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国际肿瘤心理日,刘晓红教授分享如何为肿瘤患者心灵“开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0 20:02 1

摘要:在肿瘤治疗的艰难征途中,患者不仅要承受身体的痛苦,还要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可谓身心俱疲。相关研究显示,约30%的癌症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治疗依从性降低,甚至削弱免疫系统功能。因此,心理干预正逐渐成

编者按:

在肿瘤治疗的艰难征途中,患者不仅要承受身体的痛苦,还要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可谓身心俱疲。相关研究显示,约30%的癌症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治疗依从性降低,甚至削弱免疫系统功能。因此,心理干预正逐渐成为肿瘤治疗过程中的“隐形支柱”,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2025年4月9日,是首个世界肿瘤心理日,主题是“获得社会心理关怀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值此之际,【医悦汇】特别邀请湖南省肿瘤医院的刘晓红教授做客

“对话大咖”

栏目,深入探讨心理干预在肿瘤治疗中如何发挥独特价值,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访谈专家

刘晓红

▶ 湖南省肿瘤医院原党委副书记

▶ 高级统计师,正高级政工师

▶ 巴黎十二大学Henri Mondor 医院高级访问学者

▶ 临床心灵关怀项目发起人和负责人

▶ 湖南省医院协会临床心灵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委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主委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音乐干预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医悦汇:

您作为临床心灵关怀项目的发起人和负责人,能否介绍一下肿瘤心理干预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它如何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刘晓红教授:全球对肿瘤心理问题及心理社会支持的关注度和重要性显著提升,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地位也正在发生重大的改变。在临床实践中,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已成为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的关键环节,是重要的心灵关怀。

自踏入肿瘤心理干预这一领域以来,湖南省肿瘤医院已历经28载春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始终坚守的核心理念便是聚焦肿瘤患者的心理社会问题,精准把握患者的心理需求,竭尽全力为他们缓解情绪压力,助力患者在抗癌之路上重拾信心与希望。

众所周知,癌症确诊及治疗过程易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这些情绪受文化因素和心理恐惧影响,会直接作用于免疫系统。研究表明,心理社会支持和心灵关怀可预防和干预焦虑、抑郁及心理危机等问题,还能改善患者依从性,推进医患关系,提升治疗效果。癌症患者整个生存期都需要心理社会支持,这亦是国际肿瘤心理领域关注的重点。

肿瘤心理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肿瘤心理治疗已成为肿瘤患者身心康复的核心内容,对治疗效果影响显著。情绪缓解可提高免疫系统活性,积极的心态和放松的状态可以激活体内的杀伤细胞,如NK细胞,提升自身对癌细胞的清除能力。

二是心理社会支持可优化肿瘤治疗效果,放松的心态、良好的睡眠,能缓解放疗、化疗、手术治疗中的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如呕吐、疼痛等。

三是心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随着肿瘤治疗水平的提升,患者生存期延长,生存质量愈发重要。心理支持和治疗可改善患者情绪,提升社会功能。通过家庭小组、患者小组等方式,可改变患者与社会的沟通互动,增强其战胜疾病的能力。同时,心理治疗能促进家庭支持,改善家庭照顾关系,助力癌症患者康复。

目前,随着患者需求的增加、政策的支持和经济的发展,心理干预在临床上的策略实施有了新方向,不再强调单独学科干预,而是强调多学科团队(MDT)合作,包括临床医生、护士、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社工及社会和家庭照顾者。心理干预的特点是多学科合作和肿瘤心理治疗的早期介入,早期干预可明显提升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随着临床诊疗技术和心理学技术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辅助心理诊疗等科技进步,心理干预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心理干预参与肿瘤治疗已成为全面提升肿瘤康复的新需求和新方式,也是实现身心康复目标的重要途径。

医悦汇:

湖南省肿瘤医院在临床心灵关怀方面有哪些创新实践?例如,茶文化干预、音乐治疗等方法在肿瘤心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如何?

刘晓红教授:在上个世纪,我们医院就已敏锐察觉到肿瘤患者的心理需求,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关注肿瘤患者的心理问题。作为国内肿瘤临床心灵关怀的发起者和主要践行者,我们医院在肿瘤心理关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早在多年前,我们就成立了全国首家肿瘤心理咨询门诊,此后又陆续开设了肿瘤患者睡眠门诊、心理救援门诊等特色门诊。此外,我们还开设了针对晚期癌症患者,实施尊严治疗的宁养院,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

在探索肿瘤心理关怀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8年至2009年,我们针对临床心灵关怀在不同肿瘤治疗方式中的应用及其对患者身心疗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临床心灵关怀能明显改善肿瘤患者焦虑或抑郁等负面情绪。我们通过临床对比研究,深入探究了临床心灵关怀的核心理念——理解、帮助、分享与沟通。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最初引入了国际上的音乐治疗方式,并在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发表研究论文。研究证实,音乐治疗在消除手术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方面具有明显效果。最初,我们采用的是西方音乐治疗的方法,但在临床应用中,我们逐渐探索出适合中国文化的音乐干预方式,例如古琴音乐。古琴音乐在中国文化中已有数千年历史,其本身就具有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的作用。因此,音乐治疗在我们医院得到了长期坚持和广泛推广。至今,我们不仅开展了个案音乐干预和治疗,还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团队干预模式——心灵音乐会,至今已成功举办50多期,针对患者、家属、医务人员等不同群体,形成了针对肿瘤临床的有效干预方式,疗效显著。

此外,我们医院还积极推广叙事医学,其前身是心灵日记。心灵日记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能帮助患者发现心理压力并进行减压。患者通过记录自己的治疗经历和体会,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增强抗肿瘤的能力。

茶与茶文化的干预也是我们医院的一大特色。最初,我们通过音乐治疗发现古琴音乐对患者的影响,进而认识到茶文化对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儒、释、道等文化元素,具有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的作用。在疫情期间,面对癌症患者的双重心理压力,我们积极推进茶与茶文化的疗愈工作。通过茶席上的花香、音乐、古琴以及美好的空间环境等元素,以直观的方式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茶与茶文化的疗愈不仅在患者中得到推广,还影响到患者家属、照顾者以及医务人员。

良好的品茶习惯不仅有助于防癌治癌,还能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方式。在医院里,茶与茶文化俱乐部已成为最大的职工身心放松所在。茶与茶文化在科室教研和临床实施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我们进一步推进和研究。当然,除了上述内容,生物反馈等其他方法也非常重要,希望未来有机会能进一步探讨。

医悦汇:在肿瘤心理干预中,如何实现多学科协作?例如,肿瘤内科、心理科、康复科等科室如何共同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刘晓红教授:在肿瘤患者的临床心理支持中,多学科合作并非只是发展方向,而是实现良好疗效的关键所在。多学科合作绝非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甚至更大的协同效应。

如今,多学科合作已成为临床上肿瘤治疗的重要干预机制。在我们医院,医生主导医疗决策,心理医生则在医生的治疗决策框架下,针对患者制定心理社会治疗方案。心理医生承担着预防、干预心理问题以及转介转归的重要职责,随着我们倡导的身心共治理念的推进,护士的心理关怀也越发重要。此外,社工也已成为肿瘤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早期的心灵关怀工作中,癌症患者面临着疾病、经济和社会三大压力,社工则专注于为患者提供各方面的资源支持,与心理医生的工作有诸多重合之处。

在制度层面,我们通过核心查房、多学科会诊等方式,从源头上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还引入了人工智能辅助心理诊疗,通过开展治疗前、治疗中以及生存期的心理筛查,通过多学科合作,让医生、护士和社工在心理医生的决策支持下,共同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实现心理问题的发现、预防、干预和转诊。

多学科心理合作会根据不同的疾病、干预方式、治疗手段以及心理需求有所侧重。例如,在肿瘤内科,我们特别关注症状导致的心理痛苦,心理医生在此方面着重进行预防和知识干预;在外科,我们重点关注手术前后的心理焦虑和恐惧;在放疗科,由于放疗涉及大型机器,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心理医生则在环境调整和陪伴方面与科室紧密合作。湖南省肿瘤医院的宁养院就是多学科合作的典型案例,它针对晚期疼痛困扰、居家的患者提供免费的疼痛治疗。宁养院的核心工作是心理社会支持和心灵关怀,即尊严治疗,其目标是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平静地接受生命即将结束的现实,安详离世。

在多学科合作中,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至关重要。他们在医疗流程和制度上不断优化,为多学科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其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肿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是一个全过程,肿瘤心理干预同样是一个全过程。随着患者心理问题和心理状态的不断变化,我们需要持续评估并调整干预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疾病转归,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审阅:刘晓红教授 | 视频:粘冬 | 撰稿:娟子

推荐您看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医悦汇所有。欢迎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医悦汇”。

来源:医悦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