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中国古代王朝你最喜欢哪个朝代?有小明举手就说了:“那必然是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霸气外露的大汉王朝”;还有的小明哼哼唧唧嗤之以鼻的表示:“当然是文人墨客无数,草原共主的大唐!”剩下一部分的小明表示不服:“这铁定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让我们汉人重新站起来的大明
要说中国古代王朝你最喜欢哪个朝代?有小明举手就说了:“那必然是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霸气外露的大汉王朝”;还有的小明哼哼唧唧嗤之以鼻的表示:“当然是文人墨客无数,草原共主的大唐!”剩下一部分的小明表示不服:“这铁定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让我们汉人重新站起来的大明王朝啦!”。
笔者这里抛出一个暴论,我姑且言之,各位看官姑且听之,其实大明和大宋才是老百姓的“白月光”,前者让老百姓重新站了起来,而后者则颇具争议,有人称它为“积贫积弱”,有人称它为“苟且偷安”,但笔者这里要说的是只有它才是让老百姓真正富起来的朝代!历数各朝各代,不论唐宗清祖,又或是秦皇汉武,都稍逊风骚!那么大宋的经济究竟发达到了什么程度呢?导致我们一直到建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都没赶上当年的老祖宗们!又是哪些行业对大宋的经济贡献最高呢?今夜,就让笔者再次深入大宋,为各位看官在这条历史长河里抽丝剥茧一二与君知。
清明上河图
公元1202年,当时正值宋宁宗赵扩当皇帝期间(谈到这位皇帝可能有些看官陌生,这位爷是那个与秦桧一起害死岳飞的皇帝的孙子),这一年有为史学家李心传,在他编撰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记载了一份详尽的北宋财政收入清单。
李心传
据记载北宋初期,国家岁入缗(mín)钱仅为千六百余万,但到了太宗皇帝时期(也就是赵匡胤时期),这一数字激增至二倍于唐朝的水平。至天禧末年(也就是北宋真宗赵恒时期,他是赵光义的好大儿),收入更是攀升至二千六百五十余万缗。到了他儿子宋仁宗赵祯,嘉佑年间,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三千六百八十余万缗。此后,随着岁月的推移,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等到了宋神宗赵顼当皇帝的熙丰年间(这位爷也就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那位),合并苗役易税等钱,岁入高达六千余万。最后到了宋哲宗赵煦当皇帝的元祐年间(这位爷就是启用司马光等保守派的主),这段期间除其苛急,岁入尚四千八百余万。从上面记载的可知,北宋时户部岁入的峰值是宋神宗赵顼在位时期的6000余万贯,就算宋哲宗赵煦各种减税,每年的收入也还有4800余万贯!
然而,这份清单是否完全准确呢?李心传是生活在南宋时期的人,他对北宋财政岁入的记述是否客观呢?有没有漏计了地方留用的收入呢?介于这2个问题,笔者又去查了一下北宋的财政管理制度,果然发现了一些端倪。
据北宋名臣司马光撰写的《宋名臣奏议》卷五十八记载,“祖宗之制,天下钱谷,自非常平仓隶司农寺外,其余皆总于三司,一文一勺以上悉申帐籍,非条例有定数者,不敢擅支,故能知其大数”。宋依唐制,他们将天下正赋收入分为“上供”、“留州”、“送使”三部分,其中“上供”需解运京师入库;“留州”与“送使”则充地方经费,因此,李心传这里的记录的显然包含了“留州”与“送使”的数目。
宋名臣奏议
当然宋朝的财政收入除了这部分缗钱外,还有实物税,这里面的大头是田赋。在宋哲宗赵煦当皇帝的元祐年间(上面说过了,这位爷就是启用司马光等保守派的主),根据当时的户部尚书李常和侍郎苏辙共同主持修订的《元祐会计录》,原文是这样的:
“今者一岁之入,金以两计者四千三百,而其出之不尽者二千七百;银以两计者五万七千,而其出之多者六万;钱以千计者四千八百四十八万,而其出之多者一百八十二万;绸绢以匹计者一百五十一万,而其出之多者十七万;谷以石计者二千四百四十五万,而其出之不尽者七十四万。”
苏辙
根据程民生先生的《宋代物价研究》换算,当时金一两约值10贯钱,4300两即值4.3万贯钱;银一两约值一贯钱,57000两即值5.7万贯钱;绸绢每匹约值1.5贯钱,151万匹即值226.5万贯钱;米谷一石约值一贯钱,2445万石即值2445万贯钱,最终合计约2680万贯。加上按缗钱征收的货币税收入4848万贯,总数约为7500万贯,远超李心传所记录的“四千八百余万贯”。
宋代物价研究
到这里看官们是否以为这7500万贯钱就是宋哲宗赵煦当皇帝初期的全部财政收入了?其实还远远不是!
北宋的财政管理实际上是由两个系统共同完成的:一个是户部左曹统率的财政收纳系统,负责田赋、商税、酒税等常规收入;另一个是户部右曹统率的系统,他们主要负责调控粮食价格、以及农民可以用缴纳免役钱的方式替代劳役、还有宋朝官方开设的集市这些方式的特殊收入。但是户部右曹掌管的这一部分收入,并没有被纳入计算到宋朝的财政收入里面,这部分根据其他年份的数据记载,合计约有3100万贯左右。与前面统计出来的7500万贯相合并,一年的财政收入差不多都要过亿贯的。不过,宋哲宗赵煦当皇帝初期,朝廷罢征免役钱,助役钱减半输纳,因此,当时的一年财政收入应该不及一亿贯,等到宋哲宗亲政之后,免役钱又恢复了。
可以说,北宋自宋神宗赵顼当皇帝的熙丰年间以来(前面说到的这位爷就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那位),除了宋哲宗赵煦当皇帝初期的那几年,其他年份应该都能够维持一亿贯左右的财政收入规模。
宋哲宗赵煦
要知道这个数目并不是北宋财政收入的最高额,但却已经比唐代最高财政收入高一倍了。再作个对比,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整体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据李心传记载:宋高宗赵构率众南逃到南京刚开始的那几年,东南岁入不满千万;等到南宋孝宗赵昚(shèn)(这位爷是赵匡胤的七世孙,被誉为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的最后那几年,不加上地方留存和户部右槽统率的系统收入,当时的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了六千五百三十余万。”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用其他的数字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明朝末期,明穆宗朱载坖(jì)在位的第5年,当时国家岁入才白银250万两。一直到张居正改革之后的万历28年,当时的明朝一年岁入也才400万两。后来明末天下大乱,在后金和农民起义的两面夹击下,明朝廷先后增加了辽饷,剿饷和练饷的征收,即著名的“三饷加派”,结果弄得民怨沸腾,烽烟四起。就这么四处搜刮的情况下,大概每年也就1500万两左右。
南宋
看官老爷们,同样是到了王朝末期的情况下,南宋都还有差不多10000万贯的财政收入,而明朝末年却只有1500万两白银左右,差不多是南宋的六分之一左右,尽管此时的大明已经是南宋灭亡的300多年之后,尽管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当然清朝前期和中期也没好到哪里去,清顺治7年(清朝的第三位皇帝),当时的财政收入差不多是1485万两。到了咸丰年间(也就是乾隆的孙子),当时的财政收入约为3000-4000万两。数量仍然远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3亿,估计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一直到清朝末年,财政收入才达到了宋朝的水平。
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曾说:“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写道:“早在公元10世纪时,中国人均收入上就已经是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国家,而且这个地位一直持续到15世纪。
根据他的测算,按1990年美元为基准,在公元960年后(赵匡胤建立宋朝那时候),中国人均GDP为450美元,到宋朝末期已经达到600美元。而此时的欧洲,人均才422美元。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经济一蹶不振,1870年GDP人均530美元。由于内战,到1950年,中国人均GDP仅为439美元,还赶不上宋代初的450美元。1952年达537美元,但仍低于宋末的600美元,而欧洲却达4963美元了。也就是说,宋朝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远超其他朝代,而且在横向上也是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宋朝的财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着人民的负担也极其巨大呢?当然,从人均财政收入上来看肯定是这样。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没有爆发过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的大型王朝之一。仅有的几次较大规模的起义,如李顺王小波起义,宋江起义,方腊起义等都不曾超过一省的范围。可见,宋代的老百姓生活的并不坏。虽说好些后人眼里,汉唐很强,两宋很弱,但宋太祖赵匡胤开国第一件事,就废了一条汉唐的老规矩:“特令一夫日给米二升,天下诸处役夫亦如之,迄今永为定式”。 意思是政府的劳役工程,每个民夫都要给二升米,绝不能白使唤人。
这条今天看来简单的命令,却是中世纪开天辟地的大事 。之前历代王朝,政府要干工程,就得劳苦百姓,不单是要老百姓下力气,钱粮更要自备,白出力外带大放血,就连之前的“文景之治”“贞观盛世”,都是这规矩,到了大宋开国,果断废掉。而后更再接再厉,从宋太宗起,干工程不单给口粮,更要发工钱,以前的征发服役,已经变成雇人打工。就连汉唐年间,官府无偿向百姓征用的货物,大至战略物资,小至宫廷奢侈品, 宋朝也全改成花钱采购。 照《浮止集》说法,必以钱贸易而后可。宋朝好些大臣喷朝廷,一个口实就是:官府采购货物和雇人干活,花钱竟比市场价都高!
宋哲宗赵煦,在位时间除了厉行变法,还默默完成一件空前大事: 建立大宋国家养老福利,即居养法。全国建居养院,收容残障人士,还收容孤儿弃婴,孤寡老人都免费领米粮药品。 每年砸钱五百万贯,一直砸到北宋灭亡。
这般强大实力,大宋老百姓到底有钱不?从一个现象就能窥得一二。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发展, 好些前朝只有贵族有钱人才享受的服务,宋朝老百姓都能享受到了。最直接一条,就是出行,古人常乘轿子,其实宋朝以前,轿子可不是谁都能坐,唐朝时叫步辇,就是阎立本名画上那玩意,标准皇家专享,宰相都没资格坐,到宋初也是这规矩。可规矩架不住国人脑洞大开,把步辇各种改造,成了轿子的模样,还分不同品种, 基本是有钱就能坐,照着朱熹的感慨说:无人不乘轿。
步辇
就连穿衣服也是如此,以宋初礼制,官民阶层穿衣服都有规定,但后来生活好了,衣服花色品种多了,越穿越没规矩,就是普通老百姓,也经常赶时髦,宋初达官贵人专属的丝绸衣服,老百姓竟也常穿, 以至于老夫子司马光吐血怒斥:世风日下,贩夫走卒皆穿丝袜!
宋朝另一个发达的行业,就是餐饮业。首先拉风的就是酒楼,唐朝时还是严格把控,酒楼盖高了都要治罪,宋朝没了这规矩,怎么高怎么盖,开封酒楼扎堆,还分成七个档次, 最大的樊楼,五座三层结构,内部装修号称媲美皇宫,有钱就能来享受!饮食更是花样繁多,大型酒楼里在册的菜品,总计有一千多个,数量远远超过前代,还有各类特色小吃。
宋朝的城市,生活上比唐朝显然方便,唐朝城市分市坊,买东西要去市,晚上还宵禁,半夜随便出门就要打板子, 这些规矩到宋朝全没了,东西哪里都能卖,晚上更有夜市, 好些一线城市,都是整夜热闹。
《东京梦华录》上就有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复开张。如要闹处,通晓不绝。话说“内卷”这个词原来在老祖宗那一辈儿就这么深入人心!所以宋朝的娱乐业,是十分的出名热闹,有钱士大夫常去酒楼茶舍,老百姓则去瓦舍,就是演出广场,里面分好多勾栏,各个勾栏不同节目,说唱曲艺杂技武术什么都有,外地人来旅游找不到地方?不怕,当时就有《里程图》,里面写明了当地的旅馆价格和路线,甚至连哪里有公共厕所都有, 堪称世界上最早的旅行手册, 各个城市都有卖,可见宋朝旅游业发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场景更是生动直观地向世人展示了当时汴梁城无限繁荣的景象,大街小巷店舍密布,行人如织,水上有船只航行……充满了市井烟火气,而这样的烟火气是发达的商业所赋予的。
我们之所以认为宋代老百姓苦不堪言,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受"水浒传"的影响。姑且不提这里面虚构的成分,其实就是从"水浒传"里来看,那些被逼上梁山的好汉落草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受人迫害,或者是犯了罪,或者是被擒被骗上梁山的,真正没有饭吃,活不下去上梁山的极少。
同样惊人的还有宋朝官员的工资和军费,北宋中期全年给官员,外加像宋江宋押司这样的吏,每年都得一千万贯石上下。著名的包拯,一年的各项收入为20856 贯铜钱、2180 石大米、180 石小麦、10 匹绫、34 匹绢、2 匹罗、100 两绵、15 秤木炭、240 捆柴禾、480 捆干草。如果折价到现在,光这21878 贯铜钱就就达1367 万元,还有这么多粮食,要知道宋朝的一石约相当于今天的 67 公斤。
包拯
对于平民老百姓来说,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普通工人日薪能有100-300文,这个收入放在历史长河中,处于怎样的历史水平呢?如果以宋代铜钱对大米的购买力折算,100-230文钱相当于今日人民币40-90元左右。据2015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全国城镇就业人员日薪约150元左右。换言之,宋朝工人的收入水平虽然落后于2015年的城镇职工,但已相差不远。要知道同时期英国工人的日薪,只够买几块黑面包而已!
朝廷的另一项重要开销是养兵。据蔡襄在1064 年前后上奏的《强兵篇》:“天下之入不过缗钱六千余万,而养兵之费约及五千(万)。”也就是说,虽然北宋军队的战斗力不行,但是花钱却很行,国家财政收入的5/6 都被拿去养兵了。至于为何表面如此强盛的大宋,却屡屡遭到外敌的入侵,议和纳贡更是趋于常态,最终走向灭亡,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笔者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感兴趣这部分故事的看官老爷们可以在评论区抒发一下对大宋的祖安问候,人数多的话,我们再单开一期大宋武力值特别刊哦。
来源:夜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