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举行2025年人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仪式摘要:生命虽有尽头,但爱与奉献让希望永恒。近日,2025年平凉市人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仪式在甘肃医学院举行。市红十字会、甘肃医学院师生、捐献者家属及社会爱心人士等130余人参加活动,共同缅怀人体器官捐献者,弘扬生命至上的大爱精神。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佳玥
生命虽有尽头,但爱与奉献让希望永恒。近日,2025年平凉市人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仪式在甘肃医学院举行。市红十字会、甘肃医学院师生、捐献者家属及社会爱心人士等130余人参加活动,共同缅怀人体器官捐献者,弘扬生命至上的大爱精神。
仪式在庄重默哀中拉开帷幕。随后,现场慰问了崆峒区人体器官捐献者家属,对捐献者及其家庭无私捐献眼角膜、肝脏等器官的义举表达敬意,并送上鲜花与慰问品。活动现场,甘肃医学院学生以精彩的表演表达对捐献者的崇高敬意。诗歌朗诵《生命的礼物》中,抑扬顿挫的朗诵声饱含深情,一字一句都在诉说着对捐献者伟大精神的赞美;手语舞蹈《感恩的心》,传递出对捐献者的感恩与敬仰。同时,活动现场播放宣传片《接力》,展现器官捐献者家庭真实故事,呼吁公众打破传统观念,加入志愿捐献行列。
市红十字会志愿者们参与活动后,难掩内心的激动与感慨,纷纷表示:“作为红十字志愿者,此次活动让我们对‘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捐献者太伟大了,今后我们一定会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捐献的意义,吸引他们加入到这份充满大爱的事业中来。”
医学生们也纷纷表示,今后将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精准的技术回应这份馈赠,努力为这场生命的教育写下鲜活注脚。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刻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存在,更在于如何以自己的方式照亮他人、贡献社会。捐献者给予的不仅仅是躯体,更是对医学后辈的信任,我们身上的白大褂也不只是一件衣服,它承载着对生命的承诺,对医学的信仰。”甘肃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一学生孙婧告诉记者,大一刚入校时,参观人体生命科学馆是学校带她上的开学第一课,行走在人体生命科学馆内,就仿佛穿越了一个个生命的故事,深刻感受了器官捐献背后那份沉甸甸的爱与责任,被这些所传递出的温暖与善意所感动。
“对于我们而言,每一次课堂上的解剖操作都让我们学会了专注细致和耐心。我们深知,自己手中的手术刀所承载的不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感恩,医学道路上我们永远都是学生,而生命永远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甘肃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一学生马丽说。
人体器官捐献,是捐献者馈赠给生命最后的礼物。器官捐献实行“双盲原则”,捐赠者和受赠者互不知晓对方信息。这就意味着捐献者的家属们永远无法知晓亲人的帮助对象。都说生命的消逝是一种结束,但器官捐献者群体却用另外一种方式让生命延续,他们在生命走到尽头时,以生命接力生命,留下大爱在人间。
据了解,我市自2003年开展遗体捐献、2013年开展器官捐献工作以来,在省、市红十字会,省、市卫健委等部门的不懈努力下,我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体系从无到有、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青年志愿者加入捐献志愿登记行列。截至目前,全市登记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的志愿者5862人,实现公民逝世后遗体捐献1例,器官捐献3例,捐献角膜6枚。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拓宽宣传渠道,多形式普及器官捐献知识,让全社会来关注和支持人体器官捐献这项大爱事业。”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市红十字会将联合民政部门在南山公墓建设平凉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衔接政法部门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纳入“见义勇为”表彰范围。举办遗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弘扬奉献精神,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加强遗体(器官)捐献工作志愿服务队建设,打造“生命接力”品牌。
丨来源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丨制作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丨审核丨冯宇强 刘杰
丨编辑丨张红玉
来源:平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