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卫生研究院前院长眼里的美国社会病 | 方柏林读《通往智慧之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7 04:00 1

摘要:我过去经常从老同事、艾柏林基督大学生物系的徐强教授那里,听到弗朗西斯·S·柯林斯(Francis S. Collins)的名字,知道他曾长期担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院长,因此在公共图书馆看到他的新书时,我毫不犹豫地借阅。读完之后,我又买了语音版,送给同样学生物

弗朗西斯·S·柯林斯和他的新书《通往智慧之路》。

我过去经常从老同事、艾柏林基督大学生物系的徐强教授那里,听到弗朗西斯·S·柯林斯(Francis S. Collins)的名字,知道他曾长期担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院长,因此在公共图书馆看到他的新书时,我毫不犹豫地借阅。读完之后,我又买了语音版,送给同样学生物学的儿子。

这本书的成书过程颇有意味。柯林斯有一位挚友,是著名牧师和作家蒂姆·凯勒(Tim Keller, 1950-2023)。凯勒在美国宗教和公共文化领域影响深远,他善于在信仰与现代理性之间搭建桥梁。他和柯林斯同样坚信:科学与信仰并非敌对,而是可以互为补充、互相印证的。柯林斯创立的BioLogos基金会便以此为宗旨,凯勒一直是其中的重要支持者与思想贡献者。

凯勒晚年罹患癌症,柯林斯多次探望。凯勒不断鼓励他动笔写书:“当柯林斯开口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听。”柯林斯虽然是美国声望卓著的科学家,却自认并非作家,一直缺乏信心。但在好友的劝勉下,他最终完成了这部《通往智慧之路》。这本书有一点半自传体的性质,从中能读到柯林斯本人作为一个医学研究者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部门负责人的成长史,但更多的则是他的洞察,和他对美国社会病的望闻问切。

书之所以取名“智慧”,乃是因为西方的哲学philosophy一词,就是爱(philo)、智慧(sophia)的联合。众所周知,博士学位不管你读的是生物物理还是天文,通常都是PhD, Doctor of Philosophy。科学的尽头都是哲学。到了顶尖的科学家,不寻求智慧,那可能始终只是一个匠人,无法给自己的领域开疆拓土,智慧引领才是科学家的责任担当。

此书成书后,克林顿总统给出了和凯勒一致的评价:“当柯林斯博士开口时,我愿意静静聆听。他的声音在当下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也看了此书初稿,“越界”给出表扬:“这是一部鼓舞人心而坦诚深刻的作品,呈现了弗朗西斯·柯林斯非凡的一生——他既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又是一位虔诚的信仰者,更是一位在风云动荡中引领国家医学研究机构的仆人式领袖。”

柯林斯的科学成就足以载入史册。他是一位杰出的医生、遗传学家与公共卫生官员,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的总负责人。他带领国际团队绘制出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图谱,揭示了生命的“密码本”,从根本上改变了生物医学研究的格局。此外,他自2009年至2021年担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长,是该机构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领导人,横跨奥巴马、特朗普与拜登三届政府,经历了美国政治动荡的波澜壮阔。他在NIH一直任职到2025年3月才退休。他主持和推动了许多重大研究计划,包括癌症“登月计划”(Cancer Moonshot)、精准医学计划(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并在新冠疫情等全球公共健康危机中扮演关键角色。

然而,柯林斯的身份并不仅仅是科学家。他同时是一位有宗教信仰的知识分子,努力在撕裂的美国社会中搭建理解与信任的桥梁。疫情期间,他亲历两党政治的尖锐对立与公众日渐极端化、两极化的趋势,为公众对科学家与公共机构信任的急剧下滑深感痛心。写作此书,也寄托了他“以理性与信仰疗愈社会”的使命感。

全书分为六个章节,每一章都深入探讨了通往智慧道路上的一个关键元素。第一章《在纷乱中寻找智慧》奠定了基调,提出了当今社会所面临的挑战。第二章《真理》探讨了辨别客观真理的重要性。柯林斯认为,科学是发现关于自然界真理的有效工具,而信仰则是发现关于生命意义以及我们作为道德生灵之使命的真理的途径。第三章《科学》和第四章《信仰》进一步阐释了这一观点,强调这两种真理的追求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第五章《信任》讨论了在人际关系和机构中建立信任的基石。最后一章《希望与行动计划》则为读者提供了在个人生活中实践这些原则的蓝图,以期在希望的指引下采取积极行动。也可以说,这些章节,真正对应的是美国社会很短缺的一些品质。或者可以说是柯林斯在给美国病诊断开方。

例如美国后现代主义社会,人们怀疑绝对真理的存在,只秉持真理相对主义的立场。由小威廉·G·佩里于1970年提出的大学生智力和道德发展的理论框架,在某种意义上可能也对应着美国几十年来对公共领域议题的发展历程。该模型包含九个阶段,通常被归为四个主要类别:二元论(dualism)、多元论(multiplicity)、相对主义(relativism)和理论选择(commitment)。但是真实的状况,可能是相对主义的思潮满天飞。其弊病是一些很基本的科学事实,社会上都难以达成共识。美国甚至有小众群体认为“地球是平的”,否认地球是圆的。一些问题目前科学不能给出准确解答,于是人们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连基本科学事实都一并否认,以至于在一些很基本的问题上,认知都很混乱。

柯林斯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真理、探索真理的框架。他指出,我们每个人对于这个世界都有各种认识,这些认识一条线和一条线相交,形成一个蜘蛛网般的认知网。久而久之,我们都会在这个认知网上要么捕捉新知,要么让其成为蚕茧,裹死自己。这个认知网是成为给我们赋能的认知网,还是让我们沦陷的认知网,取决于我们对于真理的探索态度。

他用四个同心圆来帮助理解这个问题,处于圆心的是“必要真理”(necessary truth), 例如2+2等于4就属于这种。再往外是“既定事实”(firmly established facts), 例如地球是圆的,HIV病毒导致艾滋病,法国和德国接壤,纳粹大屠杀的确发生过就属于这种。这些都是有相当多的事实为其验证的真事。再往外是个人观点(opinion), 比如共和党和民主党谁更能代表工薪阶层利益这类,这是见仁见智的事。再往外,是不确定性(uncertainty), 就是科学家也说不好的事,包括除了地球外,还有星球上存在生命这种。可能最让人产生争议的是“必要真理”这个层次,例如柯林斯认为疫苗的有效性就是“必要真理”,虽然个别人可能因为疫苗产生后遗症,但是不可否认,诸多疫苗包括小儿麻痹症疫苗被证明为行之有效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反对疫苗的小罗伯特·肯尼迪担任了特朗普政府的卫生部门负责人,在柯林斯看来,可能是滑天下之大稽的事。肯尼迪对疫苗的反对,则撼动了科学的根基。

柯林斯的同心圆理论。

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家面临普遍的不信任,所以此书专门有一章说到了信任。信任是建立起来需要很多年,破坏只要几秒钟的事。其实我们谁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何时不需要对他人的信任?1993年夏,作者从NIH请假,和女儿玛格丽特·切去尼日利亚,不料中间尼日利亚发生动乱,他要选择是和女儿一起驾车逃离(面临路上的风险),还是需要自己先回去继续履职,信任女儿担任义工的医院能照看好她?最终他选择了信任,幸好没有发生任何事。有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在某件事上付出我们的信任,可能是最佳选择,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如今到处充斥的不信任,使得社会运转艰难:家长不信任学校,家属不信任医生,民众不信任科学家,可是又找不到更好的替代,于是整个社会戾气渐渐升腾,甚至造成很多悲剧。作为NIH的领头人,疫情期间,美国人对于福奇博士、柯林斯博士这样的人也充满了不信任。被柯林斯誉为杰出公共服务人士的福奇,甚至面临各种诽谤和人身威胁,这都使得一些事关公共健康的事务推行艰难。

此书也对科学沟通有一些洞见,比如他提出福奇医生是一个杰出的科学沟通者,他自己在遇到“三观不一”的人时,也有自己的心得,比如在大家认知网互不重叠时,他会诉诸一些大家都能认可的支柱性的价值观,如良善、爱、美、真理、自由、家庭、信仰等,总有一些支柱,是哪怕意见不一的人都可以共同倚靠的。

柯林斯在书中提到了莱斯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伊莱恩·埃克伦德在《科学与宗教:科学家们到底怎么想》一书中的研究发现:50%的美国科学家认为自己属于某个宗教传统,其中超过一半(27%)表示相信上帝。这有力地反驳了科学界普遍信仰无神论的刻板印象。此外,柯林斯还引用了美国卫生局局长维韦克·默西的观点,后者指出,困扰美国人的“孤独流行病”与脱离教会社区有很大关系。默西认为,宗教或信仰团体可以成为定期社交接触、社区支持、意义和归属感的来源。他甚至估计,孤独对健康的危害相当于每天吸15支烟。这一观点进一步强调了信仰社区在个人健康和福祉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本书也对现在影响美国政治图景的福音派基督教信仰中出现的一些不良苗头多有批评。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回响:柯林斯这是四处不讨好啊。他写的这书,有刺激左派相对主义和反信仰的地方,也有针对基督教会的尖锐批评。或许这才是一个科学家应有的态度,不为迎合任何一个群体,而去对自己理解的真理打折扣。

他坦诚地探讨了当今美国基督教的复杂面貌,既看到了充满希望的迹象,也指出了令人担忧的问题。柯林斯对美国教会中普遍存在的愤怒、虚伪和党派政治渗入,深感不安。他特别举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例子:在新冠疫情期间,一位名叫比尔·博林的牧师为了对抗日益减少的教会出席人数,在主日礼拜中发表长篇大论,攻击密歇根州州长格雷琴·惠特默,甚至称她为“惠特勒”。柯林斯对此深感痛心,并反思道:“这是一个上帝的仆人在讲坛上应有的角色吗?”他渴望看到信仰与科学能够和谐共存,而不是相互对抗。

《通往智慧之路》是一本对所有寻求在复杂世界中找到平衡的人都有着深远意义的书。柯林斯博士以其非凡的智慧、谦逊和勇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信仰有信任有担当的科学家是什么样子。关于对真理的理解、信任的建立、科学与大众关系各方面论述,对其他地方的科学界人士来说,一样具有普遍意义。

方柏林

责编 刘小磊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