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6氪周一发了一条视频,《从年赚百万到清仓求生,一件衣服背后的工厂寒冬》。内容说的是服装行业死于内卷,今年基本没有生意,赚钱几乎不可能,从微观视角看中国的工厂、供应链的阶段和问题。视频里面的工厂、商铺老板一直在提的都是可以牺牲利润,能卖就卖,但一定要有确定性回
36氪周一发了一条视频,《从年赚百万到清仓求生,一件衣服背后的工厂寒冬》。内容说的是服装行业死于内卷,今年基本没有生意,赚钱几乎不可能,从微观视角看中国的工厂、供应链的阶段和问题。视频里面的工厂、商铺老板一直在提的都是可以牺牲利润,能卖就卖,但一定要有确定性回款的诉求,因为能在现状下生存下去就很不错了。
非常契合我们前段时间做的一期直播,如何把资本主义倒过来,用产品机制解决销售确定性的问题。
2014年阿里巴巴和京东上市时,市场普遍认为电商格局已定,但后来的发展证明零售市场实际上是一个“万米长跑”而非“千米赛跑”。传统电商未能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特别是低价和下沉市场的巨大潜力。
当拼多多、抖音、微信等电商新势力以满足不同需求为切入点,直接导致了中国零售市场多元化格局的演变。本期主题是讨论电商新势力,尤其是拼多多崛起。
几位参与讨论的嘉宾分别是:对拼多多有非常深刻研究的姚凯飞、曾经在阿里工作多年的戴某DEMO和科技自媒体阑夕。
讨论要点包括:
关键要点包括:
电商格局变迁:传统电商误判零售市场,忽视新需求。拼多多等新势力崛起,使格局走向多元化。
拼多多成功关键:抓住“最大公约数”需求,给商家和消费者提供确定性,采用适配移动时代的产品形态。
平台竞争策略:聚焦品类优势,以差异化竞争满足不同需求,构建自身独特能力。
用户需求特点:需求多样且分层,实用价值是多数人的“最大公约数”,不同场景下需求有别。
低价心智难复制:其确定性优势及正循环效应难以模仿,其他平台学低价策略易受损。
未来展望:AI可能带来新机会,电商将保持多元格局,满足用户需求是关键。
当电商生态从“打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走向“各自为战”,差异化竞争成为常态。电商领域的竞争本质是供需匹配,消费者根据不同需求在不同平台间切换,不同平台根据自身优势服务不同需求,平台则围绕自身优势构建差异化能力。未来技术变革可能带来新一轮洗牌,但消费需求的本质多样性不会改变,这决定了电商江湖将保持多元格局。
完整版听上方播客,约5万字容量,以下为本场讨论8千字概要:
电商格局变革:“万米长跑”被误判为“千米赛跑”
潘乱:阿里上市之后如日中天,支付宝在物流、商家生态、搜索评价体系、信任体系、资本等方面积累都很强,大家都认为电商这事很重,有非常深的护城河壁垒,怎么就没挡住后来拼多多、抖音电商和微信电商一个一个冒出来?
戴某DEMO:上市之后,市场共识的确是电商格局非常稳定,那时候获客成本已经居高不下。但淘天做了一个动作,开始把9块9的一些供给往外排。当时在定义市场叙事时,很可能是把整个市场万米长跑错误地定义成了千米赛跑。所以走到千米的时候认为阿里第一、京东第二,结束了。但其实整个市场有非常庞大的新渗透进来的需求,包括一线城市的线上消费需求,都没有很好地完成供给匹配。
姚凯飞:资本市场很多人在诟病阿里的“假货”或劣质货,在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阿里做这个事情是正确的。马云退出后,职业经理人去迎合资本市场。阿里是看得到下沉市场的零售渗透会上来的,但他们把后面的路程预估错了,认为前千米已经领先,但后面其实还有万米要跑。
供需两端都出现了巨大机会。在微信体系下出现了低成本获客的机会,而电商平台都在做一件事情:流量的低买高卖。我花100块钱买给用户,卖给商家102,我就挣了两块钱。而微信砍一刀等战略战术方式,可以让拼多多低成本获客。
阑夕:阿里当时打假货那一波,主要是因为西方奢侈品品牌对他们提起法律诉讼,阿里出于安抚投资者情绪而行动。但LV的假货和9块9的白牌是两码事,打击高端假货的同时误伤了底下的白牌商品。
当时有两个赌注:阿里在赌消费升级,拼多多在赌供给过剩。最后很明显,升级和降级同时存在。如果一个便宜的东西摆在面前,即使是中产阶级也不会拒绝,比如买抽纸、快消品时人们会去拼多多。
压制白牌商品后,这些企业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一定会想办法出货。拼多多给了他们一个合理合法的出口。
戴某DEMO:在那个阶段,淘天的平台思维方式是把我们理解成经典公式:GMV=于流量×转化率,我们更关注流量,即广告模式。我们错误地忽视了需求的角度,不是应该拉用户,而是应该理解用户的不同需求。
PC时代我们完成了消费者信任体系建设,通过支付宝的担保交易和评分体系,但它的历史使命在2015年基本结束了,线上交易已经不太需要那么复杂的东西。这些历史遗产成为了包袱,但又不太好改。
不同需求与价值取向:电商多元化格局的必然
阑夕:在拼多多出来之前,电商竞争对手都从垂直领域去打,没有所谓的综合电商挑战者。其实有一个基本尝试大家都知道但觉得做不到:如果能提供更便宜的产品,一定会得到用户。
像2010-2012年的团购大战(美团、窝团、拉手等),它们的逻辑就跟拼多多一开始很像:如果能够确定有多少人能买,商品就能达到最便宜。但团购做的是服务不是实物商品,且做不到规模化,只能一单一单地做。
拼多多通过集中性解决了价格问题,还能通过产品特性把规模化做起来。另外,拼多多是一个原生移动公司,它的产品结构适应移动场景,而淘宝只是完成了PC到移动的转化,但逻辑没变。
潘乱:这让我想起几个外企朋友。他们在十年前进入中国线上电商时,主要以天猫为核心,日子过得很好。但他们进场时有协议,淘宝要把与他们相似的或蹭他们品牌的产品去掉。
但一个品牌就是买个袜子、买个围巾,上面印个logo,然后涨个三五倍的溢价,这合理吗?如果通过算法和治理避免假冒伪劣,避免信息不对称,是不是也可以?淘宝是通过皇冠、钻石这套体系让你信任这个店,但拼多多可以通过这么多人消费它而变相为商品做投票。
戴某DEMO:拼多多的“仅退款”也是服务于商家治理的。
姚凯飞:微信体系下,用“砍一刀”可能一两分钱就获一个用户,而淘宝可能买一个用户要一两百。拼多多的商家不需要营销成本,就可以把价格降低。而京东有包袱,它有京东快递,要去跟思通合作,卖9块9不太现实。
当年品牌在电商里投放也是问题。在北美,亚马逊也没有吃到那么多品牌广告,耐克在亚马逊的SKU也不全。今天回过头看,这带着毒。你付了20亿的年框,今天告诉你排序时旗舰店要排在前面。
戴某DEMO:宝洁为首的品牌在北美统一大市场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方法论,想拿到中国来也确实影响了中国线上零售形态。但这套东西适不适配中国?
以Lululemon为例,北美有大量品牌营销、市场宣传,把价值观找到适配人群,他们因为信奉这个品牌宣扬的东西可以接受品牌溢价。但这套叙事在中国几乎失效。
中国有非常完整的供应链,任何创新产品很快就有平替和下替。制造端没有门槛,形不成特有的供应链门槛。需求端,中国人多少还有匮乏记忆,对功能性更看重,愿意为价值叙事付出的溢价比北美要小得多。
所以宝洁刻舟求剑来到国内,那套东西没有那么work。它会匹配一部分人,如上海一线城市的精英,但大量的最大公约数还是倾向于功能性满足我,不要让我买贵了。在中国人心目中,买贵了是很糟心的事情。
潘乱:在农村、偏远地区,像海尔、康佳这类品牌依然存在,说明大家对品牌还是有诉求的,只是品牌价格太高。在偏远地区,物流不方便,同样商品卖得更贵。
但我有没有花更便宜价格买品牌货的需求?有。这就是折扣店、奥特莱斯服务的需求。之前这些零售货、尾货通过奥特莱斯出来,但之前多是经销商体系,没有很好地线上化。唯品会做了一部分,但品类还不够全。
对于另一批对品牌没有那么强需求的商品,拼多多靠农副产品起家。农副产品这么多年卖大米,虽然现在有五常大米,但它是地理名而非品牌名。买瓶水其实没那么大差别。
阑夕:有句话“可以买贵的,不能买贵了”。消费是讲情绪价值的,如果买贵了,负反馈比金钱损失高得多。
有个反差现象是山姆。任何城市开店就20亿年营销额起步,让所有商超压力很大。中国人在某些地方愿意为价值付费,比如吃的,希望健康不伤身体。但对袜子、毛巾、抽纸这种不进入身体的日用品,宽容度高得多,愿意追求更优价格。拼多多就是满足这种需求,提供质量过得去同时价格更低的商品。
戴某DEMO:拼多多做了很多功夫。同样是农副产品,天猫要求挑选大小一致,最后卖出某个溢价。拼多多则是地头刨出来带着泥直接上,把分拣成本以折价的方式体现在价格里。老年人买到几个烂的无所谓,因为整体便宜,洗一洗还是划算的。这对部分人的核心诉求,他满足了,其他诉求转变成价格折让给消费者。
理解不同场景下的用户需求
阑夕:不能把人简单理解为流量,要理解他的需求。以抖音为例,在抖音卖农副产品,大棚里卖和不在大棚里卖,转化率天差地别。所以很多商家即使不在大棚,也要搭一个大棚场景,消费者感觉这是现采的才会购买。
这说明两点:一是情绪价值,二是人的需求有天然多样性。淘宝信任是单一的,建立在品牌基础上;拼多多靠价格;抖音则证明人是有场景感的,这样才有冲动消费。
戴某DEMO:产品形态和消费者交互方式决定了需求表达。最终线上零售这个庞大业务,不会是单一产品形态满足所有需求,一定会越来越细分。一家公司的核心能力能覆盖多少,就是取舍问题。
潘乱:拼多多一开始做的是所谓的“五环外”用户,但五环外不是指地域,而是指需求。五环内的人也有类似五环外的需求,比如人均消费几百的饭馆吃完后,人均几十的大排档大家也愿意去。这让我想到蜜雪冰城在3·15事件中,舆论完全反转,站出来为它说话的也都是大学生。
五环内的人有五环外吃苍蝇馆子的需求,后来拼多多通过百亿补贴又拉动了五环内人的消费升级需求。
姚凯飞:需求是分层的,一个人可能买特别贵的电脑键盘,但衬衫可能就两件;可能买iPhone,但袜子就9块9包邮10双。这是光谱,不能用二维视角去看。
一个人里面既有消费升级需求也有消费降级需求。回到马斯洛需求金字塔,底层需求量最大,且偏物质和实用性。相比情绪价值,实用价值是大多数人的“最大公约数”。
阑夕:企业家或平台CEO的共情能力对商业模式影响很大。比如华为最近发布新手机,余承东说要让所有中国人都买得起,结果发布会上定价7999,遭到网友嘲讽。他们认为可以分期,一个月600多,人均GDP足够买5-6台手机。
企业家对市场的理解和洞察,能否感受到大众想要什么很关键。黄峥虽然也有钱,但他能共情,知道大众更倾向于什么。而在淘宝眼里可能是“你们不够努力,多涨工资就来得及”。
潘乱:在内容和商品上是否可以类比?张一鸣在2012年做今日头条之前,先做了搞笑囧图、内涵段子、美女图片这些高搜索量的产品。内容虽然个性化,但集中度非常高,我们订阅的内容有很高重叠。
头条满足的是需求的最大公约数:搞笑、内涵、美女。拼多多也是这个路径,做的不是个性化,而是爆品逻辑,找到需求共同体,降低价格。
2016年3月,黄峥在公众号中说:“我们也许有机会在新的流量分布形式,在新的用户交互形式和新的国际化情况下面,能够做出一个不一样的阿里。”当时大家觉得口气太大,但今天都实现了。
差异化交互模式:转化导向vs交易导向
阑夕:流量和便宜之间有关系——因为东西便宜所以有流量,因为有流量所以可以更便宜,形成正循环。
姚凯飞:早期因为没有规模,拼多多确实是靠腾讯微信体系获得低成本流量。在微信上通过砍一刀可能一两分钱获一个用户,而淘宝当时获客成本可能是一两百。拼多多商家不需要营销成本,就可以把价格直接降低。
此外,需求端,我们一直思考商家有什么需求?商家有品牌曝光需求、赌博需求(我可能一把做到10个亿)。但“确定性”也是需求。什么是确定性需求?在奥特莱斯,为什么Gucci要两折出售尾货?因为奥特莱斯可以确定性地、快速地帮你清掉库存。
拼多多解决了商家确定性出货的需求。当你是清库存渠道时,不能指望与正价渠道有一样的毛利空间。品牌对品牌溢价有管理,不允许在线上大规模低折销售,所以唯品会做到一定程度会遇到瓶颈。
而拼多多把这套逻辑用到白牌和经销商体系。中国经销商体系对品牌有反向控制能力,当某个省的经销商回款周期慢时,省代需要急需回款,甚至亏一点也愿意出货。这时拼多多可以给确定性——谁价格低谁就能确定性出货。
拼多多店铺极其简陋,里面只有零星几个商品,一个店铺大概率核心依赖一两个爆品。这就是周转是第一位的逻辑,类似雷军说的“快不是第一位的,快是唯一的”。
戴某DEMO:零售领域随着技术基础设施迭代,正在从降低毛利向高周转转变,最终导致利润规模持续增长。即技术条件达成后,周转效率更高,可接受的毛利空间就更低。这是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也是拼多多的方向,而不是上个时代宝洁的那套靠品牌溢价的方式。
拼多多崛起背后的确定性与交易导向
潘乱:“砍一刀”、“多多果园”等创新型产品为什么是拼多多搞出来的?
姚凯飞:这些产品在流量获取上成本都很低。早年他们在水果这件事上,有个段子说黄峥去水果店,老板说我们有一批货,如果有20个人提前订,就给更优惠价格,这给了他启发。后来出现果园、养鱼等玩法,淘特也学过,美团也有美团视频。
拼多多组织相对封闭,独立性更强。整家公司因为定位于供需两端的确定性,反向来看就是做性价比,给商家销售确定性,整个公司是效率导向,战略上做成本领先。
拼多多采用阿米巴模式,使用赛马机制,源源不断产生创新。
戴某DEMO:那些创新产品是赛马赛出来的,多个主管竞争的结果,可能有很多死掉的产品。
姚凯飞:在大厂工作时,你脑子可能只用了20%,但因为有隔壁组在竞争,你不知道他们干了多少,月底一看结果你比他差,你就被废了。这种环境会刺激你全力以赴。
潘乱:曾和拼多多的人聊过,他说他们就是一个卖货的公司,只干卖货。
戴某DEMO:这个定位很准。
潘乱:在阿里如日中天时,阿里已经转向广告公司了。
姚凯飞:拼多多核心一直在做一件事:为需求与供给连接创造确定性卖货。资本主义倒过来就是确定性的事情。如果考虑GMV最大化,你可能做这个品类也做那个品类,动作会花里胡哨。但要提供极致低价能力,确定性才是最重要的。
戴某DEMO:GMV那个逻辑实际上是广告逻辑。我大量内生或外采流量进来,用分发方式卖给商家,商家出价高的得到流量。转化好不好是商家的事,我辅助转化但核心是赚广告差价。
拼多多早期非常注重订单量,为需求端提供包括“仅退款”这样有争议的保障。他关注的是每次供需匹配,让用户对平台形成稳定心智,比如老年人买土豆就去拼多多,这变成潜意识行为。
潘乱:拼多多像图文版的今日头条。
戴某DEMO:有点抬高了,但我赞同拼多多找到了不一样的北极星指标,很好地指引团队做决策。
为什么拼多多的低价很难学?
潘乱:近两年全行业都在尝试低价策略,淘宝特价版、京东的slogan从“又便宜又好”改为“又好又便宜”、抖音也把低价作为核心竞争力。但最后几乎都放弃了,为什么?
阑夕:不是学不会,而是学起来太痛苦,学不下去。
姚凯飞:两个原因:一是拼多多的确定性覆盖了低价。淘宝、抖音做低价时没有给商家创造确定性,还是收CPC、CPM,或靠平台补贴,这不可持续。
二是拼多多已进入正循环,用户和商家互相吸引。用户已形成心智,如果访谈100个用户问“百亿补贴哪里最便宜”,多数会说拼多多。用户开始有这种确定性认知,带来转化提升,又进一步吸引商家,形成飞轮效应。
拼多多所有决策都围绕确定性,没有妄念。比如签年框收品牌的钱,会给确定性吗?没有。他所有决策都在确定性逻辑里。
潘乱:京东百亿补贴中自营商品很少,因为京东自营是经销模式收毛利保护费,保证京东收益,不管什么价格都要收这些点的费用,所以难做百亿补贴。
戴某DEMO:解这个题最好的方法是看各家公司定位的客户是谁,不看他们怎么说,看他们的动作,真正定义的客户是谁,往谁身上使劲。
今天不能变成捧拼多多,它的客户定位和长板能力也带来了短板和局限。它在品牌拓展上非常不利,内部预期的品牌GMV占比不够。品牌商不把它当抖音和天猫,顶多当一个折扣渠道。
像波司登为主的品牌,在拼多多整体降一档价位,放一些清仓商品,绝不会把新款和品宣的东西给你。同样单位成交额允许在你渠道用的广告费预算也严格控制。
这也造成了拼多多财报呈现的降速。它的长板能力构建了现在的存量业务,但也不可能一统中国线上零售江湖。上海的精英人士就非常buy in天猫的那套。
但每家公司都有崛起和占有限市场的部分,同时这部分能力逐渐形成枷锁,变成别人的差异化空间。去年上半年几家都在做低价,发现没有好果子吃,低价没带来足够回报,反而让原有成长利益大幅受损。
比如字节实际上没多少电商心智,但它可以用信息流占用你时间,刺激一些品类的冲动购买。如果再做低价,就是既要又要的左右互搏,最后损害自己。
阑夕:这就像三个武功不相上下的人互相想杀掉对方,结果都去练葵花宝典把自己给残了,最后还是打不过谁,还不如别练。为什么要自宫呢?
戴某DEMO:去年上半年各家平台有大量应激反应,为了解决老板压力,都上仅退款、低价,把别人的能力拿来学,认为只要做了都能成。这很荒谬。
姚凯飞:除了拼多多,其他几家品牌占比都非常高。当有品牌占比时,你很难做两件事:一是把品牌价格打低,因为旗舰店定价在哪里?二是做白牌,因为会被认为low,品牌客户和用户都会嫌弃。
潘乱:这就像小红书面临的问题。如果做电商,它不适合做大牌的电商,只适合拿品牌的广告费用。它可以去服务主理人、新创品牌,即白牌到品牌中间的那一层。但如果做成熟大品牌或极致低价商品,没有生存空间。
阑夕:拼多多把这个事情做长了,没有。我始终觉得拼多多的逻辑和品牌逻辑会长期并存,就是“你看不惯我,但你也干不掉我”。它会成为这样一个纠缠状态。
潘乱:拼多多最强的是在供应链溢出背景下的非品牌化消费,迎合了这样的趋势。
姚凯飞:它有自己的生态位。
抖音电商与拼多多的竞争关系
潘乱:抖音的电商会对拼多多有影响吗?
姚凯飞:一定会有影响。拼多多的人说需要讲故事的品类他们不会做,这是抖音做的。抖音在流量上游的位置,现在不只卖品牌也有白牌。即时性购买如零食、话费等,用户看到顺手就买了,价格差不多,抖音可以自己闭环而不用导流给拼多多分佣。
戴某DEMO:虽然有重叠,但比其他几家少得多。拼多多内部看得很清楚,产品形态不一样,他们也无法抵抗抖音在上游以那种方式清洗特定品类。而抖音擅长的品类恰好是拼多多不太擅长的。
拼多多核心指标是“核心品类动销产品的低价率”,就是真正有销售的重要产品保持全网低价优势,保证消费者觉得东西便宜,不会买贵。这个北极星指标非常锐利。
潘乱:抖音本身直播电商体系中,商家普遍抱怨不赚钱。直播模式依赖瞬间流量爆发,不投流就不好动,难以支撑品牌长效经营。所以抖音在首屏硬塞了“商城”入口,这在内部有很大争议。
阑夕:抖音给商家卖商品卡卖得挺好,作为免费置换资源。它做电商是为了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当有主播这个因素时,价格下不去,因为中间商已经存在,这是抖音电商的特点,所以没法跟别人打价格战。
潘乱:抖音的独立电商APP能做成吗?
阑夕:现在上线了但没什么生意。这就像让拼多多去做短视频一样,很奇怪。
姚凯飞:用户没理由去打开这个APP。如果要买东西,已经有心智去拼多多、淘宝、京东等。如果没有心智,我会刷抖音获取灵感,但不会专门打开抖音电商APP。
戴某DEMO:从业务角度看,当我做电商业务要资源位时,总要等核心APP审批,很不方便。这种情况下,我自然会想做一个独立链路,从“亲爹”那薅资源,这在大厂很常见。
但最后发现什么都没有,薅资源更快。他们的GMV统计口径也很特殊,只要在抖音体系内搜索,无论是否最终落到商城购买都算GMV。
潘乱:这就像支付宝tab2的理财和支付宝主端的关系?抖音电商脱不开抖音。
阑夕:抖音电商现在是抖音的现金流产品,贡献了很大业务收入。这关系像百度大搜和百度搜索的关系,广告团队很强势,因为贡献了大部分收入,能够反过来管理产品形态。
戴某DEMO:激励模型塑造人也塑造组织,谁挣钱谁说了算,一旦这个钱挣开头了,很难扭转。蚂蚁、阿里当年也是这样。
姚凯飞:我觉得央视定位更适合抖音。结合内容成本和take rate(抽佣率)来看,抖音要求“高价率”(与其他平台价格一致),但内容成本高、网红不确定因素多、退货率高、take rate高,导致商家在抖音上经营难度大,甚至亏钱。有些商家已经选择回到天猫,不再在抖音玩了。
戴某DEMO:天猫至少是围绕品牌设计的,肯定更舒服。
姚凯飞:从白牌到LV、Gucci这样的极致品牌,take rate呈现出一个规律:奢侈品交的钱绝对值多,但除以GMV比例低。中间有一段区间可以拉高take rate,这正是消费品牌,特别适合抖音这个“央视窗口”。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拼多多在白牌商家多的情况下,收入/GMV比例也不低。
未来展望:AI与电商新可能
潘乱:未来还会有更多电商新势力吗?
姚凯飞:如果考虑AI agent,对拼多多可能冲击更大。但也有挑战:如果我要买可口可乐,可以用agent找最低价;但如果买衣服,怎么向agent描述“好看”?同样一件衣服,一家店便宜一块钱但没有评论,另一家贵一块钱有1万好评,你选哪个?这需要复杂描述。
当然,标准品类像消费电子可能更容易用agent购买。但AI时间节点还没到,电商还是比外卖简单但比纯线上文档复杂的领域。已有4万亿市场的情况下,为什么agent能导流到更低价?这里面会有很多问题。
阑夕:推特上有人说AI产品可以帮你推荐吃什么,有人反问“你决定每天吃什么是你吃饭乐趣的一部分,你能舍弃这乐趣吗?”我们常以效率主义寻找方案,但普通人可能享受逛商店的乐趣。不是所有人都追求效率,中间还是会有平衡点。
戴某DEMO:新技术形态出现后,对有些场景和品类的对抗会更强,包括互联网也有些品类是最后被渗透的。
潘乱:认知也在变化。拼多多崛起时,大家觉得京东因为有强供应链能抵抗,结果并非如此。今天的变化比以前更多更快,大家站在更平等的起点上了。
戴某DEMO:大公司病不可避免,组织老化也不可避免。零售本质是卖同样的货,谁卖得更便宜谁就胜出,这是零售行业王冠上的宝珠,可以穿越周期。
姚凯飞:就是1.01和0.99的逻辑,只要有相对优势就能赢。当拼多多做低价时,别人做不了,形成正循环。虽然现在功能越来越多,但买账的人还是OK的。
戴某DEMO:如果拼多多在货盘上有差异化竞争,就可以保持优势。零售市场最重要的不是用户,是货盘。差异化货盘在手,即使产品体验不那么好也能维持,但货盘丢了就完了。
阑夕:现在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不是说效率碾压一切,所有用户都要效率。
潘乱:AI可能带来创业新机会。过去大厂优势是推荐系统等技术壁垒,但现在这些能力被平权化。这有点像拼多多诞生时各种基础设施都已成熟的情况,为创新创造了条件。
最后讨论中,各位嘉宾达成共识:电商领域将持续保持多元化格局,不同平台将根据自身优势服务不同需求群体,技术创新将带来新的可能性,但用户需求的本质 - 包括效率和体验的平衡 - 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来源:潘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