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0日上午,山东省莘亭中学的紫藤架下书声琅琅。初一(1)班语文教师李传坤将《紫藤萝瀑布》的课堂搬到盛放的紫藤花瀑中,让课文与真实花海“对话”,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行走的语文课”。
本报讯(通讯员 石燕美) 4月10日上午,山东省莘亭中学的紫藤架下书声琅琅。初一(1)班语文教师李传坤将《紫藤萝瀑布》的课堂搬到盛放的紫藤花瀑中,让课文与真实花海“对话”,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行走的语文课”。
课堂中,学生置身于流动的花瀑下,触摸藤蔓的肌理,观察花穗的形态,诵读课文中“紫色的大条幅”“泛着点点银光”等语句。李传坤以“五感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文本与现实,启发他们从光影变化、生命哲思等角度展开讨论。“以前只能想象紫藤萝的壮观,现在连风中的花香都成了课文注解。”学生兴奋地说。
李传坤将课堂设计成“三步曲”:一“探”花形,用科学眼光捕捉细节;二“品”花魂,闭目诵读感悟生命哲思;三“写”花语,以紫藤为喻创作微型散文。当一名学生发现藤蔓缠绕的轨迹与课文“流向人的心底”形成呼应时,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语文的根在生活里。”李传坤表示,户外课堂能让学生突破文字与现实的壁垒,在真实情境中培养观察力和共情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散文意境的体悟,更激发了写作灵感,课后涌现出《藤萝日记》《花瀑下的思考》等鲜活习作。
“李传坤老师的这节‘行走的课堂’是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创新尝试,未来将鼓励更多学科开展情境化教学,让知识在真实世界中生根发芽。这场紫藤花下的语文课,正是教育回归本真的生动注脚。”莘亭中学负责人说。
来源:中国教师报一点号