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罗和西贝的“预制菜大战”,一度霸占了热搜。表面上是餐饮行业的一场口水仗,背后却戳中了全社会最敏感的一根神经——孩子的健康。西贝被扒出冷冻了两年的西兰花、放了18个月的鸡翅,消息一出,舆论像炸开锅一样,家长们积压已久的不满瞬间爆发。大家骂西贝是其一,更大的情绪
老罗和西贝的“预制菜大战”,一度霸占了热搜。表面上是餐饮行业的一场口水仗,背后却戳中了全社会最敏感的一根神经——孩子的健康。西贝被扒出冷冻了两年的西兰花、放了18个月的鸡翅,消息一出,舆论像炸开锅一样,家长们积压已久的不满瞬间爆发。大家骂西贝是其一,更大的情绪其实是对学校餐饮的彻底失望。讽刺的是,就算大家知道西贝在用预制菜,依旧有不少家长宁愿让西贝来“搅局”,因为现有的学生餐问题已经积重难返。
这并不是上海一地的困境,全国很多城市的情况都差不多。只是上海的例子更典型:学校餐饮市场多年被一家叫“绿捷”的公司牢牢控制,成了几乎没有竞争的“独角戏”。表面上它是一家2014年成立的外资背景公司,但仔细一看,背后的股权关系和高管名单,谁都能闻出其中的门道。没有竞争,必然带来劣币驱逐良币,最后的结果就是——饭越做越差,钱却越收越多。
孩子们每天在学校吃的18元“AB餐”,实际成本却常常只有四五块。端上餐桌的,是没熟的西红柿,油炸到齁人的鱼块,干巴巴的虾饼。看起来花哨,说是营养搭配,其实就是敷衍了事。孩子吃上几口就扔进泔水桶,老师却要求他们在满意度调查上打高分,因为这关系到学校的考核。于是,表面数字漂亮,现实却一地鸡毛。
问题并不只在口味。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饮食对发育影响极大。长期吃这些油炸、冷冻、不新鲜的食材,不仅容易导致肥胖和营养失衡,还可能带来性早熟的风险。医学界早有结论:高脂肪、高热量、不均衡的饮食,正是引发早熟的重要诱因。换句话说,孩子每天吃的不是午餐,而是健康隐患。
这种状况,不止一次在全国各地被家长吐槽。有人晒图说孩子的午餐只有半根玉米和一块馒头;有人抱怨水果酸得掉牙,还被说是“维生素补充”;甚至有孩子放学一回家就喊饿,因为学校的饭根本吃不饱。家长在家做的饭挑三拣四,学校却能让孩子接受这样的“凑合”,简直讽刺。有人调侃:“家长拼命挣钱,孩子在学校吃猪食。”笑归笑,背后的愤怒却真切得很。
家长不是没试图发声。网上时常有人晒出学生餐照片,饭菜发黑发暗,完全对不起宣传册里“绿色营养”的口号。但这些吐槽大多石沉大海,因为很多供应商后台硬,根本撼动不了。结果就是,学生餐成了资本和关系的盛宴,孩子们却成了被牺牲的一代。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便西贝的预制菜争议不断,依旧有人希望它进来。并不是因为西贝有多健康,而是家长们想要一个能冲破垄断的“新玩家”。至少它还有市场口碑要维护,比那些只想着压成本的承包商要强一点。换句话说,家长们不是期待西贝救孩子,而是已经被逼到只能赌一把。当大家宁愿接受“冻了两年的鸡翅”,也不愿再忍受现有的劣质餐时,这个市场已经烂到底了。
其实,全国不少地方的问题如出一辙。不是上海特例,而是普遍现象。无论是被地方独家承包的企业,还是反复曝光的劣质餐饮,最后都在传递一个事实:孩子的午餐,成了权力和资本博弈的牺牲品。大人们在外面吃饭挑三拣四,讲究健康讲究有机;可孩子们在学校,却只能吃着大人自己都不愿碰的东西。这就是最大的讽刺。
老罗和西贝的互怼,过不了几天就会被新话题冲淡。可学生餐的问题不会,它每天都在发生。每一顿饭都在影响孩子的身体和未来,甚至在侵蚀整个社会的信任感。预制菜之争是口水仗,学生餐之争才是真刀真枪的长跑。
真正要追问的不是“西贝能不能进”,而是“为什么我们只剩下这样的选择”。要么是垄断企业的低质高价,要么是有争议的品牌企业。监管在哪里?谁在拍板?谁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没有答案,换谁来做都一样。
孩子的饭碗,本该是社会的底线。食品安全不是口号,而是要落实的制度。公开采购、公开价格、公开评价,才是让家长安心、孩子健康的根本。家长的愤怒,不只是针对一家企业,而是对整个体系失去信任。当这种不信任扩散到孩子的餐桌,那就是社会最大的裂缝。
说到底,一个社会能不能让人安心,不是看摩天大楼有多高,而是看孩子的午餐能不能吃得饱、吃得好。孩子的餐桌,不该成为权力和资本的提款机。如果今天不解决,明天还是会换个名字、换个外壳继续糊弄。今天是绿捷,明天可能是西贝,后天还会有别的“贝”,可孩子们的餐盘依旧空空如也。
来源:哈尔滨探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