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写了《北上》,还有“南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0 17:18 1

摘要:最近,《北上》IP翻起不小水花。同名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和爱奇艺同步开播后,收视率一路高歌猛进,3月22日,升级版话剧也在湖州德清大剧院登陆,此前,它已在北京、杭州双城演出中收获盛赞,此次再度打磨升级,将沿着京杭大运河开启全国巡演,一路“北上”漂流。所到之处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高心同

最近,《北上》IP翻起不小水花。同名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和爱奇艺同步开播后,收视率一路高歌猛进,3月22日,升级版话剧也在湖州德清大剧院登陆,此前,它已在北京、杭州双城演出中收获盛赞,此次再度打磨升级,将沿着京杭大运河开启全国巡演,一路“北上”漂流。所到之处,备受期待。

话剧《北上》剧照。通讯员 尹雪峰 摄

这也许是原著和原著小说作者、《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徐则臣的“满园桃李”。以京杭大运河为轴心钩沉百年历史,获誉“大运河的《清明上河图》”的小说《北上》,次年为它的作者斩获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品还荣获 “五个一工程” 奖,入选 “2018 中国好书” 。如今,它频登年度榜单,达成 10 余个语种版权合作。

春暖花开时,有风君和徐则臣在浙江相会,了解了这一人一河的深切缘分。

01

大运河,流进一部故事中

“这次带着《北上》回到杭州,不仅是我个人的故地重游,也是这部作品的故地重游。”

3月22日,在杭州博库书城,徐则臣和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翟业军以《一条大河,由此溯流北上》为题举行读书会并展开对谈,徐则臣用“重返”来形容杭州一程。他回忆,当年写《北上》时,为了获取对运河的感觉,自己曾特地跑到京杭大运河的重要途径点杭州,沿着运河从武林门码头坐船到拱宸桥,整体感受了杭州段运河的水文。《北上》的读者对武林门码头也不会感到陌生,同样是在这里,小波罗遇到了挑夫和邵常来。

读书会现场。杭州话剧艺术中心 供图

“最初想写运河完全是顺其自然,因为它是我熟悉的材料。”身为江苏人,徐则臣从小在水边长大。牵牛过河、摸虾、游泳、在冰河上溜冰、骑车……在他玩具匮乏的童年时代,河流成了他和伙伴们的乐园。他还记得在苏北读初中的一个冬天,学校的自来水管冻住,他和同学们端着脸盆去校门口的运河边上洗漱刷鞋。后来,他去淮安上大学,学校10分钟步程外,依然是汩汩的运河。

18岁开始写小说时,第一个进入徐则臣脑海的,正是这条大河。他这一写,就是近30年。而《北上》的问世,来自一份写作“订单”——此前,一位北京朋友读了徐则臣的《耶路撒冷》很受故事中的运河打动,但没看过瘾,问他能否再单独写一部以运河为主线的小说?徐则臣拍桌子说:可以,就这么干!

“我没见过别的运河,但我了解我身上的血管,大运河经行中国南北,就像动脉血管贯穿我全身。”小说人物浮动在运河两岸的声音,形同作者的腹语。故事中的运河就像一条脐带,勾连起个人的呼吸和时代的脉搏。

徐则臣认为,某种程度上,贯穿南北的一条河,也维系着作为内陆国家的中国内在的联通与和平。它好像一条大动脉,让一个国家从头到脚贯穿起来,活起来。中国这种河网密布纵横交错的地理构造,可能也为荷兰阿姆斯特丹提供了城市设计的灵感。

《北上》。杭州话剧艺术中心 供图

流动、包容、联通、对话,不难发现,正是这些关键词,绘构起《北上》中的运河精神。

02

靠“硬知识”夯实的运河故事

“我很好奇,《北上》中开头的那封信,以及马福德的事情是真的吗?”“都是假的。”3月22日下午读书会上,徐则臣斩钉截铁地将读者“拉出幻想”。他说在《北上》开头已设提醒:这不是一个历史小说。

然而,读者的这份困惑,恰好侧面印证了徐则臣的本事:能把假的写成真的。

虚构一方文学宇宙本身已是不易,虚构历史题材小说更是难上加难。一如翟业军教授在读书会上的提问:怎么讲好百年前的故事?如何处理过于陌生的经验?

对此,徐则臣答了三个字:硬知识。

何为硬知识?就是小说中客观的背景和细节。徐则臣认为,作家作品和读者建立联系,取得信任,靠的就是这些扎实的细节。

徐则臣为读者签售《北上》。杭州话剧艺术中心 供图

为创作《北上》,徐则臣曾花费四年时间考证运河的改道、沿岸城市风貌甚至老相机的历史细节。所谓“考证”并不信手拈来,而是通览大运河相关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对比多个历史样本,还原历史现场。

“以北运河边的天气为例,某份游记提到某年某月某日经过这里时下小雨,在另一份日记里这一天可能是大雨。有人说他们这时没水喝,只能直接喝雨水。还有人说雨水不洁,他们用蒸馏装置对雨水消毒后才能服用。”徐则臣回忆起这些细节时,像侦探般眯起双眼。他说作家需从错综的信息中自行甄别真相,将各种事实综合出一个无限趋近真实的最大公约数。

依然是在读书会上,徐则臣和读者分享自己案头的一张纸——这张纸上,集结了他脑中盘桓多年的、小说人物的姓名。“《北上》里谢平遥的名字我就起过三个——谢平阳,谢平凉,谢平津。这些无一例外都是地名。以地名为名,人物会自带一份厚重的历史感。最后敲定‘谢平遥’是因为,‘平’是我喜欢的字,而‘遥’意味着远方,贴合人物向远方探寻的特性。”

“归根结底,虚构不是靠坐在原地漫想,而是根据现实,一点点把我虚构的东西推导出来。”在和有风君交流中,一改书中画外音里时常谈笑风生的模样,身为作家的徐则臣表现出了对创作的高度严肃。

徐则臣。杭州话剧艺术中心 供图

03

当《北上》的船游进舞台与荧屏

“下午签书时,不小心被书页割破了手指,于是我用一张抽纸简易包扎。晚上手指早好了,但依然没有摘下来。因为看戏时我会哭,就用它擦眼泪。现在,它因泪水变得沉甸甸的。”当升级后的话剧《北上》在德清首演结束,作为原著小说作者的徐则臣和话剧主创一齐站在台上谢幕。他率先向观众展示了小拇指上的纸巾,仿佛在分享一份纪念品。又动情地落音:一切正好。

有网友评论,电视剧版《北上》和原著小说的关联仿佛只占了个“同名”。故事主要讲述花街少年的成长和情感,而原著倾注较多笔墨的晚清北上之旅,成为了背景音。

相形之下,话剧版《北上》以较高的还原度,让原著叙事在舞台空间中焕发生机。既保留古今交织的双线叙事特点,又使用一个贯穿始终的大船装置,串联起晚清北上、邵秉义卖船、马福德抗日就义等情节。看到这些熟悉的排场,“原著党”不免会心一笑。

“话剧忠于原著,并通过一条运河,令古与今、人和河流发生对话。”当晚,三刷剧版的徐则臣对杭州话剧艺术中心的改编和演绎表示肯定。他指出,在精心修改的剧本中,古今的勾连更加顺滑。

话剧《北上》剧照。通讯员 尹雪峰 摄

至于被热议裹挟的电视剧,徐则臣也表达了充分尊重。“他们的主创、编剧、导演、演员按照他们对小说的理解,形成了较为自洽和自由的艺术品。”电视剧拍摄的那个夏天仿佛还在他脑中,夏凤华饰演者白鹿为角色素面朝天甚至戴上牙套,谢天成饰演者演员胡军被大太阳晒得皮肤黝黑,李燕饰演者演员涂凌为贴合人设4个月没碰化妆品、没穿新衣服。

如《北上》的人物一般,作品和作家的创作也即将开启“漂流”。2025年开年,话剧《北上》从杭州再出发,并将在运河沿线城市巡演。适逢其时,徐则臣也将像一个探险者般,探索新的创作界域。

“目前正在创作系列短篇小说《鹤顶侦探故事集》,这种侦探悬疑题材是我首次尝试。”徐则臣分享最近的创作计划表示,该小说将以运河畔派出所所长的视角展开系列探案,融入《三言二拍》《聊斋》古典叙事技法,现已完成过半。即将出版的《域外故事集》将讲述10则跨文化故事,探讨文明碰撞与融合。

此外,他还将延续“北上”地理叙事脉络,启动运河主题非虚构散文“南下”系列,以纪实笔触记录由北向南的运河文化考察。“以前总有媒体采访问,你写了《北上》,会有‘南下’吗?这回,‘南下’真的来了!”徐则臣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