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发了一句“实在太恶心了”,把西贝推上热搜。理由很简单:下飞机和同事吃西贝,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还死贵。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发了一句“实在太恶心了”,把西贝推上热搜。理由很简单:下飞机和同事吃西贝,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还死贵。
“花现炒的钱,吃复热包”,这波吐槽,点燃了全国消费者压抑已久的情绪。
西贝老板贾国龙也不是吃素的,第一时间站出来高调反击,甚至扬言要把老罗告上法庭。
结果,网络热搜持续刷屏,西贝“用预制菜”这事儿,传遍了大街小巷。有人说老罗蹭流量,有人说他终于替打工人出了口气。
本来只是一个餐饮圈的“老梗”,却因罗永浩的流量和表达力,被推成了全民议题。
为什么这一次,老罗能获得这么广泛的共鸣?其实答案很简单,这不是简单的口味之争,而是消费者长期被蒙在鼓里的愤怒总爆发。
预制菜的“贵+难吃”,消费者吐槽无门
“贵+难吃”已经是实打实的消费者体感。普通人没有检测实验室,但有味觉、有钱包,当你花着现炒的钱,却吃到冷冰冰的料包,谁能不憋屈?
过去这些年,大家在餐厅里吐槽“难吃”,声音撑死传到隔壁桌。
今天,罗永浩拽起话筒,把分散的个体情绪焊成集体声音,直接把“预制菜知情权”送上了立法议程。这种“嘴替”,其实就是流量时代的民主样本。
在注意力碎片化的年代,品牌最怕的不是被骂,而是没人聊。老罗的“恶心论”,让沉默的大多数有了发声窗口,也让餐饮行业的“灰色地带”无处遁形。
西贝的公关“反教材”:每一步都在踩雷
得说一句,西贝这波公关,堪称“反向教科书”。
第一步,客服硬否认,却拿不出检测报告;
第二步,董事长晒小票推“罗永浩同款”,把消费者个人信息曝光出来;
第三步,放话“起诉”,试图用法律大棒压制异见;
第四步,坚称“100%非预制”,却被挖出人民网2023年“80%预制”旧报道。
每一步都精准踩雷:否认没证据,营销蹭热点却泄露隐私,喊起诉反而引爆“斯特赖桑效应”,原本只有“疑似预制”,现在全网帮你坐实。
消费降级时代,老板一句“不贵”,对打工人来说就是撒盐加孜然。西贝觉得对手是罗永浩,其实对手是全国老百姓那点越来越紧张的钱包。
你把一个吐槽的顾客拎出来示众,就是把所有有类似疑问的人推到对立面。
结果官司还没打,品牌先输得底朝天:微博掉粉,抖音评论翻车,黑猫投诉暴涨……就算法院最后判老罗“证据不足”,西贝还能赢回人心吗?难。因为法庭看证据,舆论看情绪,而情绪早就一边倒。
很多人把罗永浩归为“嘴炮王”,但忽略了他对舆论制高点的精准拿捏:
第一,立场制高点——为消费者知情权发声。
这不是私怨,是公益;不是商战,是民权。道德大旗一举,天然削弱对方火力。
第二,规则制高点——欢迎立法,强制标注。
把争议从“谁说谎”升级到“制度缺失”,直接跳出“老罗vs西贝”的单挑,变成“行业透明vs灰色地带”的群体博弈。西贝再嘴硬,也嘴不过国家标准。
第三,传播制高点——10万元悬赏找料包。
用市场手段发动全民爆料,既解决证据短板,又不断喂料给热搜,形成持续声量。
本质上,老罗是用个人影响力将微小体验上升为公共议题,然后推动制度修复。这种打法,西贝公关部显然没法接招。
“预制菜”的原罪,其实是“被蒙在鼓里”
说到底,中国消费者不是反对预制菜本身。便利店6块钱的饭团、飞机餐40块的意面,大家都心知肚明中央厨房出品,没人骂。
肯德基炸鸡先腌制后复炸,也没谁说“不新鲜”,因为品牌没把“现炒”当卖点。
最让人反感的,是一边装潢“现做”人设,一边后厨堆满料包。语言与实物断裂,才是信任崩塌的根源。
老罗提出的“分级标注”,现做、中央厨房、第三方预制、复热时长,看起来琐碎,实则是重建行业“信息对称”。换句话说,透明化不是成本,而是品牌的“保命符”。
商场餐饮,“预制化”其实难以回避
最后说一句大实话:只要在大型商场开的连锁品牌,都绕不开“无明火”消防限制。没有明火,就没有锅气,煎炒烹炸只能前置到中央厨房。商场餐饮天然就是预制菜的温床。
所谓中央厨房,其实就是预制菜的“产房”。
所以,这一次我也把票投给罗永浩,不为别的,只为“吃个明白”这四个字。他争取到的光,终归会照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来源:毛蛋在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