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打工仔变身“网红”传承人,靠的竟是一把刻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10:11 1

摘要:在莒县碁山镇大庄坡村的一间工作室里,刻刀与木石碰撞的清脆声响不绝于耳。孙立彬正俯身专注于手中的石雕,指尖拂过石头的纹路,眼神里满是虔诚——这位“碁山木雕”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已与木石相守二十载,用一把刻刀将时光与乡愁都雕琢成了永恒的风景。

在莒县碁山镇大庄坡村的一间工作室里,刻刀与木石碰撞的清脆声响不绝于耳。孙立彬正俯身专注于手中的石雕,指尖拂过石头的纹路,眼神里满是虔诚——这位“碁山木雕”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已与木石相守二十载,用一把刻刀将时光与乡愁都雕琢成了永恒的风景。

孙立彬的雕刻情结,早在儿时就已生根。爷爷和父亲同为石匠,那些在锤凿间诞生的精美石雕,在他心里种下了艺术的种子。年少的他总爱摆弄树根,在刻刻画画中编织属于自己的创作梦。而2003年的一次偶然经历,让这份热爱成了毕生事业。

那年春节,看到同学靠笔墨丹青既能陪伴家人又能安身立命,再想起自己四处打工的漂泊,孙立彬心中泛起波澜。恰逢朋友送了个大树根,他试着雕成茶几,竟在农村大集上以1200元售出。“原来喜欢的事真能养活自己!”他当即放弃打工,一头扎进雕刻世界。

起步的路布满荆棘。不懂选料的他,高价买来的树根常成废品,数月无收入的窘境让家人亲戚满是质疑。但对雕刻的执念支撑着他:翻遍资料学理论,追着同行问技巧,在一次次失败中摸清木材的“脾气”。终于,他的手法愈发娴熟,作品也渐渐有了名气。

时代在变,传承的方式也需革新。2013年,老树根资源减少,孙立彬果断转向小型“手把件”创作,蛤蟆、莲蓬等造型小巧精致的作品迅速走红市场。更潮的是,他架起手机直播雕刻过程,与网友实时互动:既听建议打磨作品,又学创意开阔思路,作品借着网络销往全国各地,家人的反对也变成了全力支持。

木雕之外,孙立彬更用刻刀承载起乡愁的重量。2020年,他捡来本地温润山石,凭着对沂蒙民居的深刻记忆,结合木雕功底创作“沂蒙民居”石雕。直播创作的过程吸引无数网友关注,作品未完成就被浙江网友预付定金收藏。此后,近10件“沂蒙民居”系列石雕、石壶接连诞生,将乡村记忆永远定格在石间。

在孙立彬手中,每一件作品都有灵魂。木雕保留木材天然纹理,线条流畅如自然生长;石雕巧用石材色质,因材施艺浑然天成。选料、构思、雕琢……十几道工序,短则数天,长则数月,他始终坚信“慢工出细活”:“它们就像我的孩子,得用心血浇灌才鲜活。”

如今,孙立彬的作品里,既有瑞兽花卉的吉祥寓意,也有人物器物的生活气息,更有传统民居的乡愁寄托。作为非遗传承人,他肩上扛着的不仅是刻刀,更是责任:“我要一直刻下去,做更多有民俗味儿、能留住记忆的作品,把碁山的非遗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一把刻刀,半生坚守。孙立彬与木石的约定仍在继续,而那些藏在纹理间的乡愁与热爱,正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里,愈发鲜活明亮。

来源:莒县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