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类大楼的称呼五花八门,如“首脑楼”、“行政楼”、“主楼”、“机关楼”、“校长楼”、“一号楼”……等。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中原大学入驻河南大学。河南大学成为中原大学第三个办学基地。选自网络。
写在前面
大学如同人体,都有功能划分。其中,人有大脑,大学也有处于领导、指挥中枢的大楼。
这类大楼的称呼五花八门,如“首脑楼”、“行政楼”、“主楼”、“机关楼”、“校长楼”、“一号楼”……等。
亦有别称,举凡“明德楼”、“敦行楼”、“明理楼”等,以彰显大学办学精神。
大家熟悉的北京大学红楼,就可以比喻为中国大学早期的第一“首脑楼”。
一九一八至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时期,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的办公、工作地址都在北京大学红楼,其地位非同一般。
红楼还聚集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学者,他们在此编辑《新青年》杂志、创办《每周评论》,推动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思想阵地。
红楼还可以认为是:
中国最早的红色智库。
每每经过北京五四大街的北京大学红楼,笔者往往联想到中原大学从诞生那天起,一处处拥有指挥功能的学校“首脑楼”、“行政楼”、“智库楼”。
一,中原大学诞生时的“首脑楼”,蔓延着战火的硝烟
中原大学所有师生员工都认为,中原大学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学校机关所在地为:
河南宝丰县大白庄。
笔者实地考察了大白庄。
据考察,河南宝丰经历了抗日战争炮火,1944年5月6日,日军攻陷宝丰县城,在观音堂、大店头等地制造多起惨案。宝丰人民与日寇侵略者进行了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斗争。为此,河南宝丰建立了抗日战争纪念馆。
刘、邓大军逐鹿中原,又将河南宝丰拥有军事特色的多个村庄,作为中原野战军司令部所在地。与“大白庄”共同构成军事前线。
这样,“大白庄”与军事接缘,也因军事活动而诞生了中原大学。
具体说,中原大学校部设在大白庄关帝庙内。能设关帝庙的庄,说明该庄的规模及实力历史上还是相当有地位的,只是长时间的灾荒及战争,关帝庙的存在只是形式而己。
此时的“关帝庙”,最大的价值是区域空间。内置办公桌椅若干,能会议,能办公,中原大学创办、运行的相关事宜就在这里紧张而有序的进行着。
以陈毅司令员为筹备委员会主任的中原大学,就是在“关帝庙”将学校历史性地推向社会大舞台。
宝丰大白庄“关帝庙”,飞出的金凤凰……中原大学,现今已成长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猛回首,我们看到的学校的第一个创始地办公楼……宝丰大白庄“关帝庙”。
历史沧桑。
岁月可歌可泣。
二,中原大学成长中的第二个办公楼“宝丰文庙”——宝丰会议所在地
笔者先后两次实地考察了河南宝丰文庙。
中原大学的成长与宝丰会议相关联,是载于史册的事件,是学校发展历程的荣光。
宝丰文庙始创于宋代,明代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建,崇祯十年(1637年)扩建。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1948年7月28日,中原局、中原军最此召开“宝丰会议”,邓小平、陈毅等领导人发表重要报告。同年9月,中原大学校址迁入文庙,11月举行首批学员毕业典礼。
值得指出,宝丰会议是中原解放区三大关键会议之一,会议统一指挥了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为后续的淮海战役奠定了组织基础。
同时,会议通过整党、整军运动,解决了当时部队领导作风问题,提升了战斗力,并重构了军事体系。
会议决策了宛西、开封等六大战役,粉碎了国民党防御体系。通过三层亮批评与自我批评方式,强化了党对军队的领导,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原大学的第二座办公楼与宝丰会议相关,又与宝丰文庙相关,当宝丰文庙成为红色旅游纪念地时,当然增添了中原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红色色彩。
请注意,在宝丰文庙,中原大学主要创始人为共和国的解放勇于担当;学校的第一批毕业生,从这里走出,参与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是中原大学毕业生中的优秀先驱。
三,中原大学成长中的第三个办公楼,在开封河南大学明伦校区的建筑群中
在中国早期大学中,位于河南开封的河南大学,历史悠久,誉满中华,校园建筑亦特别具有特色,中原大学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将学校的办公楼和学生的学习用的生活用的,安排在河南大学,是有故事可讲的。
从历史上考察,中原大学与河南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认为,没有河南大学,也就没有今天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由于篇幅的关系,本文只探讨中原大学设置在河南大学第三座办公楼的问题。
中原大学择机进驻河南大学,是基于河南大学的主体部分,因1948年解放战争将在中原大地迅速展开。
1948年6月,豫东战役打响,解放军逼近开封。河南大学所在的开封作为中原政治、军事重镇,成为战场焦点。国民党军队为避免学校被战火摧毁,同时利用迁校作为政治象征,最终决定将河南大学迁至苏州。
此时,国民政府教育部下达迁校命令,要求师生9月1日前抵达苏州报到。
河南大学校长姚从吾带领大部分师生南迁,学校基本成为空荡荡的大学校园。
值得注意,河南大学校园却是一处不亚于北京大学校园的优秀校园。学校大礼堂采用中西合璧设计,主体为宫殿式建筑,高24.4米,可容纳近三千人,是河南大学的重要标志。曾作为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阵地,陈毅、冼星海等在此开展过公演和讲座。
其他优秀建筑,东北大学南迁期间,师生在此学习生活,张学良曾亲临视察。
这样一处风水宝地,1948年6月,国立河南大学南迁苏州办学,中原大学则在宝丰县筹建。随着开封第一次解放,河南大学287名师生奔赴豫西解放区,为中原大学提供了师资基础。
同年11月,河南开封完全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控制以后。中原大学从宝丰迁至开封河南大学原校址(今河南大学明伦校区),与河南大学南迁后的师生形成分区办学格局。
历史上一直有这么一个谜,河南大学有多处建筑,中原大学的办公楼选择在哪一栋楼呢?
笔者多次询问中原大学的几位老校友,得到的答复是:
为了安全的起见,学校领导办公楼是对外保密的。
一般学生见到学校领导,大都是在学校大礼堂和相关教室,甚至是学校的草坪上。
中南大百年荣耀:建校80年学校办公楼11处,处处有故事(1)
待续。
张光忠,写于二零二五年九月十七日。北京金融街。
来源:中南财大张光忠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