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看了直播,跟着喊“预制菜不健康”,甚至去西贝线下门店“打卡取证”,质问为什么不天天进菜。但问题是,这种“现炒现买”的幻想餐饮模式,真的适合连锁商业和购物中心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罗永浩这波操作,貌似在为消费者争取权益,实则是在挑战现代商业的基本运转逻辑。
最近,罗永浩又上了热搜。这次不是因为创业、不是因为锤子手机,而是因为他在直播间和西贝杠上了,核心话题是——预制菜。
很多人看了直播,跟着喊“预制菜不健康”,甚至去西贝线下门店“打卡取证”,质问为什么不天天进菜。但问题是,这种“现炒现买”的幻想餐饮模式,真的适合连锁商业和购物中心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罗永浩这波操作,貌似在为消费者争取权益,实则是在挑战现代商业的基本运转逻辑。
在罗永浩的直播带动下,很多人开始怀疑商场里的餐厅是不是都用了预制菜。有人说,商场餐饮应该追求“烟火气”,现做现炒才算“真味道”。但说到底,这种期待本身没错,错的是放错了场景——你真想吃那种“现杀现炒”的饭,不是应该回家做,或者去街巷小馆子吗?
商场是什么地方?是现代城市商业集成的产物,讲究的是效率、标准化和体验复合。你能在一个地方看电影、买衣服、吃饭,甚至遛娃,这背后靠的是统一管理、统一调度。而不是你想象中的“老板娘早上去菜市场、后厨师傅现切现炒”。
更关键的是,购物中心不允许明火操作,厨房空间极为有限,再加上高昂租金和旺盛客流,怎么可能让每一家门店都“从头开始做饭”?这不是情怀问题,这是现实问题。
罗永浩说他不是反对预制菜,而是反对“没有告知”。听上去很有道理,但稍微翻一下历史就知道,他在微博上第一次点名西贝的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他就是用“预制菜”这三个字激起了舆论情绪,火速引爆社交平台。
有意思的是,没过几天他就“变调”了,开始说自己是“误伤”,并不反对预制菜。为什么?因为他意识到,预制菜其实是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方向。早在2021年,六部委就联合发文支持预制菜发展,并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央厨房和标准化生产。
换言之,预制菜在政策层面是被鼓励的。它不是“黑科技”,而是现代连锁企业提升效率、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设施。
我们来换个角度想:如果你是连锁餐饮老板,几十上百家门店分布在不同城市,每天现买现做可能吗?不可能。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预处理,是连锁餐饮能活下来的根本。
如果每家店都要“自己进货”,那采购权是不是要下放?下放到谁?店长?厨师?那质量怎么控制?食安谁负责?更别提物流成本、时间成本、损耗率,全都会飙升。
这就是为什么西贝这样的品牌会采用中央厨房,对食材进行初级处理,再配送到门店复热。不是偷懒,而是必须。麦当劳、海底捞、肯德基全是这样搞,难道他们就不重视食安,不在意口感?不是,而是他们知道怎么在标准化和效率中找到平衡。
很多人以为连锁餐饮就该像苍蝇馆子那样“人情味十足”,但其实连锁餐饮的本质,是给最多数人提供价格合理、口味稳定、安全可靠的餐饮解决方案。它不是高端定制,也不是街头手艺。
罗永浩鼓动大家“抵制”预制菜,结果真的有人开始怀疑商场餐饮的可信度。但问题是,如果你真把所有使用预制食材的品牌都拉黑,那你还有什么可吃的?李剑(新辣道创始人)甚至直接悬赏20万,让大家找一家“不用任何预处理”的连锁餐饮店。结果呢?没人能拿走这笔钱。
因为这就是行业常识。不是谁偷懒,而是这就是商业规律。
如果因为一场直播带节奏,就让消费者对整个连锁餐饮体系失去信任,最终受伤的是谁?是那些靠稳定客流维持运营的购物中心,是那些把餐饮作为主要引流手段的城市综合体。更长远看,是城市居民自己——你会发现,吃饭越来越不方便,选择也越来越少。
好消息是,国家层面已经开始介入。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经通过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未来“是否使用预制菜”“使用了哪些预处理工艺”,都可能成为强制披露的信息。
这对消费者来说,是透明;对企业来说,是规范;对行业来说,是升级。
所以,罗永浩这次不是“揭短”,而是“添乱”。他挑战的,不是西贝,而是整个连锁餐饮的基本运行逻辑,更是中国商业现代化的节奏。
来源:亓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