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阳官员把预制菜改叫 “绿色食品”:躲着问题走,不如迎着问题上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7 10:39 1

摘要:原阳这位官员把预制菜产业园改叫 “绿色食品创新示范产业园”,官员还特意强调 “做的是半成品菜不是预制菜”,这话听着像在绕圈子,其实谁看不出来? —— 不是产业真的转向了,而是想躲开预制菜这三个字带来的争议。毕竟罗永浩吐槽西贝、消费者担心添加剂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

第一财经也不用藏着掖着,什么河南某地,直接说是原阳县就妥了,就原阳官员那胆,连预制菜仨字都不敢提,还敢搞你?看看你后面接着这么写,不是原阳是哪里?

纯纯就是在绕圈扯淡。不过,本文今天主要不是吐槽第一财经,是要吐槽原阳的那个官员。

一、你换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原阳这位官员把预制菜产业园改叫 “绿色食品创新示范产业园”,官员还特意强调 “做的是半成品菜不是预制菜”,这话听着像在绕圈子,其实谁看不出来? —— 不是产业真的转向了,而是想躲开预制菜这三个字带来的争议。毕竟罗永浩吐槽西贝、消费者担心添加剂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预制菜好像成了不受待见的标签,地方怕被牵连、想降低舆论风险,这份心思能理解,但靠改名往外摘,总觉得他有点“傻”,低估了记者和读者的智商。

要知道,原阳县可是实打实的预制菜产业基地,全产业链营收达 200多 亿,还评过全国百强基地,这么大的产业盘子,不是换个名字就能 “隐身” 的。就像你家开了多年的饺子馆,突然改叫 “健康面点铺”,谁不笑。你之前好不容易打响的预制菜品牌,现在要改口说做 “绿色食品”,就不怕经销商搞不清方向?你搞营销宣传的时候难不难?好好说话会死吗?

二、百姓反感的不是 “提前做菜”,是 “糊涂消费”

其实大家对预制菜的抵触,压根不是反对提前加工食材这件事。谁家冰箱里没冻过包好的饺子、炖好的红烧肉?下班晚了热一包吃,比点外卖方便还放心,这是实实在在的需求。真正让人不舒服的,是花冤枉钱和被隐瞒。比如在餐馆花几十块点一盘 “现炒宫保鸡丁”,结果是加热好的预制菜?买预制菜时广告说是零添加,配料表却列着一串看不懂的科技与狠活儿。

就拿之前的西贝事件来说,老罗生气的不是西贝用了中央厨房的食材,而是花了现做菜的价格,吃的却是预处理的菜,还没人提前说。要是餐馆明明白白标着 “这道菜用中央厨房预制食材,价格比现炒低 10 块”,估计老罗会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 —— 想省时间就选预制的,想尝锅气就选现炒的,谁还会吐槽呢?所以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 “预制菜” 这个名字,而是 “不透明” 和 “价质不匹配”。

三、“半成品”“预制菜” 界限模糊,标准乱才是真麻烦

那个官员说 “我们做的是半成品菜不是预制菜”,但这两者的界限,连行业里的人都未必能说清。按 2024 年六部委的规定,预制菜是 “加工好的熟菜,加热就能吃”,半成品菜是 “切好配好的生料,得自己下锅炒”。可实际生产中,很多产品刚好卡在中间:比如提前把牛腩炖到八成熟,门店只要加萝卜焖十分钟就能上桌。这种半熟半生、半加工的产品,到底算预制菜还是半成品菜?没有明确说法。

更乱的是标准不统一。同一款鱼香肉丝,这家企业用国标 GB/T,那家用行业标准 QB/T,还有的用自己定的企业标准 Q/XX。消费者对着包装上的字母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哪个标准更严、更安全。

四、改名不如亮家底,不要回避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躲着改名字不如踏踏实实亮家底。在不回避预制菜这三个字上做实事:一是建溯源系统,买一包羊肉预制菜,扫码就能看到肉来自哪个养殖场、啥时候屠宰的、加工时用了啥料,清清楚楚;二是短视频加大宣传,播放工厂切菜、调味、包装全程公开,让大家看到车间比自家厨房还干净,自然放心;三是牵头制定特色食品如原阳炖羊肉、红焖羊肉的团体标准,明确加工流程和配料要求,让消费者知道原阳预制菜有统一的品质底线。

只要做到透明、规范,消费者根本不排斥预制菜。反观本来有不错的产业基础,却因为怕舆论风险藏着掖着,反而让消费者更怀疑:“要是产品没问题,为啥不敢提预制菜?”

好在今年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这项标准不仅规定了预制菜的定义,还对分类、原料、加工工艺、贮存运输及检验方法作出了统一规定。

最引人注目的是,草案首次提出“不添加防腐剂”等强制性指标。这一规定将彻底改变预制菜的生产工艺和配方,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这对于预制菜生产行业不是重大利好吗?你们生产的预制菜老百姓不再担忧食品安全问题,一旦老百姓放心了,想想市场是多么广阔。

躲着问题走真不如迎着问题上。卫健委都开始制定标准了,名字就叫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说明预制菜合理合规合法,没啥见不得人的地方。你非得说你不是预制菜,你想干什么?想逃避监管吗?

来源:卫滨奇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