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正文
作为一名浸淫拳术与修行多年的武者,细读前辈这份练拳心得,只觉字字珠玑,皆是从无数次推手喂手、桩功打磨中淬炼出的真义。
这份心得不仅点破了多数人练太极时 “重形轻劲” 的通病,更清晰勾勒出从 “练形” 到 “懂劲” 再到 “明劲” 的修行路径,对习武之人而言,堪称太极进阶的 “指路明灯”。
前辈将练拳的关键之处凝练成十点,每一点都直击太极修行的核心症结,习武人需逐一审视自身,对照修正:
支点要准:忌 “偏支点”,立 “腰脊中定”练拳最忌将力的支点落在胸、肩、膝、腹等 “非核心部位”,导致劲路断裂,无法形成 “整劲”。唯有以腰脊为 “中定支点”,才能让劲从脚根起、经腰脊、达手指,形成完整劲链,拳技方有精进可能。腰脊主宰:以腰为轴,贯 “节节贯穿”
腰脊既是支点,更是全身内劲传导的主宰。需先拎起脊椎(即 “竖项贯顶”),连至脚跟,让腰脊、手掌、脚跟三点 “相反相成”,如开弓蓄劲;脊椎先练 “擎、引、松、散”,配合丹田内气催动,达成 “节节贯穿”,再带动手足配合,绝不可 “腰随腿动”,需达成 “腿长在腰上” 的灵动状态。浑身荡开:破 “缩劲”,求 “张力棚劲”
全身须无丝毫 “缩劲”(即紧张内收之力),太极 “蓄劲” 本质是 “开劲” 而非缩劲,一旦有缩劲则内气淤滞,拳技尽废。膝节是 “缩劲” 重灾区,需先松膝(即 “松腰沉胯” 的延伸),让膝节不僵不滞,一旦膝部荡开,肩、胸、腹自然随之松开,全身呈 “张力状态”,暗含棚劲,劲路方能畅通。从意到劲:以意领劲,忌 “形劲脱节”
“擎、引、松、散” 需先从 “意” 入手(即 “以意领劲”),再过渡到 “气沉丹田”,由丹田气催动腰脊,最终达至 “劲达四梢”。若意先僵住,气必滞、劲必断,仅追求骨肉外形变化,练拳必 “断断续续”,难成连绵劲。劲势在打:寻 “劲源” 于腰腿,求 “劲感” 于手足
练拳若有 “不得劲、不得势” 之处,根源必在腰腿(即 “其根在脚,主宰于腰”),但劲势的感知需从练打喂手中获取。手的前节(指、掌、腕)若能得 “软劲”“活劲”,暗含缠丝劲,则腰腿尺寸自会合于规矩;若只死抠腰腿动作,忽略手足 “得劲得势”,腰腿也易陷入 “僵劲”。力强者忌手前节 “过硬顶劲”,力弱者忌手前节 “过软无劲”,需练出 “松而有力” 的 “软硬劲”(即 “刚柔相济”)。懂劲为要:先 “知己劲”,后 “知彼劲”
前辈已将拳理说尽,懂理论易,懂劲难(太极 “三阶”:招熟、懂劲、神明)。练拳需先 “懂自身劲”:体认自身劲是否有 “凹凸劲”“断续劲”“缺陷劲”,逐一修正才能上路,“不破不立”,破自身 “僵劲” 是首要;练打需 “懂对方劲”:借听劲感知对方劲路,见强知弱、见实知虚,遇 “刚劲” 则侧化(“强可侧而制之”),遇 “实劲” 则引空(“实可引而竭之”),唯 “熟而生巧”。练打时需随对方劲变化而 “随时得劲”,心无旁骛,若有问题需返回拳理,在单式慢练中解决。太极劲法:“引劲落空” 在 “擎松”,“整劲发放” 在 “引放”
太极拳 “引劲落空” 的妙处,关键在 “擎、松” 二字:需练到全身荡开、脊椎拎起、劲路 “连绵不断”;“得劲” 则在 “引、放” 二字:需全身配合 “折叠转换”,在 “曲中求直” 中发出 “整劲”。“云手” 一势是开合劲运动路线的典型 —— 转腰时腰脊领劲,手足随腰走,一开一合间暗含 “棚捋劲”,务必深刻领会。实力与巧劲:“本钱”(实力)为基,“巧劲”(技法)为用
太极拳用得轻松,既需 “巧劲”(如 “借力打力”“引进落空”),更需 “本钱”(即丹田内劲与 “根劲”)。“本钱” 大则用力少,自然轻松;“本钱” 小,可凭 “巧劲” 以弱胜强(如 “四两拨千斤”),但未必轻松。天赋虽限制初始 “本钱”,但通过 “优化劲路传导”“强化丹田蓄劲” 提升运劲效率,前途无限。迷而不执:“痴于练” 而 “不困于练”
练拳需有 “痴迷之心”(即 “拳不离手”)方能成功,但也需与生活、心性修养求得平衡(太极 “身心同修”),若一味偏执于 “练形”,忽略 “修心”,反而难入 “神明” 之境。劲法平常:“太极劲” 本在身,唯练而显
太极劲看似 “玄妙难述”,实则平常 —— 人人皆有 “先天劲”,只是 “日用而不知”,故难以发扬;若不刻意追求 “劲法之妙”,脚踏实地练 “规矩”“懂劲”,必能将 “先天劲” 转化为 “太极劲”。
前辈心得中提及的 “关隘”,是太极人从 “练形” 到 “懂劲” 的核心障碍,唯有针对性突破,方能更上一层:
支点错误关隘:破 “偏支点”,立 “腰脊中定”多数人练拳时,会下意识将支点放在胸、肩、膝、腹,导致 “劲路碎片化”,无法形成 “整劲”。突破此关隘,需通过混元桩站功:双脚与肩同宽,松腰沉胯,双手抱球于胸前,体会 “腰脊为轴,丹田为核” 的感觉,刻意让腰脊成为劲的 “发源地” 与 “传导中枢”,日久则 “中定” 自成。缩劲未开关隘:松膝为始,通 “全身棚劲”
“缩劲” 是身体紧张导致的 “内收僵劲”,膝节因承重最易 “缩劲”(即 “膝僵不松”),进而导致肩颈、胸腹 “结成硬块”,内气无法运化。突破此关隘,需从 “松膝” 入手:练 “低架云手” 时,膝部随腰转微屈,不挺不僵,感受 “膝松则胯松,胯松则腰松” 的连锁反应,逐步让全身呈 “张力棚劲”,劲路自通。意劲脱节关隘:以意领气,达 “意气劲合一”
练 “擎、引、松、放” 时,若只摆肢体动作,忽略 “以意领劲”,会导致 “意僵、气滞、劲断”,练拳 “断断续续”。突破此关隘,需先 “练意”:站 “抱球桩” 时,先静心,再以 “意” 引气沉丹田,待丹田有 “温热感”,再以意领气沿腰脊上行,达于肩臂,最终至手指,反复练习,逐步达成 “意到、气到、劲到”。懂劲不明关隘:先 “知己” 后 “知彼”,借 “听劲” 破局
“懂劲” 是太极进阶的核心(“招熟而不懂劲,终是门外汉”),分为 “懂自身劲” 与 “懂对方劲”。若无法体认自身 “凹凸、断续、缺陷劲”,或无法借 “听劲” 感知对方 “强弱、虚实”,拳技只能停留在 “练形”。突破此关隘,需 “两步走”:第一步 “知己”—— 慢练 “单式”(如 “棚按劲”“捋挤劲”),细品劲路是否顺畅,找出自身问题;第二步 “知彼”—— 通过 “推手喂手”,用手臂 “听劲” 感知对方劲的方向、大小,逐步学会 “顺劲化劲”,唯熟能生巧。松而无力关隘:破 “假松”,求 “松中藏劲”
当下很多人练太极,误将 “松” 理解为 “软塌无力”,导致拳无 “棚劲”“整劲”,老而无功。前辈指出 “松是水到渠成”—— 真正的 “松” 是 “松腰沉胯、气沉丹田” 后的自然状态,而非刻意 “软塌”。突破此关隘,需在 “松” 中求 “劲”:练 “棚劲” 时,双手抱球,感受 “手臂如撑气球”,既有 “松柔感”,又有 “向外的棚劲”,逐步达成 “松而不垮、紧而不僵” 的 “刚柔相济”。
前辈强调 “学有始终,事有本末”,练太极拳绝非仅记招式,需明确 “始终” 与 “本末”,方能不走 “偏门”:
练太极的 “起点” 是 “强身”—— 通过规范招式(如 “起势”“野马分鬃”)练习,调理气血、强固筋骨;“进阶” 是 “懂劲”—— 突破 “意劲脱节”“懂劲不明” 等关隘,掌握 “棚、捋、挤、按、采、挒、肘、靠” 八法劲路;“终点” 是 “明心”—— 通过练拳修养心性,达成 “身心合一”“物我两忘” 的 “神明” 之境(太极最高阶)。
本:腰脊为根,是 “内劲之源”前辈多次强调 “时刻留心在腰际”“主宰于腰”“功夫皆在于腰”,可见 “腰” 是太极的 “本”—— 此 “腰” 非生理腰脊,而是 “练出的腰劲”(即 “活腰”),如 “淘沙取金”:腰脊是 “沙”,“腰劲” 是 “金”,不通过刻意练习(“淘沙”),永远无法获得 “腰劲”(“金”)。初练时,“腰劲” 如 “三寸嫩芽”,虽微弱却至关重要 —— 此时需借 “单式慢练”(如 “倒卷肱”)找 “腰领劲” 的感觉,有此 “灵苗”,方能日后成长为 “顶天立地” 的 “整劲”;随着练习深入,腰劲逐渐成长,上及于顶(“竖项贯顶”)、下及于踵(“脚根生根”),丹田内气愈发充盈,腰脊如 “九曲珠”,劲能 “节节贯穿”,达成 “弱柳迎风,其根柱地”“腹内松净,气势腾然” 的状态。末:规矩为径,是 “练腰之法”
“末” 指练拳的 “基础规矩”(如 “立身中正”“松腰沉胯”)与进阶后的 “十六关要”(如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末” 是 “本” 的载体 —— 初练时,学规矩是为了 “找腰劲”(如站桩时 “松腰” 是为了激活腰劲);腰劲初生后,练规矩是为了 “养腰劲”(如练 “云手” 时用规矩规范腰劲传导);腰劲成长后,练 “十六关要” 是为了 “用腰劲”(如 “折叠转换” 时以腰为轴,发 “开合劲”)。前辈以郝为真的 “三境界” 诠释 “本末关系”,每一步都离不开 “腰劲” 与 “规矩” 的配合:第一境界 “人在水底”:需练熟 “十六关要”,同时牢记 “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此时练 “棚捋劲” 需借规矩让腰劲达于手足,形成初步 “整劲”;第二境界 “人在水中”:腰劲渐强,听劲功夫初成,推手时能 “借劲使劲”—— 对方来劲时,以腰为轴转腰化劲,再借 “开合劲” 顺势发放,对脚根支点的依赖减弱,劲如 “水流般灵动”;第三境界 “足踏水面”:中定功夫已成,腰劲与丹田气融为一体,劲如 “行云流水”—— 出手便有 “整劲”,无需刻意用力,“棚、捋、挤、按” 随 “意” 而出,真正达成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本末关系:体用不二,相辅相成
“本”(腰劲、内劲)是 “体”,“末”(规矩、手法)是 “用”—— 无 “本” 则 “末” 为 “空架子”(如只摆 “棚劲” 姿势,无腰劲支撑,便是 “假棚劲”);无 “末” 则 “本” 难养成(如不按规矩练站桩,永远无法激活腰劲)。练规矩是为了得腰劲,得腰劲后又需通过规矩来运用,二者 “体用不二”,这便是太极修行的核心逻辑。
前辈特别警示:当下很多人练太极,一味喊 “松”,却不知 “松是水到渠成”—— 真正的 “松”,是 “松腰沉胯、气沉丹田” 后的自然状态,是 “劲能顺畅传导” 的前提,而非刻意追求的 “软塌”。若为 “松” 而 “松”,如 “镀金饰铁”,看似松实则 “无劲”,终会 “老而无功”。
正如老子所言 “人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人知美之为美,斯不美矣”—— 练拳不执着于 “松” 的表象,而是通过 “练腰”“懂劲”,让 “松” 与 “劲” 自然结合,达成 “松中藏劲、柔中带刚”,方能得太极真味。
这份前辈心得,是太极人 “练形、懂劲、明心” 的 “修行手册”。唯有对照要点修正自身,突破关键关隘,明辨 “本末”,方能在太极修行路上,走得稳、走得远,终达 “身心合一” 之境。
来源:京门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