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经济学人》一篇题为《“Biemlfdlkk”怎么念?》的短文中,中国品牌的英文命名问题被置于全球视野下审视。文章以幽默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在企业“走出去”的浪潮中,一个看似简单的品牌名,实则是跨文化传播的第一道“试金石”,稍有不慎,便会陷入语音
在《经济学人》一篇题为《“Biemlfdlkk”怎么念?》的短文中,中国品牌的英文命名问题被置于全球视野下审视。文章以幽默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在企业“走出去”的浪潮中,一个看似简单的品牌名,实则是跨文化传播的第一道“试金石”,稍有不慎,便会陷入语音、语义与文化象征的“雷区”。
文章开篇便点出正面范例:海底捞(Haidilao)在海外化名为“Hi”,既保留了中文发音的亲切感,又巧妙融入英文问候语,传递出“嗨,来吃火锅吗?”的轻松邀约;泡泡玛特(Pop Mart)的英文名自然流畅,兼具潮流感与商业气质;快时尚品牌希音(Shein)源自“SheInside”的缩写,简洁顺口,精准契合品牌调性。这些成功案例表明,优秀的品牌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适配与情感共鸣的创造。
然而,更多品牌却在出海途中“翻车”。《经济学人》指出两大典型错误:其一,语义陷阱。如电池品牌“白象”直译为“White Elephant”,却不知该词在英语中意为“昂贵而无用之物”,与品牌期望传递的“可靠、强大”形象背道而驰。文章建议,不如保留“Bai Xiang”的音译,避免语义上的尴尬。
其二,文化象征雷区更为致命。墨镜品牌“Helen Keller”在中国可能象征励志,但在英语世界,将全球最著名的盲人名字用于视力产品,无异于自毁形象。同样,洗发水品牌“Adolph”在德国市场极易引发对希特勒(Adolf Hitler)的联想,即便名字本身无辜,历史的重负已使其难以承载商业价值。这提醒我们,语言的意义并非固定,而是被历史、政治与集体记忆不断重塑。
更微妙的是语音的“文化谐音”。法国车“Peugeot”在普通话中无碍,却在粤语中与粗鄙之词谐音,无形中损害品牌形象。而金砖国家(BRICS)的英文名,虽是首字母缩写,但“bricks”(砖块)一词在英语中缺乏美感,远不如中文“金砖”的贵重感,被《纽约时报》形容为“wonky”(别扭)。
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一个核心原则:跨文化传播绝非简单的“直译”或“音译”,而是一场对“语音、语义、文化象征”三重维度的精细校准。它要求传播者具备超越母语思维的敏感度,警惕“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这种想当然心态。
品牌出海,名字先行。一个好名字,是打开异域市场的钥匙;一个坏名字,则可能成为永远的笑柄。在全球化语境下,唯有深刻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密码,方能在跨文化沟通中行稳致远。
来源:行知探索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