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认输,以绝对劣势战胜绝对优势的志愿军反卡脖子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0 16:59 3

摘要:前言:二战后期,美军对德国本土及其占领区发起大规模空袭,德军的铁路系统遭受了毁灭性打击,使得原本依赖铁路进行大规模物资运输的德军无法为前线部队提供急需的武器弹药、燃料和食品等物资,公路运输量也锐减了 70%,由于运输受阻,食物和燃料的短缺让德军战斗力也大打折扣

前言:二战后期,美军对德国本土及其占领区发起大规模空袭,德军的铁路系统遭受了毁灭性打击,使得原本依赖铁路进行大规模物资运输的德军无法为前线部队提供急需的武器弹药、燃料和食品等物资,公路运输量也锐减了 70%,由于运输受阻,食物和燃料的短缺让德军战斗力也大打折扣,逃兵数量急剧增加,加速了德国的战败,朝鲜战争中,美军又故技重施,对志愿军展开后勤毁灭战。

一:困难

解放军后勤水平一直非常低下,在国内革命战争中,解放军武器装备靠缴获,弹药自给率不过10%,被服粮食靠征集,运输是民工赶着大车、挑着扁担随军在作战方向部署兵站,通过兵站对部队实施保障,解放后很多部队都没有后勤机构,装卸、担架等勤务均由民工担任,一个后勤人员要保障6~10个士兵,400人才有一台汽车,虽然在出兵朝鲜时却觉得出兵四大有利条件之一就是美军补给线有万里之遥,我方在后勤上占优势,但参战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美军的后勤异常充足,不但有充足的弹药保障,连地伙食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丰盛,相比之下志愿军,几十万大军的物资全部都要由国内供应,虽然参战前总后勤部就开准备30万套冬装和储备了3348万斤粮食、80万斤食用油、86万斤食盐、184万斤干菜和罐头,还有1893万斤马料和783万斤饲草。

入朝后半个月后勤部就向战区运送9200多吨弹药,5300多桶油料,1650万斤粮食,50多万斤食用油和食盐,310多万斤干菜和罐头食品,但还不足以保障第一次战役,当战役推进到离国境170公里时弹药和粮食供应不上了,25万志愿军日均需要150万斤物资,只得到25万斤,第二次战役时更严重了,前线粮食供应能力只能满足日消耗量的一半,第9兵团冻饿减员就高达3万人,粗食供应仅能满足最低需求的三分之一,一线部队存粮仅能食用3-6天,每名战士除了武器弹药外携带的口粮只能维持5天,很多二线部队吃了上顿就没下顿,只能以野菜充饥,有的部队整整3天都没吃上饭,只能靠挖当地百姓粮食和吞食生米,整个运动战阶段就地借粮粮就超过12万吨,第三次战役期间只能得到正常需要粮食量的25%,第四次至第五次战役也不过50%,第五次战役因缺粮不得取消了深远迂回的计划。

战前囤积的各种给养物资由于运输力量薄弱,大量物资积压在鸭绿江畔无法及时送到前线,志愿军的运输手段除火车汽车就是马车、手推车和人背肩扛,由于美军昼夜不停地进行肆无忌惮的轰炸扫射公路运输线,最初投入的1300多辆汽车仅仅1个星期就损失217辆,20天后损失了600余辆,7个半内损失达3000多辆,平均一个月损失400多辆,缴获的数千辆美军汽车在轰炸下十不存一,运往前线的补给品中有40%被击毁,由于白天损失巨大,就隐蔽于铁路、公路隧道和涵洞也躲不过火箭弹,运输部队被迫改为夜间运输,又不敢开灯,还要加装车灯灯罩,灯上涂泥,去掉尾灯,运输效率极其低下,每夜行车不过30公里,还由于车辆噪音司机无法提前听到敌机声音,当敌机投下照明弹后已来不及反应了,只能采用开窗驾驶,不断发生造成翻车、撞车、陷入弹坑,运输车抵达前线后返回一样危险。

美军从第四次战役开始,开始了长达近一年的“绞杀战”,投入战场上的飞机只有极少一部分用于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大部分转向封锁交通运输线和破坏志愿军的后方设施,以图切断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美军平均每天出动近800架次飞机,用火箭弹、航空炸弹、凝固汽油弹、定时炸弹、四爪钉、蝴蝶弹,夜间也在主要路段、交通枢纽、车站等处投掷照明弹彻夜轰炸地面上的一人、一车、一缕炊烟,最重点的攻击是铁路运输系统,美第五航空队每个战斗轰炸机大队每天要出动两次,以32架至64架的大编队轰炸15-30英里长的铁路,激烈的阶段每2米铁路落弹1枚,500-1000千克炸弹弹坑深达8米,炸起的碎石堆高达10米,这些弹坑绵延数干米,大雨过后全是积水,一百人也很难填平,B-29轰炸机和海军舰载航空兵也对所有铁路桥梁进行连续轰炸。

铁轨被炸得向上卷起呈月牙状,每月平均只有7天通车时间,4个月内80%的时间不能通车,仅1951年4月8日,美军就击毁1500吨粮食、408000件军装和190000双皮靴,在朝鲜北方1200多公里铁路线共落弹19万余枚,1200多公里铁路中尚能维持通车的仅有290公里,1951年7月至9月,朝鲜发生了40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志愿军90%仓库被冲塌,损失粮食845吨。汽油1184桶、弹药142吨,所有公路路面全被冲坏:205座公路桥梁全部被冲垮,铁路桥梁被冲坏94座,线路116处,铁路中断45天,美军趁机出动3027架次飞机,破坏铁路648处,桥梁53座,10月出动4128架次飞机,破坏铁路1336处,桥梁53座,11月出动飞机8343架次,破坏铁路1931处,桥梁77座,12月出动飞机5786架次,破坏铁路10697处,桥梁101座,志愿军每月约12000节车皮补给物资,实际只获得了6000车皮。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志愿军成立后方勤务部,领导所有铁道兵、后勤、高炮公安、通信、运输等部队,总兵力高达22万人,拥6个后動分部,28个大站,14个汽车团,装备3800余辆汽车,各军也成立4000人以上的后勤部队,还组建了同时具储装卸、防空、警卫、保管等功能的兵站,铁道兵初期有3个师2.5万人,后扩展到4个师6.5万余人,铁路员工设照川、定州、新成川、平壤,高原5个分局,共有1.2万余人,加上来自11个军不在前线作战的部队以及9个工兵团和3个工程大队共10万人和上百万朝鲜民众修复后方运输线,平均每千米244人,1951年7月,清川江大桥被炸断,92列火车物资无法过江,铁道兵第一师第一桥梁团副连长杨连第在敌机轰炸下提前完成抢修任务,铁道兵一个连队在百岭川76个天受到26次轰炸,伤亡99人,剩下40人仍完成抢修任务。

在战斗中铁道兵发明了许多首创的保路战法,如在可通车的夜晚,所有列车向同一方向单方面发车,每列间隔不超过5分钟,或将多组列车连为一体用两三个车头牵引,极大地提高运输效率,并采取分散、纵深、梯次部署,网状运输线即使一处被切断仍可依靠支线运输,修复的桥梁如果无法承受火车的重量就用火车头将更长和重量更轻的车皮推至另一侧,再由另一节火车头推至下一座桥,为防止轰炸白天干脆取下Z字梁和钢轨晚上再组装起来,往往白天炸了晚上就修好,运往前线的物资不降反增,到1952年6月底,志愿军动9个工兵营建成能容纳1200多节车皮的石头洞库和能容纳790多节车皮的土质洞库,运输线上还逐步建立指挥站、汽车加油站、车辆检验站、医疗救护站、茶水站、食宿站,做到“打不断,炸不烂”。

还有数十万官兵在上百万民众的协助下掀起规模惊人的公路抢修热潮,整修公路31条,新辟公路7条,仅用了25天就修复了全部2450公里公路,采用土石和预制支架填补弹坑,同时扫除敌机撒布的四爪钉,还新开辟了许多横贯路、支路、预备路和迂回路和水下桥,建起东、中、西3条前后贯通的运输干线,沿路还构筑了8000余个汽车隐蔽部,以供汽车在遭空袭时隐蔽,司机也采用猛刹车或猛加速同敌机“兜圈子”,或点燃破布或油桶伪装成被击毁的汽车欺骗敌机,志愿军于1951年下半年起推广了一种防空哨制度,之前由于没有可靠的空情预报,汽车部队受到了很大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50军149师2个团、公安第18师2个团以及3个警卫团、2个警卫营8200名战士在2100多公里的运输线上设置了1568个防空哨,反“绞杀战”期间又增至12600余人,设哨里程增加至3200多千米。

防空哨由3-6人组成,平均每隔1.5-2.5千米就有一个,设于离公路100米的两侧山坡上,以2人担任正哨、副哨一组轮流值班,配备步枪1支,手榴弹4枚,红白指挥旗,铁锹、镐头,口哨、铁轨、弹壳等音响工具,正哨负责维护交通秩序,盘查行人,副哨负责监视敌机和鸣枪警报,防空哨白天以望远镜观察,夜晚靠听飞机发动机声音,发现敌机后立即呜枪报警,枪声传播距离达1.25千米,再一组一组传递,听到枪声的司机立即闭灯隐蔽,飞机飞远后防空哨就敲音响工具解除警报,司机再继续行驶,早期哨兵缺乏经验,无法分辨飞机和汽车声音,造成不少虚警,鸣枪也有时过迟或过旱,司机无法做出有效反应,后来有了经验,发现飞机声音连续不断由小渐大,汽车声音则忽大忽小,而且地面凹处、背靠电线杆处更容易听到飞机声音,听到飞机声音或邻哨枪声后即果断开枪报警。

为了让司机更容易听到枪声,哨兵一般需向汽车方向开枪,早期因无经验枪囗高度过低,发生过误伤事件,后来抬高至45度,由于哨兵怕发生差错,打枪一直打到司机闭灯为止,导致弹药消耗和枪械磨损报废很严重,平均一个哨位每夜要打29枪,最高峰时每夜要打99枪,一个师半个月就消耗499万发子弹,经纠正后减到20~30枪,防空哨除负责警报外,还负责防范特务、维护交通秩序,清除敌机投掷的定时炸弹和四脚钉,配合工兵抢修被破坏的道路,抢救遇险车辆,对空射击来打击敌机等任务,仅在1953年1-7月,防空哨共排除4953枚炸弹,填补弹坑1242个,救护5465名遇险人员,抢救汽车816辆,击落击伤敌机48架,运输效率由63%提高到154%,汽车损失率从50%降到2.3%,物资损失率由13.4%下降到10.8%,让美军动用了8.755万余架次飞机的“绞杀战”彻底破产。

三:反击

志愿军还先后调4个高炮师、4个高炮团、53个高炮营入朝,其中3个高炮师负责掩护修建机场,高炮营配属各军负责掩护前线作战,1个高炮师在公路线上负责机动防空,只有2个高炮团和6个独立营负责掩护西清川江和东大同江铁路桥梁,在1951年8月的反“绞杀战”期间共击落26架、击伤24架战斗机,9月后,志愿军将朝鲜北方划分为四个防空区,抽调1个高炮团、11个独立高炮营和6个高射机枪连进入铁路沿线,第一防空区为平壤、顺川、价川、安州,定州,由1个高炮团又4个高炮营负责,第二防空区为顺川至阳德,由2个高炮营负责掩护,第三防空区为阳德至元山南的龙池院里,由3个高炮营另3个高射机枪连负责掩护,第四防空区为平壤至沙里院以南的物开里地区,由2个高炮营另3个高射机枪连负责掩护,当月击落敌机32架,击伤233架。

10月份击落敌机33架,击伤238架,1月底,投入铁路沿线进行防空作战的高炮部队共计3个师、4个团和11个营,占全部高炮力量的70%,11月和12月击落敌机62架,击伤323架,随着作战水平的提高,原来要消耗7000发炮弹才能击落一架敌机到1952年降至556发就能击落一架敌机,弹药消耗减少了92%,在高炮部队未进入前,美国空军投弹命中率50%-75%,在志愿军高炮部队掩护下交通线,美国空军大幅下降至4.1%-7.3%,在反“绞杀战”期间,志愿军高炮部队出色地完成了掩护交通线的任务,共对空作战3277次,击落敌机198架,击伤779架,地重点突击志愿军高炮火力的空白区,为了解决高炮力量不足的问题,高炮部队重新划分了3个防区,组成3个高炮群重点保卫防区内的重要目标,再以小口径高炮执行游动作战,用突然又密集的火力网伏击美军。

在高炮部队奋勇作战的同时,志愿军空军开始以师为单位投入作战,尽管对手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空军力量,从陆军抽调来的志愿军飞行员虽然技术不熟练,但不讲战术地猛冲猛打让半数参加过二战的美军飞行员极不适应,空4师从1951年9月20日起参加空战,在9月25日的250余架飞机大空战中首次击落美军F-86战斗机,此后一个月内共出动508架次,空战10余次,击落敌机17架,击伤7架,自身损失14架在清川以北形成美军飞机不敢进入的“米格走廊”,还迫使美远东空军的B-29轰炸机全部转入夜间轰炸,随后空军第12、17、18师陆续投人作战,飞行员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反“绞杀战”期间共击落敌机123架。击伤43架,自已被击伤击落49架,美第五航空队在1951年8月至1952年4月间就损失243架战斗轰炸机,另有290架严重受伤,实力降到了最低点,已无力再攻击。

四:结语

1951年8月至1952年4月间,美军平均每天出动近800架次,高峰时达2400架次,共投放了69万吨各种弹药,轰炸密度已经远超轰炸德国的水平,但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在1952年5月30日的汉城记者招待会上承认:"尽了一切力量也无法阻止志愿军把物资运到前线,进入阵地战阶段后,志愿军后勤保障大为改善,到1953年,志愿军各军都有8个月粮食的储存,炮兵火力也增加了几十倍,一场战役13天的弹药消耗量就相当于之前17个月的弹药消耗量,整个战争中,志愿军后勤部门共投入33个辎重团、64个运输营、448个运输连以及8.5万辆畜力车、手推车、自行车,共向前线运送了1200万吨物资,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从抗美援朝到阿富汗战争,历史证明,美国从来没打赢过任何一个坚决不认输对手。

来源:万乘之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