假"",精英阶层的""道德失范""正在成为全球性问题。这些手握名校文凭、拿着高薪的""天之骄子"",为什么会频频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

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成功""。成功不该只有""名校""""名企""""高薪"",更该有""诚实""""正直""""责任""。精英教育不该只教""知识""和""技能"",更该教""敬畏规则""""尊重他人""。量化行业不该只追求""超额收益"",更该建立""透明监管""——让模型不再是""黑箱"",让""造假""无处遁形。

吴舰现在在哪?没人知道。美国司法部说他""处于在逃状态"",可能躲在某个国家,也可能正用""假身份""生活。但无论他逃到哪,1.65亿美元的客户损失、4.5亿美元的内部收益、2350万美元的不义之财,都像烙印一样刻在他的人生里。那个""不敢发朋友圈""的清华学霸,终究为自己的""隐秘炫富""和""聪明反被聪明误"",付出了代价。

而我们,除了唏嘘,更该记住:真正的精英,不是用智商碾压规则,而是用智慧守护底线

来源:科技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