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我们邀请了 5 位少数派作者,来聊聊他们是如何坚定溢价购买的决策,又是如何在消费升级和平替降级间找到平衡。 你愿意为 20% 的提升多花多少钱,是 0,还是没有上限?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本次我们邀请了 5 位少数派作者,来聊聊他们是如何坚定溢价购买的决策,又是如何在消费升级和平替降级间找到平衡。 你愿意为 20% 的提升多花多少钱,是 0,还是没有上限?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许万里Alva
更符合「自我满足」而非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2024 年是我从学校毕业正式踏上职场的第一年,一周五天都待在公司,我发现自己再难像学生时代一样,背着富士 X-T3 专门外出拍摄。进入职场后的日常拍摄,「轻装简行」开始成为我更为在意的点。虽然手里的 iPhone 15 Pro Max 足够便捷,但总觉得缺少一些我想要的「拍摄质感」。
于是我开始寻找一台适合自己的「口袋相机」,希望它能在画质和便携性之间实现平衡,让我能在繁忙的日常中随时记录一些美好瞬间。得益于我入职一年以来孜孜不倦向我推广理光的同事 Jasper,我最终购入了理光 GR IIIx HDF,并在入手不到半年、拍摄了超过 2000 张照片之后,认定它是我 2024 年最佳的购买决定。
▍ 为什么是 IIIx HDF,而非更便宜的 GR IIIx?
理光 GR 系列一直以便携和画质著称,具体到我纠结的 GR IIIx 和 IIIx HDF,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后者将机身内置的 ND 滤镜换成了 HDF(高光柔化滤镜 Highlight Diffusion Filter)功能。价格方面,GR IIIx 官方售价 6499 元,而带 HDF 功能的版本则售价 7499 元,足足贵了 1000 元。
这千元差价,其实完全可以用来买一片不错的副厂黑柔滤镜了,但在反复纠结后,我最终还是一步到位地选择了原厂滤镜的 IIIx HDF。因为我很喜欢黑柔滤镜带来的柔和质感,担心副厂滤镜的效果不够自然,以及觉得原厂一体化的设计更加耐用,不会像外挂滤镜那样容易磨损或意外损坏。
另外还有个历史原因:我曾在购买副厂滤镜上踩过坑。之前买 Dji Mini3 Pro 的 ND 滤镜时,我选择了 PGYTECH 的滤镜,结果特别容易掉,购入不到半年就从 4 个滤镜掉剩 1 个了(而且是在旅游的时候掉的),这个教训也让我在选购滤镜时倾向原厂生产。
使用理光并开启 HDF 拍摄的照片
其实我在买理光 GR 之前,曾纠结了蛮长一段时间。在 2023 年时我就想买,但当时刚好要换手机,于是我选择了 iPhone 15 Pro Max,希望它能兼顾日常便携拍摄的需求。此外,我手头还有一台富士 X-T3,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购买一台 GR 相机,它究竟能给我带来多少提升呢?
在反复纠结后,我梳理了自己的需求:
富士 X-T3 虽然画质优秀,但每次外出拍摄都需要专门带上相机包和镜头,便携性和轻便度上都算不上优秀。 iPhone 15 Pro Max 的便携性满分,但很难轻松拍出我想要的虚化效果与自然的画面质感。GR IIIx HDF 恰好填补了这两个设备之间的空白,它拥有相机拍摄的画面质感,同时又保持了与手机相差不大的机身体积,随手便能装进口袋。这种平衡让我能更自由地利用碎片时间拍摄,不再纠结出门时是否为了带相机而专门多带一个包。
日常抓拍调皮喵
外出觅食(西餐 牛肉火锅)
▍ 这 20% 的提升是否值得?实际购入时,我花了 7849 元,比官方单机售价贵了 350 元(加购了一个官方充电器)。说实话,花近八千元买一台「口袋相机」于我而言确实算得上是奢侈消费,毕竟同一年里,我以 6000 元买到了 DJI Mini 4 Pro 三电续航套装,以及以 7300 元买到了一台 MacBook Air。从「划算程度」而言,后两者的性价比似乎都高于 GR。
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理光 GR 是我 2024 年买得最值得的数码设备。因为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它让我找到了「创作」和「放松」的微妙平衡,让我减少因懒而放下拍摄热情的次数。对我而言, 这多出来的 20% 并不仅仅是参数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更轻松、更持续的拍摄动力。 回看这半年以来拍摄的 2000 多张照片,我会觉得这笔支出还算值得。
当然,我并不会因此觉得理光 GR 适合所有人。对于身边希望我推荐相机的新手朋友,我依旧会首选推荐富士或索尼。但如果你和我一样,已经拥有专业设备,又想再拥有一台画质不错的口袋相机,我想理光 GR 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上周末在佛山草莓音乐节拍的照片
胖鱼要进步 偶尔也可为「实用+个性化表达」买单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面临选择:是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平替产品,还是为品牌口碑或功能升级而买单?我自己观察下来,日常生活品可以时不时选择更优性价比的产品进行替换,但在电子产品领域,高端旗舰产品绝大部分还是落实了「贵有贵的道理」。我自己并没有太多电子产品可以拿出来论述该,但针对电子产品的配件我却还蛮有体验,尤其是一些「强需求」「高频」使用的电子配件,有时候也遵循了「贵有贵的道理」。
▍ 有些小物件体验过后真的离不开对于我这种日常使用手机必须需要手机支架来分担手指压力的情况,PopSockets 在这几年成为我不可或缺、走哪带哪、无时无刻不给朋友安利的一个产品选择。但众所周知,与普通手机支架相比,PopSockets 的价格确实高出不少,磁吸等款式更是动辄二三百元以上。
我与 PopSockets 的相识大概源于少数派几年前做的联名卡包。虽然当时那个卡包对我没有什么太大的使用场景,但却让我开始关注到了它。自此以后,就踏上了泡泡骚消费之路。我对 PopSockets 整个品牌或许没有太深层的了解,但在我的视角里,泡泡骚确实是第一个提供了「可替换帽头」的手机支架。当然更不用说产品使用环保可回收材料、超多知名 IP 联名款、「可自行定制」等特色,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又通过个性化设计拉拢了一大批用户。
目前主要都用磁吸款,导致以前买的粘贴款底座屯了好多
作为一名长期用户,我已经使用 PopSockets 手机支架好几年了,前前后后大概也有十几个泡泡骚,不管是普通款、联名款、磁吸啪嗒、联名磁吸充电宝还是各种材质样貌的,基本都有体验过。最初只是因为喜欢「可口可乐 Cherry 瓶盖联名款」才入手,但真正开始用上后才发现,它的稳定性和手感远超之前用过的普通支架。在日常使用中,握持手机更稳固,单手操作更加轻松,尤其是 在外单手拍照(尤其是多人自拍时) 和刷视频的时候,使用体验明显提升。
手机壳基本都是要带磁吸环的,没有也要额外加
或许泡泡骚从一开始带给我的「安全感」和后续不断出新设计的「新鲜感」让我这么专一,在用过泡泡骚产品后我再也用过其他品牌的类似产品。后续主要依赖磁吸款后,买手机壳基本只考虑带磁吸的,可以看到常用手机壳背后的磁吸痕迹都挺明显,但磁吸啪嗒上也不会看到印子,所以对我的体验而已并无影响。
▍ 20% 的提升,值不值得?我在回顾了好久以前用过的普通粘贴固定式手机支架、体验了我弟为省钱买的便宜平替产品后,发现泡泡骚或许在价格上有些不厚道,但在使用过程中所提供实用性和个体特色确实这些产品无法比拟的。目前市面上有许多很平价的可替换式手机支架,价格甚至不到 PopSockets 的一半,但刷小地瓜还是会发现每次新联名款式发布时,还是会有很多嚷嚷着「再也不买泡泡骚」的用户下单。我自己总结了一些相比较之下的使用体验感:
更优质的材质与耐用性 :许多平替产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松动或粘性减弱的情况,而 PopSockets 不管是普通款粘贴还是磁吸款 (甚至包括磁吸款额外赠送的磁吸贴) 都超级粘或者稳固。我弟因为之前自己买的平替款支架,导致某次拿手机时支架脱离把手机内屏摔坏了,现在已经换上了我的泡泡骚。
更符合人体工学的体验 :PopSockets 采用了符合手部抓握习惯的设计,使长时间持握手机更加舒适。这点在一些平台也有很多朋友反映,一些平替产品在抓握时确实会有割手的情况。 超多 IP 合作+独特设计感 :这点可能也是除实用性以外最吸引我的点。频繁与知名品牌、动画甚至是后续的「创作者计划」合作,推出独特的限量款,使其在使用品基础上,为用户带来了更多的个性表达和额外的愉悦感,也让我们开始了解一些小众设计 IP。好东西就要跟朋友们分享。 我在前几年就已经开始疯狂给我的甜圈朋友们安利泡泡骚,有时也忍不住直接送给朋友。有朋友最初觉得它价格略高,但用了几周后就认可了它的价值。回头来看,他们在使用过后都留下了很不错的反馈,也有朋友跟我一样用了就开始离不开。PopSockets 在手感、耐用性和便捷性上确实还是有明显优势的。
友友们这几年的陆续反馈
▍ 总结如果仅从实用性来看,一个普通的手机支架或许就已经能满足我们的基本使用需求,但对于那些注重品质、设计感或者 「美好事物所带来情绪价值」 的消费者来说,PopSockets 跟随价格带来的这 20% 提升足以成为购买的理由。这不仅仅是一种功能层面上的改进,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个性化表达。
当然,每个人对于价值的衡量标准不同,但对于愿意为更好的体验买单的人来说,PopSockets 这样的产品无疑是值得的。但我并不是推荐所有人都要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大家可以像我一样可以按领域去划分,在值得自己投资或花钱追求体验感的消费领域去追求「20% 提升」。 毕竟,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价格的高低,而在于产品能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提升。
柯里昂艺术追求与实用主义的极端
这些年的工作生活一直围绕摄影展开,而我的钱包也始终在两种人格间反复横跳——在输出自己的作品时「配置拉满」,而在摄影器材乃至配件上则是「能省就省」。这种精分式的消费观在今年达到了巅峰:当我在朋友的工作室为作品选纸和装裱工艺反复测试时(每次测试都是单独成本),我通过获奖得来的相机还在用着杂牌遮光罩,甚至镜头盖都会因为设计的缺陷时常遗落在背包里……
这种消费偏好或许也是职业身份的变化和发展阶段造就。在 2024 年,我的创作生涯似乎到达了某处「巅峰」,我的摄影作品获得了国内几个较为重要的奖项,也获得了更多报道以及国外网站的 feature 机会,包括 BROAD、PhMuseum、Déréal、Yogurt Magazine 等等,我那些成熟的艺术家朋友们,乃至在画廊系统中从业的朋友们告诉我,是时候制作一些收藏级作品(限定版数 + 艺术家签名)了。但我对作品输出所涉及的工作流并不明晰,所以为了更好地制作作品,我开始频繁地往返于供应商和画廊,对不同工艺和效果进行测试,付出了大量时间与金钱成本。
首先是最为基本的输出环节,「数字微喷」是基于 12 色及以上专业喷墨打印机的高精度印刷技术,将颜料墨水与艺术纸结合,而其中的墨水类型拥有抗 UV、抗氧化的特性,且普遍拥有「最高级」的抗褪色等级,从而达到博物馆收藏级的输出标准。
而艺术纸张的门类更为复杂,不同的质感、品牌价格差异极大。比如常用的有纯棉蚀刻纸、纯棉硫化钡、油画布等等,克数也有多种选择,从日常的 120g、230g 到更适合呈现展览的 380g,有的适合古典油画质感的作品,有的则适合数码摄影输出。品牌选择上也多种多样,比如泛太克(Fantac)、帕马杰(Permajet)。在摄影领域,最具盛名的或许是哈内姆勒(Hahnemühle)——来自德国的艺术纸制造商,价格属于最为昂贵的一档,但纸张的耐久性、抗老化特性也同样卓越,也是我制作作品时所选用的输出纸张。
朋友的工作室,拥有非常多种艺术纸的小样可供选择
一般来说,装裱方式会根据创作者的作品气质与藏家偏好进行选择,我个人最近制作的一批作品选用的是较为稳重的带框(铝合金)卡纸背裱,此外还有比如悬浮装裱、立体装裱等不同的方式可供选择。为了更好地匹配「馆藏级」要求,我使用的卡纸也是白色的 无酸卡纸(Acid-Free Mat Board) ,拥有极佳的抗氧化特性,据称可以百年不变色,当然价格也比普通卡纸要贵上许多。
装裱的材质选用的则是 进口无反亚克力(Anti-Reflective Glazing) ,价格是普通玻璃的十多倍,借助特殊的金属氧化物膜以及特殊的膜层设计,使得反射光波能相互抵消,同时也拥有纳米级疏油涂层的表面处理,不仅适合长途运输(抗冲击强度是玻璃的十倍以上),更能适配可能的大尺寸输出(小尺寸则可以选用无反玻璃)。这是最近制作作品过程中最让人满意的一笔「投资」,实物的效果仿佛画面就在眼前般通透,质感高级, 那种「照片在玻璃棺材里获得永生」的仪式感,让我心甘情愿支出更多的预算。
最终通过将各种各样的工艺都拉到几乎最高的水准,就得到了馆藏级别的收藏级作品,再通过签名与版号的标记进行限定,赋予了每一幅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其成本也相当昂贵,做一个简单的对比,下图是最近应朋友需求制作的装饰画,与收藏级作品使用哈内姆勒无酸艺术纸 / 艺术微喷 / 馆藏级装裱 / 版数 3+3AP /带签名的工艺要求与定位不同,装饰画只需要尽可能好看,保证装饰性强即可(收藏级可以向下兼容包括装饰性的需求),并不考虑艺术价值,以及能够对抗时间的收藏标准,所以装饰画的工艺是较为基础的油画布印刷,黑色卡纸背板,以及普通有机玻璃,其实已经足够好看,甚至对于大多数日常用户而言, 「装饰画」与「收藏级作品」在肉眼感知上的差异不足 20%,但是业内人士能一下识别出两者的差距,而金钱成本上两者的差距近乎达到了 21 倍。
这包括许多额外的东西,既有可被精准计算技术成本,也有难以预估的艺术溢价,乃至是对于创作者本人的情绪价值。我也是在自己实践了这一过程后才更能理解。
▍ 配件:能用就行与输出环节的精雕细琢相比,我在拍摄装备上的消费则显得格外理性和务实。实不相瞒,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在摄影设备上「投资」,我甚至许久没有购置新的相机与镜头。这些年来,我的主力拍摄设备是索尼 a7r3 机身配合一代的 28-75mm F/2.8 镜头,足够应对大多数拍摄与创作需求。但从去年开始,我决定践行某种「数字牧民」的生活方式,在旅行中工作,在不同的地方旅居,那么就很需要一台更为轻便的随身相机,这也近年来唯一一次产生「想要购置器材」的冲动。
富士的 X100 系列是我的第一选择,但在 FUJIFILM X100VI 上市的那几个月,我举全家之力都没能抢到原价购买资格,我决定另辟蹊径。于是就找朋友借了一台上一代机型,并用几个月的时间用它创作了一组当代摄影语境下的地缘政治作品,最终拿到了富士街头摄影挑战赛的优秀奖,奖品是一台全新的 X100VI,就这么省了一大笔钱。
「心乱如麻的凝视与炙热的剧场 」展览现场 在南京富士 X-Space
拥有新相机后的配件采购,则相当能代表我消费的另一种极端,好看的原厂肩带对我来说真的是钱包刺客,我至今仍挂着不足 20 元的朴素尼龙带,长度可调节,非常好用;拥有这一系列相机的想必都清楚它的皮套有多贵,而我寻觅到了 30 元不到的底座皮套,也能承担不错的保护作用,只是电池开口做的并不算牢固,做工也一般;方形的遮光罩会让相机更为耐看,可选的第三方品牌有不少,但价格普遍在三百元以上,我找到一家民间工坊只需要一百出头,金属质感相当不错,只是镜头盖是磁吸设计,吸力非常有限,经常从包里掏出相机时镜头盖早就脱落在包里,迟早要换;模仿徕卡的红色快门钮几块钱可以买到两个,不过稿件完成时,它们已经全部丢失。
其实这也不算是抗击某种消费主义陷阱,我倒觉得是我相当舒适的生活策略 ,毕竟工具只是手段,相机及其配件仅仅是实现艺术创作的工具,真正决定作品内核的或许是思考、是观察、是游历的体验和别的东西,而不是挂绳、皮套或昂贵的周边。更何况我也决定每一年都用足够的时间用于旅行和冒险,实在不需要多精致,配件的损耗自然也无需心疼,把资金更多地投入到作品的创作与后期制作中或许更适合我一些。
☕️ Vanilla 消费升级值不值?关键在体验而不是参数消费升级和平替降级的平衡点非常微妙,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消费取向,所以很难界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对于我自己来说,我践行的消费习惯可能比较极端,一方面我会为了品牌、体验、质量等追求「高溢价」的商品,另一方面我也会在 PDD 和 1688 这些平台上购买廉价平替,抉择的核心其实就在「体验」这一个词上。那么借这次机会,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是如何权衡消费升级和平替降级。
当我追求「高溢价」的商品时,前提是它能让我在某些方面获得独特的体验,当然这还不能让我痛快买单,我还会估量一下这个商品的使用频率,只有同时满足「独特的体验+高使用频率」这两个条件,我才愿意支持这个商品的溢价。下面,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诠释自己的理念。
去年冬天,我在始祖鸟专卖店里入手了一件 Atom Heavyweight Hoody 棉服,以我的收入来说已经是非常昂贵的一次消费行为了。那么,我为什么还是决定购买这件衣服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这件棉服兼顾了保暖性能、极致轻便、防风、颜值等多个关键要素,只需搭配一件打底长袖加一件中间层抓绒衣,就可以在江浙沪包邮区轻松过冬了,告别了臃肿、难看的羽绒服,别提有多爽; 专卖店购买可以升级会员等级和获得积分,不同等级的会员可以获得不同次数的官方清洗服务(使用 5000 积分也可以兑换一次),而且今年开始预约门店清洗服务时只能从购买记录中选择服饰配件,通过海淘、代购、第三方平台购买的商品已经无法预约了; 我一年下来购买服装的次数极少,因此偶尔在线下专卖店购买一件好看、舒适、耐穿的衣服,即使它有较高的溢价,但也通过「提供情绪价值」得到了弥补。另一件 Convert 是送桃总的,今年自己真的只买了一件
另一个例子,是我年初购买的 STTOKE 咖啡随行杯,官方售价在 250 元左右,光看价格的确很贵,有一种 SWELL、MIIR 这些国外品牌和 Blue Bottle、Starbucks 联名圈钱的感觉。这款杯子其实是桃总先发现的,她用了一段时间后才推荐给我。我愿意为这款咖啡随行杯支付 250 元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它的内胆是陶瓷涂层,清洗起来非常方便。我每天都要喝咖啡和红茶,杯子内壁其实很容易有残留和异味,但是 STTOKE 咖啡随行杯在清洗的时候只需要用清水一冲即可,再抽一张纸巾擦干水,这就 100% 干净了。
其次,STTOKE 咖啡随行杯的保温性能很夸张。这是一款咖啡随行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温杯,但是在一直开启饮水口的情况下,它还能让我从家里带的咖啡在冬日也能保温整整一个上午,也就是说我随手拿起就可以喝到热咖啡,这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
最后,我使用随行杯的频率真的超级高。每天早上起床后,我会在家里做好一杯热美式,然后用 STTOKE 咖啡随行杯带到单位喝,喝完后清洗,开始喝白开水,然后在下班前泡上一杯红茶,带回家继续喝,就算我开车出远门的时候,我也会带上 STTOKE 咖啡随行杯喝水或者咖啡,因为它的杯型设计完美契合车上的杯托,我可以在保持目视前方的情况下单手完成取水杯、喝水、放回杯托。当然,建议大家不要在驾驶车辆的过程中喝水。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会转而去购买廉价平替呢? 当贵价产品的使用体验无法和低价产品拉开差距,并且品牌附加价值不高时 ,我会果断去 PDD 或者 1688 上寻找「低价平替」。以手机钢化膜为例,300 多元一片的贝尔金钢化膜真的有那么神奇吗?用过之后我发现自然没有,所以我一直以来都是在淘宝上买二三十块钱一片的,并不比贝尔金的差。直到 Clyde 给我推荐了一家 1688 上卖 Pixel 手机钢化膜的店铺后,我的手机钢化膜购买成本又下降到了 5 元一片,除了没有贴膜神器,使用体验完全没有降级。
我不愿意为 20% 的提升多花一笔钱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 参数提升不能带来消费内容的改变 ,比如说 iPhone 16 Pro 对我来说只是换了个新手机看同样的东西,所以我至今都没有更新换代;另外一种情况则是 使用频率太低 。过年那段时间一直不在家,导致我就很想买一款 PS Portal 来随时随地串流游戏。一直忍到 2 月底 Sony 突然发售了黑色版本的 PS Portal,而且在 PDD 上抢到了一张非常划算的 8.4 折券,于是花了 1500+ 拿下。
结果春节过去后两个月了,发现自己出门过夜的机会屈指可数,更别说想象中的远程畅玩 PS 游戏了,于是赶紧把 PS Portal 挂上闲鱼及时止损(甚至还小赚了几十块钱)。如果真的对某个游戏特别上头,带上我的 iPad Pro 和游戏手柄,用 PS Remote 过过瘾也不是不能用,这么想真不值得再多花 1500 多元买个 PS Portal。
Voyager_1为真正的体验升级买单
在购买 iPhone 这件事情上,我愿意为 20% 的提升多花一笔钱。虽然今年没有购买 16 系列的旗舰机器,但最近几年购买的 iPhone 都是 Pro 系列,分别是一台 13 Pro 和一台 15 Pro。原因很简单,不外乎有高刷、性能更强、拍照更佳。
如果你体验过高刷,那么肯定是不想回到 60Hz 的,iPhone 系列超级成熟的产品线定义让 Apple 直到 16 的数字系列都没有加上高刷,所谓成本控制说到底更多是商业考量。让消费者体感最明显的特性一定要作为产品线拆分的痛点,否则自家的产品就会造成定位不清晰的问题,不仅让消费者购买时懵逼,也会让投资人对公司的商业路线感到困惑(早期的 Apple 常常犯这种错误)。
性能更强对应的需求并不是能玩更吃性能的游戏,就我而言平时使用最耗费性能的应用分别是「微信操作系统」和「淘宝购物模拟器」。微信以其庞大的聊天存储占用和极为先进的小程序霸占了我的众多生活消费场景,以至于我尤其害怕买早餐排队扫码付款、排队扫码出停车场、微信扫一扫加好友、门禁小程序开单元门等关键场合时微信卡住(网络原因转圈另说),如果用旧款的 iPhone 不紧急时不会出事,但是关键时刻掉链子是我绝对不能容忍的。如果说 13 系列苹果采用的同款芯片不同 GPU 核心的区分策略还不明显,到了 14 系列 Pro 和数字系列的芯片就有了明确的代际区分就已经表现出了和高刷配置一致的商业性考量。
拍照更佳更多还是在多出的一颗长焦镜头带来的物理可能性和 ProRAW 的加持。长焦镜头的体验不必多说,ProRAW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拿我熟悉的 13 Pro 而言,为了不过度锐化,选择第三方相机的 ProRAW 模式可以拍出完美的所见即所得,既保证了清晰度又让照片回到真实的质感。
综上所述,多出 20% 的提升于我是完全可见的。当然,我也不想否认作为主产品线的 Pro 系列更有质感的颜色、更具有辨识度的设计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情绪价值,毕竟,我一直用着 XR 直到 13 Pro 才更替,也是因为看到 13 回归了 iPhone 4 时代的方正设计(后来发现割手不戴壳根本没法用)。
顺带一提,在购买 Mac 这件事情上,我不愿意为 20% 的提升多花一笔钱。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是,当 M3 系列芯片发布时,Apple 只把黑色的配色放在了 Pro 系芯片上可选,而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M 系列的芯片早就是超出日常需求的存在,不论是在博主的测评中,还是在社交平台上消费者的真实反馈来讲都是如此。
于我也不例外,平时最高频度的使用场景不过是多开几个网页,Xcode 写写代码,根本连芯片核心都没怎么发力的程度,当然电脑感觉不到热。而从 2017 款的 16G 内存过度而来,让我知道我这种使用场景完全不到需要升级内存的程度,多亏了默认内存的提升和国补的来袭,让 M4 的默认版本变得性价比了起来。或者这就是懂得自己的需求,因为需求而选择产品的最好体现了。
️ MrCoffeeTalker 我愿意为长期价值花更多钱经历了好几轮收纳丢东西后,我现在购物会更在意一件物品的长期性价比,尤其是能让生活过得更舒适的,会更有意愿加钱买更好的,比如可以为空调省电、加快晾衣服的循环扇。
一开始我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买了爱丽思最基础的 88 元款,作为实验性的消费,尽可能压低了预算。直到我自己做实验测试,发现真的能显著降低空调制冷的用电,而且由于结构设计的差异,调整风向比传统的风扇更便捷。现在几乎每天都在用,配合空调制冷、吹洗好的衣服、加快浴室干燥……营业时间堪比冰箱。
Notion 里的实验数据图表,每当循环扇开启,都能看到空调功率迅速下降
而我最近又新买了一台到手价 378 元的循环扇,价格翻了 4.3 倍,为什么已经有一台了还要买更贵的?这算是我在循环扇这个类型上第二次实验性的消费,新买这台的原因有 3 点:
原本的那台清洁不便 一台不够用 好奇更贵的好在哪随着第一台循环扇越用越久,我发现上面开始明显积灰了,但清灰不是很方便。结构上没法拆开清洁到里面的扇叶,部件上也有安全提示说不建议拆开,因为有高压带电元件,非维修专业人员擅自拆开可能会对人身和机体造成损伤。
机身关于拆卸的安全提示
虽然可以戴橡胶手套、用刷子配合吸尘器一类的清洁,前不久在生活杂志 LDK 也有看到过大创似乎有专门用于家电清洁的次抛型小刷子。但从安全考虑,这台循环扇还是最好不要清洁。
而这台循环扇越用越多,我愈发感觉一台不太够用。我的高频使用场景包括配合空调省电、加快地面干燥、加快晾衣干燥。天气热的时候,为了给空调省电,卧室需要摆着一台,从地面对着上方的空调吹,但这时候如果在浴室搞卫生弄湿了地面,或是另一边衣服洗好了想快点干,我就不得不取舍,选择一个我当下最看重的地方,把循环扇摆过去。于是以可清洁为前提,我买了爱丽思的 PCF-SDS15T。
▍ 这笔消费值不值?
目前来看,我觉得是值的。多花 300 块,我收获了:
悦目的外观:家电对我来说是接近家具、需要长期放在视野内看到的物品,在满足实用的基础上,设计是否戳中自己尤其重要,我会优先考虑爱丽思、MUJI 这类品牌也是因为这点,想要白色朴素的风格,而不是颜色鲜艳或是看着很丑的,我前面没说的是挑选到最后阶段有两个爱丽思的候选,同等价格下,另一款循环扇适用的面积更大、性能更强,但外观上我不太欣赏得来还是排除了。 更舒服的交互体验:躺着就能开关、调节风速和朝向了,循环扇我现在是摆在床尾,拿起床头的遥控器就能控制,不用每次起身去够面板,虽然这种交互在当下看着略古典,但我还是很喜欢的。 更多样的空气循环选择:新的这款能 3D 自动摆头,左右、上下的摆头都能单独开关,对于我现在住的狭长型的空间,配合空调制冷大范围降温时会很惬意,能兼顾水平方向的扩散冷气和垂直方向的循环节电(当然整体耗电也会介于水平扩散、垂直循环之间);不过另一面也带来了缺点,因为摆头自动了,我也不太敢手动上去掰方向,怕弄坏。 更猛的最大风力、低档还更安静:原本的循环扇风力有 3 档,新买的这款则增加到了 8 档,我试过换气时开最高档,感觉就像摆了台小型油烟机般凶猛,不过噪声并没有想象得更明显,对比原本的循环扇,相近的风力下噪声反而更小,只有最大档会比较明显。虽说最初是奔着清洁方便买的,但暂时还没积灰到需要清洁的程度,这部分就日后再看了。至于现在,我对这台循环扇的期待是能长期用个两三年,不管后面的生活环境如何变化,我想我都会带着它。
来源:时空探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