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检验科自动化建设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在生化免疫临检流水线大行其道之时,急诊检验的自动化往往被忽视。曾几何时,中心实验室用流水线,急诊用单机成了一种固有的认知。因为急诊检验的这一系列特点,似乎让它的自动化建设之路格外坎坷。
一、急诊检验现状及现存问题
检验科自动化建设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在生化免疫临检流水线大行其道之时,急诊检验的自动化往往被忽视。曾几何时,中心实验室用流水线,急诊用单机成了一种固有的认知。因为急诊检验的这一系列特点,似乎让它的自动化建设之路格外坎坷。
作为抢救患者的“最前线”,急诊科患者具有病情紧急、病情复杂、患者需求强烈且对疾病诊疗期望值高等特点。除此之外,根据《全国急诊检验现状与发展需求调研报告》显示,无论三级还是二级医院,急诊检验承担了多个临床科室的标本检测工作,包括急诊科、门诊急查、病房急查、重症监护、卒中中心、胸痛中心等来源的样本。
与常规患者不同的是,这些患者的诊疗需要紧急抢救与病情诊断同时进行,急诊科需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有限的资源做出最合理的配置,而检测结果影响着70%—85%的临床决策,科学有效的检验项目、准确快速的检验报告是急诊患者在黄金时间窗内得到有效救治的重要保障,这就对急诊检验结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及时、不准确或没有可重复性,会严重影响临床的诊断,造成下一步的治疗延误或者治疗的方向发生错误。
整体来说,急诊检验科往往存在场地小,仪器多,人员少,项目多,样本送检零散持续的现状,制约着急诊检验的自动化发展。迈克生物的专家团队针对急诊检验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1、检测项目和产品形态分析
急诊检验场地往往相对不大,但要开展相对全面的检测项目,根据《急诊检验能力规范与建设专家共识》的推荐,至少要开展临检、生化、免疫、微生物四大常规检测。而根据这些推荐项目,至少应匹配的设备包括: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干化学/有形成份分析仪、便常规分析仪,ABO血型鉴定分析仪,凝血常规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分析仪,微生物培养鉴定相关设备。
图/急诊检验项目表
除大便常规、尿液常规、微生物检测的样本类型不同,其他项目均可使用标准负压采血管采集样本,均有比较成熟的流水线产品。但如果要将以上设备均连成流水线形态,实现较高的自动化水平,至少需要2-3条不同平台线体,场地要求高,集中度低,由于单种设备的数量较少,这些连接方式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因此,急诊流水线的最优解,是将上述设备连成一条流水线来实现集中处理。
图/急诊检验
2、样本送检趋势特征分析
众所周知,急诊检验的ToTAT要求高,三大常规半小时内出报告,生化一小时内出报告,但我们从急诊检验的样本送检趋势来看,大多数情况下,急诊检验不会出现突然的送检高峰,单从样本量来说,现有的分析设备基本都能满足测试速度。
因此,样本采集,运输,样本前处理的环节,可能是真正制约急诊检验ToTAT的关键。
3、人员工作状态分析
急诊检验的工作状态,总结起来是:人少、事多、不固定。
急诊检验往往人员较少,特别是在夜班,更是只有1-2人在岗。人少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时间段样本量不大,但样本总量虽然不多,但每个样本所需要的处理环节并不会因此减少。因此一个人可能需要负责从样本采集、接收、处理、上机检测、报告审核、样本归档等全流程的工作,并且是多个检测平台、多个设备的操作。遇到有连续样本送检,检测项目各不相同的时候,工作人员分身乏术,ToTAT也很难得到保障。
可见,人少事多,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疲劳之下,也会增加犯错的风险。
而与中心实验室定岗的状态不同,急诊需要每天24小时运行,但并非全部由定岗的人员操作。根据《全国急诊检验现状与发展需求调研报告》显示,约有26.61%的医院仅在白班由固定工作人员,夜班是全检验科轮转,56.02%的医院白班和夜班均无固定工作人员,全检验科轮转。
这些轮转的人员因为不是每天操作相应的设备,对仪器的熟悉程度远不如定岗人员。多样的单机设备和手工操作,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学习成本和操作难度。因此,功能高度集成化的样本前处理系统,将杂乱的操作集中起来自动运行,无疑成为改变急诊检验工作状态的最好工具。
4、样本血清质量管理情况分析
检验标本质量监控是分析前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近年来相关行业管理部门重点关注的内容。但调研数据显示,尚有24.62%的实验室没有进行不合格标本统计分析工作;有24.15%的实验室不合格标本率>5%;仅有26.28%的实验室检测设备具备血清质量分析(如溶血、脂血及黄疸等)的功能。
检验前的样本质量管理,涉及到多方面的工作,既需要管理者的重视,也需进一步与标本采集部门沟通合作,定期分析不合格标本数据,做好标本采集规范的培训,不断提升检验标本质量,重视样本血清质量的管理。
样本血清质量的判断、登记、让步检测是一件相对主观和繁琐的工作,如果将样本血清质量分析等功能前置到样本前处理系统,无疑可以帮助管理者梳理和制定有效的样本质量管理流程和制度,既保证时效性,又不会增加更多的工作环节,也能够保证标准化和一致性。
5、信息化状态分析
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共识》建议18提出“急诊检验的信息系统应具有监测标本全流程的功能,实时跟踪急诊检验标本,对于可能影响检验质量的异常情况及时提示相关工作人员”。但《全国急诊检验现状与发展需求调研报告》显示尚有近半数的实验室不能进行标本全流程监控,标本管理信息化程度需进一步提升。
同时,实验过程中检验人员需关注仪器报警等重要信息,及时处理问题、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差错的发生。但调研数据显示,尚有约5.26%的实验室无设备报警信息提示,但大多数的实验室通过LIS系统或者仪器操作软件提示,仅6.59%的实验室可以通过实验室大屏更为及时的提示,存在一定的事故和差错风险,需实验室人员重点关注。
实现每台仪器的运行状态全流程监控,每个样本的全流程监控,并将这些纷繁的信息集中起来,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及时地提醒工作人员,是急诊检验信息化的重要目标。
二、迈克首创急诊自动化解决方案:以集驭急——“急全“急诊流水线
急诊检验作为智慧化实验室三大板块之一,其在智慧化实验室的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迈克生物基于急诊检验全场景需求洞察,推出LABAS「急全」急诊流水线,针对性解决急诊检验痛点,该流水线通过三大核心优势,以集驭急,重构急诊检验流程:将零散的单机集中起来,以全面整合打破设备孤岛;将杂乱的操作集中起来,以自动化串联优化操作流程;将纷杂的信息集中起来,以智能化集中破除数据信息壁垒,最终实现急诊检验效率与质量的双重突破。
1、设备整合:解决一人多机多岗的场景难题
LABAS「急全」急诊流水线整合了包括血细胞分析、特定蛋白分析、血细胞推片染色、阅片分析、生化、免疫检测、尿液分析等模块,这些项目基本囊括了急诊检验95%以上的标准化血液样本检测,一个人即可管理操作上述全部设备,并且可以在集中控制中心统一查看和控制各分析设备,特别是对夜班值班人员来说,不再需要奔走往返在各个检测设备之间。
图/迈克“急全”急诊流水线
2、流程整合:解决一人完成全流程样本处理的难题
LABAS「急全」急诊流水线配置了功能高度集成的前处理系统和轨道运输系统,实现快速进样、签收、离心、开盖、血清质量识别、检测、自动质控、清洗等功能。特别是在一个人需要完成全过程的场景中,让人工操作最简化。
样本前处理系统也支持气动传输管道直接连接,重点科室例如卒中中心、胸痛中心、ICU等采样点,可以通过单管气动传输的设备,即采即送,样本直接传输到流水线的前处理单元,无需人工转送即进入检测流程,为危急重症患者分秒必争。
图/优化工作流程示意图
3、信息整合:解决信息零散,提示不及时的难题
图/智慧大屏示意图
MALAB实验室数据智能应用中心进行样本管理、数据管理、质控管理和仪器管理,从而实现医院医学检验全流程的信息化,智慧大屏动态监管TAT超时、危急值管理、仪器报警等信息实时反馈,通过电脑/移动终端可远程监控及操作
图/自动审核示意图
除此之外,智能软件还提供自动审核平台,结果自动初审,复检规则的自动判断,异常样本的智能拦截,自动复检和推染片的软件功能,对固定岗位的人员来说,可以提高效率,减少机械性的重复操作,解放更多的人员精力在结果审核和质量控制。对轮转值班的人员来说,友好直观的人机交互降低学习成本,以及减少对结果判断的差异性。
综上所述,LABAS「急全」急诊流水线集成了五大平台设备,功能覆盖血液样本处理的全过程,全方位汇集了样本、设备、质控、结果数据信息、智能整合分析,给予精准决策有力支撑,并通过智慧大屏将关键指标进行实时展示,及时提醒。
迈克生物全球首创的急诊自动化解决方案,以集成的优势,打破ToTAT的瓶颈,让急诊也可以实现智慧化,助力急诊检验的能力建设。
来源:小康科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