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边燃灯塔下的那些绝活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0 17:16 3

摘要:通州区的107项非遗项目中,传统技艺类的项目超过半数,今天我们挑选了其中40项手工技艺。细金丝、嫩草梗、硬骨头……传承人用各自独有的技艺,让这些材料变成栩栩如生的作品。这些技艺有的曾是皇家专享,有的流传千年,唯有刻苦练习与坚定恒心才能练成。

通州区的107项非遗项目中,传统技艺类的项目超过半数,今天我们挑选了其中40项手工技艺。细金丝、嫩草梗、硬骨头……传承人用各自独有的技艺,让这些材料变成栩栩如生的作品。这些技艺有的曾是皇家专享,有的流传千年,唯有刻苦练习与坚定恒心才能练成。

本期我们不仅介绍其中精彩技艺的历史渊源与鲜明特点,更会介绍技艺的传承之路。您会看到20岁出头的珐琅技艺传人熊霖林,将老手艺与时尚艺术结合,做出了个性十足的艺术品;李依凡年过40依旧选择南下学习通草花制作技艺,凭着一股子韧劲儿,掌握了制作方法;国家级非遗项目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是通州文化瑰宝,如今花丝镶嵌制成的文创产品,深受市民喜爱。

【第一期·传统技艺40项】

•靛庄景泰蓝制作技艺

•通草花制作技艺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赵春明)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赵云亮)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通州骨雕

•通州大风车

•传统琵琶制作技艺

•烙画葫芦技艺

•通州青铜器制作技艺

•黄铜掐丝珐琅制作技艺

•雕漆制作技艺(王继勇)

•雕漆制作技艺(王慧茹)

•毛猴制作技艺(张正)

•毛猴制作技艺

•景泰蓝技艺

•景泰蓝制作技艺

•宣明典居百宝嵌

•古法琢玉技艺

•手工笤帚制作技艺

•通州雕漆制作技艺(苏启明)

•纸塑制作技艺

•空竹制作技艺

•锔瓷

•纸翻花制作技艺

•书画装裱修复技艺(苏裱)

•书画装裱技艺

•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北派动物标本制作技艺

•金属锻錾技艺(通州)

•料器制作技艺

•通州玉器制作技艺

•古旧家具修复技艺

•古法斫琴技艺

•风筝制作技艺

•“枯木陶”陶器制作技艺

•毛笔制作技艺(周氏)

•结绳技艺

•京绣

•马尾绣技艺

珐琅艺术:传承变革创新路

走进宋庄镇的北京熊氏珐琅艺术博物馆二层,迎面墙壁上挂着一个嵌满珐琅表盘的欧式相框。这些表盘大小一致,图案和色彩各异,放在一起极具美感。博物馆馆长、通州区级非遗项目靛庄景泰蓝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熊松涛说:“这些作品有些烧坏了,有些在烧制过程中变形了,我把它们放在一起变成了一件艺术品。”而这件艺术品也见证了熊松涛传承家族手艺的变革之路。

珐琅工艺是舶来品,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众说纷纭,可以肯定的是制作精良的珐琅艺术品在各个朝代都深受欢迎。尤其是在明清时期,距离都城较近的通州一带聚集了大量的手艺匠人,其中就包括制作景泰蓝的匠人。靛庄景泰蓝制作技艺的第一代传承人,也就是熊松涛的祖父便是跟着清代造办处最后一批匠人学的手艺。

1999年23岁的熊松涛进入自家的珐琅厂,心情并不激动,因为自小踢着珐琅瓶子长大的他,对于这些珠光宝气的瓶瓶罐罐再熟悉不过;相反他的心中有团火,“那时景泰蓝工艺太差了,一度被称为‘景泰烂’。既然我接手了家族的厂子,吃老本肯定不行了,要有新东西,才能改变大家对中国传统工艺的看法。”

2001年熊松涛正式开始改良家族传承的老手艺。他将制胎的原料由铜变成了银;掐丝的厚度也从12微米减到了4微米,仅相当于头发丝的三分之二;通过改进釉料和烧制工艺,提升了成品的玉质感,并成功将业界普遍难处理的硅酸盐气泡做到了肉眼难以看到的程度。

将掐好的丝焊在胎体上,两者之间需用焊粉连接。传统制作工艺对焊接要求不高,这就导致可以在成品上看出明显的焊接痕迹,之前也许无所谓,但却不符合现今的审美需求,而破局的“钥匙”就是全新的焊粉。为了找到合适的材料,熊松涛花了一年,试料无数,最后发现白银最合适。接下来就是确定用量、操作温度等细节,熊松涛又投入到大量试验中,最终得到了完美的成品。

如今这项传统工艺的接力棒交到了熊松涛的女儿、第四代传承人熊霖林手中。熊松涛创新了家族手艺的技巧,熊霖林则是在设计等理念上再度创新。

受家族熏陶,熊霖林七岁便开始上手点釉,十五六岁便做出第一件作品,也是那时她开始决定走上艺术道路,继承家族的珐琅手艺。“我最喜欢上釉的过程,可以自己挑颜色、自己上色,看着那些设计图从平面变立体,特别有成就感。”

在英国留学期间,熊霖林学的是珠宝设计专业,这也让她确定了自己的未来探索方向——将珐琅与珠宝更好地结合。“我们家做的都是高温珐琅,耐潮、耐高温、不变色,但目前高温珐琅用在首饰品牌中的案例非常少,大部分都是低温珐琅,放在太阳底下一个月就会褪色。因为高温珐琅对首饰的要求会比较高,设计方面也会有限制,比如有棱角的地方没法上珐琅,这就需要在设计上更优化。”耳坠、项链、胸针等小饰品,熊霖林已经做了不少,她爱将花、草等自然元素融入设计中,喜欢留意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平时到了哪、看见什么总有拍照的习惯,这些也往往成为让她灵光一现的素材。

传承并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在手艺上进行创新发展,这就好比是在古老的树干上,长出新的枝叶,让这棵树能够继续茁壮成长。“一代人一定会有一代人的成就,我从来不会过多地干扰女儿的想法,并且相信她能够带领这门工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熊松涛说。

传承与创新,在每一代人身上都会有属于每一代人的发展方向,从第一代习得珐琅这门手艺,到其父辈创办手工作坊,对于更喜欢挑战高难工艺的第三代传承人熊松涛来讲,把精力投放在工艺的研究上,在工艺上有更精进的传承才是最为重要的事。谈及下一代传承人,熊松涛对晚辈的希冀更多的还是在创新上:“一个东西要传承下来,它不应只有美学价值,还要和当下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传承非遗不能原地踏步,只有不断地创新与突破,才能找到适合其未来发展的可能。”

花丝镶嵌:国家瑰宝在通州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是为一绝,这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手工艺花丝镶嵌的高度赞美。花丝镶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金银错工艺,并在明朝中晚期达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通州区107项非遗中有两项国家级非遗,其中之一便是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1958年,北京花丝镶嵌厂在通州燃灯塔下成立,厂中召集了不少当年宫廷造办处的老艺人。为了传承老手艺,厂子在1979年开设技校,又培养了一批手工艺人。如今北京花丝镶嵌厂已变成北京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名字变了但是对老手艺的坚守以及文化的传承始终不变。

北京东方艺珍的展厅,各种精美作品不计其数。高2.6米的万佛金刚宝塔,运用了花丝镶嵌、牙雕、錾刻等传统工艺,而在按动开关后,宝塔缓缓打开,露出了更加精美的内部世界,宝塔平均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尊与塔等高的观音立像,而在立像周围则是用红宝石雕刻的上千个佛像,每个佛像都只有拇指盖大小,却形态各异。

让每一位东方艺珍员工骄傲的,是明万历皇帝的金丝蟠龙翼善冠复制品。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副总经理张汝婕介绍,金丝蟠龙翼善冠原件出土之后急需修复,于是花丝镶嵌厂派出了顶级的手艺人参与其中。这件文物是古时花丝镶嵌的代表作,冠上共有8400片龙鳞,由细如发丝的金丝一点点制成;此外金冠上方的龙首、龙身、龙爪、背鳍等部位均是单独制成后,焊接组装。

张汝婕介绍,目前厂内有十余位大师级工匠、上百位手艺匠人,除了研发生产,也致力于通过展览、研学、文创开发等多元途径传承非遗技艺。“我们与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等学校都有合作,学校有工艺美术课程,会组织学生来我们这里学习体验花丝镶嵌技艺,我们还准备和东南大学合作开设工作坊,让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深度学习,自己做出小首饰。”面向不同市场群体,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采取不同用料,让古老宫廷技艺以更丰富的形态走进现代生活。“我们也在跟首都博物馆、智化寺等博物馆合作推出文创产品,用传统技艺呈现博物馆元素。”张汝婕说。

仿真錾刻:百年芳华焕新彩

在通州区非遗名录里,“花丝镶嵌”是三胞胎。除了东方艺珍,还有两项区级非遗项目。两位传承人名为赵春明和赵云亮,他们是北京花丝镶嵌厂技校的第一批学生,师从花丝镶嵌大师姚迎春,目前两人正在花丝镶嵌的传承之路上各自求索。

赵云亮的绝活是“仿真錾刻”,即在动物和人像的錾刻中,还原真实的间架结构与纹理细节。1982年从技校毕业后,赵云亮又在大学学了几年雕塑,练就了扎实的抓形能力,为了把鸟类画到极致,他曾经天天都泡在动物园里,一天拿两个馒头,带一壶水,每天从开门待到闭园,观察鸟的一举一动。

在位于宋庄的赵云亮细金坊,能看到展柜中大展双翅的雄鹰摆件栩栩如生。这幅名为《碧空青峰》的作品将雄鹰脚踏青峰、蓄力欲升的气势刻画得惟妙惟肖。凑近看,一片片羽毛纹理细致入微,正是“仿真錾刻”的体现。

不止摆件,2004年之后,为了让徒弟们能更好地适应市场,赵云亮开始关注花丝镶嵌首饰的研发制作。“相比于大型摆件,首饰工艺简单、制作快、实用性也更强,初学者学一个月就能做出一件首饰。对于非遗来说,完整继承复杂工艺很重要,但首先要让大家愿意学,有成就感,才可能继续深入。”工作坊中的一件凤冠浓缩了赵云亮的巧思,凤冠由金丝制成,上镶红珠,巧妙的是可以一拆为三件,分别为发簪、发钗和手镯。“古老的技艺要想在当代更好地传承,需要设计理念上的创新。”赵云亮说。

同样驻扎宋庄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春明一直有一个复刻花丝镶嵌版“四大名楼”的梦想。“四大名楼在中国建筑史上最为出类拔萃,文人墨客又赋予了它们独特的文化内涵,用中国传统技艺呈现四大名楼,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呈现,也能彰显当代的工艺水平,这是我们手艺人的责任。”怀着这样的目标,赵春明已相继完成了鹳雀楼和黄鹤楼的创作,两件作品均重100公斤,高达1.4米。“建筑在花丝镶嵌的品类中是最难做的,上百根柱子,一根没有立直,就是失败的作品。鹳雀楼和黄鹤楼这两件作品,每个从设计到制作前前后后都用了三年多,最少也得七八个人一起完成。去年我去了滕王阁考察,有生之年一定要把后两座楼完成。”

近年来,赵春明还面向市场,在花丝镶嵌基础上,探索多种工艺和材料的融合。“比如我做的《盛世鸿福如意》,如意头的图案用的雕漆,中间部分用的是玉雕,整个如意身用的景泰蓝工艺,如意头和中部的图案外围用的是花丝镶嵌,整体色彩、质感更为丰富,市场接受程度更广。”赵春明的儿子赵安迪如今也子承父业,儿子对现代化科技设备的运用给了赵春明不少启发。“我们也尝试在手工花丝制作的基础上,采用倒模浇筑等方式实现批量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让花丝镶嵌走进寻常百姓家,才能走得更远。”赵春明说。

一件件花丝镶嵌作品正在匠人手中逐渐成形,带着这一古老技艺穿过百年光阴,焕发新的光彩。

通草生花:燃灯塔下有传承

将雪白的通草梗削得薄如宣纸,然后趁着湿度捏出各种各样的花瓣,抑或人物、山水,这就是中国传统技艺通草花制作,也是通州区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50岁的李依凡是通草花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正式学习通草花制作是在8年前,但是李依凡在4岁时就跟通草花结缘了。如今她依旧保留着那张1979年9月份的挂历,她指着上面的照片说:“你看,照片是一盆水仙花。泥塑的花盆,翠绿的叶子再加上白色的花瓣和黄色的花蕊,是不是特别逼真?我奶奶说这是用一味名为通草的中药制成的,当时我不信。”

伴随着知识储备日益增长,李依凡发现当年奶奶口中的“通草花”可能真的存在。《红楼梦》第十八回讲述了元妃省亲的故事,其中有“元春见,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李依凡猛地回想起奶奶说的话,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学这门手艺。

“其实并不难找,好多人都会。主要是原料,制作通草花需要通草梗,但市面上很难找到,所以大家就用纸代替了。”可自小热爱手工的李依凡并未止步,她前往广东、山西、陕西等地,四处寻找会制作通草花的手艺人,最终于2017年在江苏扬州拜师通草花制作技艺传承人钱宏仁。彼时的李依凡已经42岁,在手工艺圈子内小有名气,但是为了了却4岁时与通草花的“一面之缘”,她毅然来到扬州学艺。

还未从拜师成功的喜悦中走出,“下马威”就来了。师父给李依凡一根铜丝和一根纸条,让她制作通草花的梗。工序并不难,将铜丝和纸条平行摆放在一个台面上,再一搓纸条将铜丝完全包裹,一个花梗就成了,而且根据纸条和铜丝的粗细不同,还能制成叶脉。

看似简单的步骤李依凡却练了一年。首先是速度,搓得太快或是太慢都不行,而且还要匀速,要保证缠在铜丝上面的纸条是均匀的;其次是力度,用力过猛纸条在搓的过程中就断了,如果太小就会缠不上;最后搓的台面也很重要,不同的材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学艺两年,回到北京的李依凡开始考虑传承。她也想过利用互联网,但是通草花的制作过程有太多需要亲身感受,不适合言传。“通草梗削成片,要趁着水分挥发完之前做成各种花瓣,所处环境的潮湿度很重要。北京天气出了名的干燥,虽然可以用湿毛巾捂等方式增加湿度,但对于湿度和力度的把控,每个制作者都有自己的经验。”李依凡说。

现在李依凡在家乡通州的燃灯塔下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还收了不少喜爱手工艺的学生一起制作通草花,而年轻人的创新也让李依凡进入了“新世界”。她取下了衣服上的胸针给记者展示,金属的框架内是一幅非常精美的手绘山水,这就是在通草上面绘制的;她还展示了一款给燃灯塔制作的文创挂件,李依凡的学生将燃灯塔篆刻成印章印在通草上,然后嵌在金属框内。“这些都是我学生们的创意,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意识到传承非遗不仅是掌握手艺,还要改变创意。”

【就事论事】

给通州非遗注入生命力是条正选之路

家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记忆的独特标识,是人类文明的珍贵瑰宝。非遗技艺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情感与创造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精美的技艺要让一代代人都看见,传承就是其中的关键。传承非遗技艺关键是人,一批批传承人凭借着对老手艺的热爱与执着,默默坚守。然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这些非遗技艺的传承却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不能丢掉老手艺这是传承的底线,倘若还像曾经那样一板一眼地传承,就会不进则退,其中创新是关键,采访中熊松涛和李依凡都有这个感觉。其中熊松涛传承的家族珐琅制作工艺曾经是皇家专属,新时代下既不能丢掉老手艺的精髓,还要让这只“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熊松涛不仅做到了前半句,而且精进了技术,让珐琅艺术接近了曾经的高度;而他的女儿、第四代传承人熊霖林正在为后半句而努力。20岁出头的熊霖林凭借着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做出了不少让熊松涛都惊讶的作品。

当年轻人的创造力遇到古老的非遗技艺,这场“时空对话”一定别开生面。变脸是川剧的看家手艺,而在年轻表演者的一抹一扯间,出现的不再是白脸的曹操、蓝脸的窦尔敦,还有了表情包、动漫人物;醒狮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年轻人的舞动下,原本威猛的狮子,却变得软萌可爱,这种反差感让很多看过的人记忆犹新。

看到这些或许有人会说“成何体统”,但是仔细看看,其实年轻人并没有丢掉技艺的基本功。传承非遗技艺的第一步就是掌握基础,若是做不到这一点,任何非遗技艺的传承形式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或许连昙花一现都做不到。一套技艺可以传承几百上千年,不仅是手艺好,更需因时而变。如今,我国文化市场空前繁荣,大家对于优质的、个性的文化产品需求愈发强烈,非遗技艺创新更显可贵。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学系副教授王铭认为,传承与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个重点,前者是坚守历史信息、激发文化认同,后者是时代发展下的创新与转化,看似是不同链条,实则相辅相成,都是让非遗项目更有生命力,进而反哺传承人的坚守。不过在创新过程中,也应该做出识别性说明,这样既不影响历史信息的积累,也不影响在创新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认同。

通州骨雕:通州骨雕技艺为市级非遗项目,从清代开始传承,距今已有100多年,目前该技艺传至第三代传承人陈道清。

通州大风车:该技艺为市级非遗项目,梁俊为第三代传承人。梁俊老人已经年过80,但是每年春节,梁俊和家人依旧会制作上百支风车送到市场、庙会上,喜迎新年。

传统琵琶制作技艺:该技艺为区级非遗项目,曹卫东为第四代传承人。曹卫东创办了北京首家琵琶主题的艺术馆,即韵源天地琵琶艺术馆,通过展览、举办活动等方式传承琵琶文化。

烙画葫芦技艺:目前的传承人为闫兆春。传统烙画艺术采用摄氏二百度左右的铁钎代笔,利用碳化原理,在竹木、葫芦等材料上作画。烙画不仅融合了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通州青铜器制作技艺:该技艺为区级非遗项目,李万祥是第四代传承人,而这项技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李万祥采用传统“失蜡法”复制与制作各种青铜器,多年来他们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文物研究所、孔庙、颐和园等数十家文博部门及相关单位复制过秦代铜车马、编钟、司母戊鼎等大小青铜器物万余件。

来源:京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